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溪水奏管絃,四圍山色開圖畫丨走進傳統村落之寧海下河村

一派溪水奏管弦,四围山色开图画丨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下河村

一派溪水奏管弦,四围山色开图画丨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下河村

村落環境

梅林街道河洪村是梅林西部一個近千年的古村落,風光旖旎,風情獨特,與雁蒼山只一山之隔,現修建登山步道已經相連。

擁有著鳧溪觀景臺、幹人俊故居(下河鄉公所)、五棵古樹群、幹霖故居等等的自然風光和文化古蹟。

下河自然村,可追溯至北宋紹興年間。

徽宗年間,何公三世在京為官,官封義陽候,夫人顧氏敕封義德夫人。北宋仁宗30年(1053年)何氏太祖在從山東青州遷至奉化短居,選擇地址,初始從梅林至深甽連續三次勘探,最後選擇下河居住,下河四面圍山,泉水纏村,地形地貌好,景色甚美,正如下溪廟一副對聯表達“一派溪水奏管絃,四圍山色開圖畫”,古人云:“下河地方真是好,前有溪水纏村繞,後有螺山插雲霄,東邊碧綠鳳鳴潭,西邊彩色桐樹岙”,真是美景如畫。

一派溪水奏管弦,四围山色开图画丨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下河村

格局風貌

下河巷弄四通八達,猶如似蛛網向外延伸。以村五樹廣場為核心,通過5條弄口向外蛛網式輻射,再由大大小小的10多條弄口連接而成。

村後山體處西北方向,名為:“螺絲殿”有一條千年古道連接各個山體,村北部為大片農田連接鳳譚,正如下溪廟一副對聯表達“一派溪水奏管絃,四圍山色開圖畫”。

一派溪水奏管弦,四围山色开图画丨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下河村

傳統建築

村域主要傳統資源:

古樹群2處:五樹廣場、紅豆杉

古井10多口:明鏡弟古井、六河局古井、長壽古井、斯為美古井等

古建築主要有3處:下河東干氏道地、下河明鏡弟、下河干氏道地

古戲臺1處:下溪廟

古道1處:螺山古道

河洪村下河自然村的古建築群相對比較集中。

“幹人俊故居”即下河鄉公所為縣級文物保護點,更有明正第、斯為美等各類清末古宅4、5處。每處古宅上面都書寫各類古文經典,無不顯示著幹氏書香門第。各處古宅大多數是四合院的樣子,相對集中,錯落分佈,總面積估計達5000餘平方。古宅各個大門做工精緻,宅內樑柱木雕精美,屋頂上的馬頭牆以及院子裡一個個用鵝卵石鋪成銅錢形的地面無不展示著幹氏一族曾經的富足和勤奮。

下河東干氏道地

坐北朝南,偏西,硬山頂。據村民反映下河東干氏道地建於清代(1644-1911),由正屋,東廂房和西廂房組成,正門朝東開。正屋正立面重簷樓房面闊五開間,屋簷下抱頭梁與穿插枋等猶存,穿插枋額枋上的雕刻雕功比較精美,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鑿毀。東西廂房皆正立面重簷樓房面闊三開間,東西廂房屋簷下無牛腿與雀替等掛件,穿插枋與抱頭梁雕刻自然樸素。

下河東干氏道地整體形制與格局保存較為完整,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文化大革命”中,下河東干氏道地正屋額枋上的雕件被鑿毀。建築的木質構件存在白蟻蛀蝕危害。

一派溪水奏管弦,四围山色开图画丨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下河村

下河明鏡第

坐北朝南,硬山頂,四合院式。建於清代(1644-1911),由門樓,東西廂房、正屋組成。正屋正立面重簷樓房面闊五開間,東西廂房皆為正立面重簷樓房四開間,門樓正立面重簷樓房面闊五開間,下河明鏡第正屋屋簷原有牛腿與雀替,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鑿掉,穿插枋上和抱頭樑上雕刻以蓮花造型。

整個下河明鏡第整體形制與格局保存完整,樸素無華,是一座恬靜的江南小院,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文化大革命”中,正屋的牛腿、雀替被鑿毀。建