蛟龍探海的技術為何不直接用在核潛艇上?

隨風2060456

蛟龍號雖然是小型潛水器,和巨大的潛艇相比確實有很大的不同,可是有許多技術還是能夠相互轉換的。但首先我不得不潑一盆冷水,蛟龍號雖然被稱為我國自主建造的7000米級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但是其最主要的核心技術—鈦合金耐壓球殼,其實並不是中國製造,而是由俄羅斯完成的,我國採用的進口產品,到現在依舊沒有完全實現國產化。

↑↑最美核潛艇之阿爾法級攻擊性核潛艇

那麼蛟龍號是不是就真的一無是處了呢?那肯定不是的!大家都知道,通信對水下潛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於海水的阻擋,潛艇一般難以完成長距離的水底自主通信,所以潛艇和潛艇之間一般很難建立直接的聯繫,基本上都是獨立作戰的狀態,而如果和基地的聯繫一般也依賴於地面大功率長波電臺或者水面通信浮標的中繼,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和蘇聯就曾經因為潛艇通信用長波電臺基地的事情而鬧過許多不愉快。而在蛟龍號上,我國突破了水底長距離、高水壓通信技術,未來如果被應用到我國軍用潛艇上,必然能改變百年來潛艇獨狼的歷史,將潛艇變成真正的狼群,作戰能力也會出現質的飛躍!


軍史吐槽君

既不可以,也沒有必要!


首先我們要清楚,蛟龍號深潛器它與普通核潛艇到底有什麼技術是通用的,或者說有什麼技術相似的,這樣才能考慮為什麼說核潛艇能用/不能用蛟龍號的技術?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是我國863計劃中的一個重大專項,設計潛深7000米,是目前世界上下潛深度最深的載人“作業”型潛水器,其在2012年6月,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在著名的馬裡亞納海溝創下了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7062米的世界紀錄。



而蛟龍號這種載人深潛器與核潛艇在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能算是同一類的東西,它倆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深潛器是儘可能要求潛深,而對其他相關性能例如航速要求並不高,甚至有的航行都不需要。

而潛艇尤其是核潛艇則不同,是要求在水下有持續的高速航行能力,對相關作戰性能比如靜音性要求極高,而對潛深並沒有那麼變態的要求。



所以蛟龍號這種有人深潛器與核潛艇能夠通用的技術其實很少,核潛艇唯一能夠借鑑的恐怕也僅有一個深潛能力,但深潛器的深潛能力是靠強大的耐壓殼實現的,而深潛器的耐壓殼與核潛艇的耐壓殼在加工工藝上恰恰是不一樣的。


以蛟龍號為例;其長8.2米,寬三米,高3.4米,空重僅22噸,它的耐壓殼相對核潛艇來說非常小,所以它的耐壓殼是可以用高強度鋼(也有其他載人深潛器耐壓殼用鈦合金)鍛造出來,其耐壓殼厚度很大體積很小,焊縫也很小,所採用的焊接工藝也很少。
圖注:國內Ti80高強度耐壓殼,儘管不是蛟龍號的耐壓殼,但兩者所應用的技術與方案都是相似的,都是一個很小的鍛造高強度“小球”。

而核潛艇的耐壓殼則不行,因為核潛艇體積相對巨大,並且造價極其高昂,所以耐壓殼要在保證儘可能足夠大的內部空間與體積的同時,減少建造成本。

所以核潛艇耐壓殼不可能像有人深潛器那樣做的那麼厚,並且核潛艇巨大的耐壓殼體,也不可能採用鍛造工藝,只能採用焊接工藝,所以核潛艇的潛深並不能與有人潛航器相比,兩者的技術工藝相似性,其實並不像大家所想的那麼大的。
圖注:毛子北風之神級的耐壓殼,內徑在9米以上,這麼巨大的耐壓殼只能採用焊接工藝一段一段的焊起來,想像有人潛航器耐壓殼那樣整體鍛造的話是不現實的。

所以蛟龍號這種有人潛航器在技術上說白了,就是對潛深的極致要求大大弱化了其他性能,而對潛深的極致要求核潛艇又用不上,所以核潛艇在蛟龍號身上能借鑑的技術,就是垃圾的用不上,極致的又用不了,就是這麼個原因。


天真小科普

深潛器的體積、排水量、動力系統和潛艇的區別很大!潛艇為了適合作戰,在乘員人數、作戰武器、探測跟蹤、通信、噪音、續航力、抗打擊能力、排水量等等綜合考量,潛深不是衡量潛艇的最關鍵指標。科學研究用的深潛器可以根據研究方向儘量做小,動力也是電推,並由母船通過電攬和輔助管提供支持,因為船體小所以耐壓殼加工製造也相對容易一些,但同樣的材料和技術原樣放大百倍就根本行不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