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走活海洋三產融合“一盤棋”最大程度發揮海洋優勢

海洋經濟作為開放型經濟,對煙臺建成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洋經濟對煙臺來說,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謀求高質量發展必不可少的助力,要實現“開放型”發展,需要不斷地整合拓展發展空間,注入新動力,也有賴於發展手段的統籌與協調。

經略海洋、深耕海洋經濟,煙臺充分認識開放性經濟的特點,在建設海洋強市道路上,不只盯著海岸線,而是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轉變發展理念,下好“一盤棋”,推動漁業與海工、旅遊等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最大程度地發揮海洋優勢。

以新發展理念來做好海洋經濟這篇大文章,當前煙臺正通過統籌配置海陸生產要素,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打造海洋糧倉;突破發展海洋功能性食品、高端海洋裝備、涉海能源開發等新興產業,打造海洋產業協同創新綜合體;大力發展港口經濟、海洋商貿物流、海洋休閒旅遊,加快融合提升。三次產業高度融合的海洋經濟,已成為助力全市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

海洋牧場

打造綜合海上田園

海洋是生產優質蛋白的“藍色糧倉”,煙臺的近岸養殖業一度紅火。隨著環保要求提高,其弊端也逐漸顯現。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可以實現經濟與環境效益齊頭並進?海洋牧場作為一種生態友好型漁業生產方式,快速興起並帶動漁業升級。

迎著溫和海風,站在萊山區黃金海岸眺望,幾座海洋牧場平臺若隱若現,這是離城市繁華區域最近的海上人工魚礁群,也是煙臺清泉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規劃建設的海洋牧場平臺小鎮一景。

“目前海上平臺共有三座,總面積近1000平方米,集觀光體驗、輔助功能等為一體,我們稱之為複合型海洋牧場。”煙臺清泉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王珅說。

海洋牧場即採用規模化漁業設施,像放牧牛羊一樣,利用自然海洋環境,在海上“造田”,把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這種養殖模式,更能有效實現養殖模式從“資源掠奪型”向“耕海牧漁型”方式轉變。

登上一座“鯨鯊號”海上平臺,在平臺中央有一個像水池一樣的區域,被圈攏起來,通過清澈的海水,可以看到深處的圍網。“下面的水很深,我們投放了人工魚礁、魚蝦苗等,讓海洋動物在此安家,有效修復海洋生態。”王珅說,依託離岸裝備,該公司將之與垂釣、觀光旅遊和潛水、帆船體育產業相融合,打造“海洋牧場+旅遊+體育”產業發展格局,“後續將增設海上平臺,豐富遊樂與服務設施,形成陸、海、橋三位一體立體化現代城市漁業觀光遊覽區,構建近海觀光遊覽、消夏、親水的海上新興小鎮。”

加快構築“海上糧倉”,推進海洋牧場建設,煙臺的龍口、蓬萊、長島、芝罘區、牟平區均被劃入山東省海洋牧場示範區,並且全市出臺《關於加快推進海洋牧場建設的意見》,正加快研發多功能海洋牧場平臺等海洋牧場離岸裝備,打造海洋牧場智能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管理系統。目前,以企業為創新主體,中集來福士利用技術優勢,先後推出自升式和半潛式多功能海洋牧場管理平臺、深水網箱管理平臺等高端海洋漁業裝備。東方海洋投資建設的半潛式多功能海洋牧場管理平臺相繼下水。

今後一段時間,煙臺明確以海洋牧場為紐帶,推動漁業與海工、旅遊等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其中,圍繞建設深遠海牧場,把海洋牧場建設作為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工程,推動漁業由傳統向現代、由近海向深遠海發展。積極推進海洋牧場觀測網建設,配備多功能管理平臺,完善岸基展示廳、監控室、研究院和體驗館“四個一”配套設施,持續推進海洋牧場裝備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依託海洋牧場,培育10處省級以上休閒漁業示範基地,促進漁業與旅遊、體育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煙臺特色休閒漁業。

傳統漁業

向精深轉型

海洋水產加工和功能食品,是煙臺漁業的優勢產業。數據顯示:去年海洋漁業年產值、水產品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水產品出口佔全國1/15。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道路上,它們有何發展方向和創新路徑?

走進煙臺較早進軍水產加工市場的企業———京魯漁業,工人在透明的生產車間內,做著末端的檢驗、包裝工序。這家企業已開發出200多種新產品,研發出50多套水產品自動化加工設備,擁有秘魯魷魚除酸技術、即食海參加工技術、秋刀魚加工技術等80多項核心加工技術。

“公司非常重視食品領域的技術創新,每年在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佔銷售收入的4.5%以上。”京魯漁業知識產權部經理張道旭介紹,高額投入換來的是技術研發能力的不斷增強,目前公司已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設立山東省京魯漁業院士工作站,榮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產品不僅進入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冷凍調理品市場,與國內知名快餐連鎖店建立長期友好的合作關係,而且出口日本、韓國、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與國外多家世界500強企業達成戰略伙伴關係。

京魯生產的食品原料多取之深海,而實現由淺海向深海拓展,離不開生產工具的先進化和智能化。在蓬萊中柏京魯船業的船型展示廳,依次擺放了十幾艘船模,上面有諸多數據和技術介紹。其中,一條77米秋刀魚兼魷魚釣船旁標識,各項指標均達國際先進水平,多項關鍵技術填補國內空白,被國家工信部列為“高技術船舶科研項目”。“該型漁船秋刀魚捕撈量連續五年排行第一,佔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工作人員自豪地說。

1200噸級美式金槍魚圍網捕撈船,是京魯船業開發的另一款高端遠洋漁船,被譽為漁船界“皇冠上的明珠”,屬於技術含量最高的遠洋漁船之一,曾獲評首批山東好船之一,獲得了“金船獎”。

水產捕撈業又稱為“汗水漁業”,在建設海洋強市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推動產業轉型,實現技術升級。多年來,煙臺有針對性的大力推進科技興漁,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通過發展高端遠洋捕撈裝備,探索“陸海接力”養殖模式,集成工業化養殖等,實現規模化、裝備化、智能化的養殖捕撈模式,走上科技促漁業生產、漁業生產促增收的新路子。

按照規劃,在發展現代漁業方面,煙臺將以園區為載體,加快漁業產業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進程,放大千億級產業鏈優勢。其中,圍繞養殖,在萊州、萊陽、海陽等漁業基礎好、潛力大的縣市區,規劃建設高效能的漁業養殖園區,實現集中連片、生態高效發展。圍繞水產品加工和冷鏈物流,建設大季家等水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和煙臺驊達等冷鏈物流基地,做強“煙臺海參”“煙臺鮑魚”等特色漁業品牌和“東方海洋”、“山東匯洋”等水產加工品牌,推動生產方式向精深加工轉變、產業結構向高附加值調整,提高煙臺漁業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加快漁業產業鏈條向高端環節延伸。

海洋文化

旅遊成為特色名片

“碧海青山”是煙臺城市的名片。放大名片效應,深挖“海上絲路”文化、“海岸+海島”資源,深入推動旅遊向海縱深發展,是建成海洋強市的一條重要路徑。

夏日來臨,長島又迎來了旅遊旺季。遊客走在南長山環島木棧道上,一邊是絕壁翠松的畫意,另一邊是漁人孤舟的詩情,別有一番愜意和滋味。這條海邊慢行木棧道是長島南北長山環島慢行旅遊服務系統的一部分,慢道採用以人行、自行車為主,電瓶車為輔,大巴車作為補充的生態交通方式,整個系統沿線旅遊景觀資源豐富,實現環島景觀和旅遊資源的有效串聯,提升旅遊品質和檔次。

我省印發《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規劃》,提出建設休閒宜居之島。探索“海洋+”“生態+”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挖掘“百年漁俗、千年媽祖、萬年史前和億年地質文化”文化內涵,創建省級、國家級旅遊度假區、5A級旅遊景區,建設成為富有魅力的海島休閒度假目的地,打造“海上仙島”度假勝地。海島度假、郵輪旅遊、海洋運動旅遊……當前,在海洋旅遊產業鏈條上,一些新業態發展中,也不乏海陽的身影。該市的連理島,作為北方首個經國務院批准的離岸式人工島,近年來瞄準“島居養心”度假體驗地,在海島度假功能和業態配比上,一直進行著“國際化”定位與“本土化”落地的探索與嘗試。這裡突出海上旅遊度假、特色文化藝術、休閒、居住等功能特色,分為主題遊樂度假區、創意產業園區、濱海養生住宅區、海景別墅區、文化產業區等七大功能區,打造國際化的海景旅遊文化島。

藉助強大的體育賽事影響力和國內惟一的亞沙體育文化遺產群,海陽市目前已經聚力發展了沙灘排球、足球、籃球、動力滑翔傘等沙灘運動項目,同步發展攀巖、露營垂釣、國際武術節等休閒運動,擦亮了“沙灘運動休閒之城”的新名片。海洋旅遊業態的豐富和延伸,讓這座縣城從之前每年1000多萬遊客的旅遊過境地逐漸變為了目的地,顯出了全域遊的優勢。

煙臺,依海而生,發展海洋交通運輸業有著先天的優勢條件。在海洋強市建設征程中,煙臺整合優勢資源,強化港口設施配套,積極引導企業做大做強。目前,渤海輪渡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客滾運輸企業,中鐵渤海輪渡成為全國最大的鐵路輪渡企業,煙臺港成為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26個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確定重點建設的15個港口之一、交通運輸部確定的12個郵輪始發港之一。2017年,全市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4.01億噸,居全國沿海城市港口第9位。

建設海洋強市,著力改造海洋文化與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物流業,全市將圍繞建設“文旅名城”,將重點推進長島、蓬萊、芝罘島、崆峒島、養馬島濱海一線旅遊開發,打造煙臺“黃金文化旅遊帶”,叫響“仙境海岸”品牌,力爭到2022年接待國內外遊客超過1億人次,旅遊消費總額突破1400億元。同時,依託港口整合與建設發展,規劃建設臨港產業區,著力培育發展客滾、集裝箱、原油、鋁礬土、金屬礦石、煤炭、商品車、化肥、LNG“九大物流體系”,打造對接東北亞、輻射中西部、服務環渤海的物流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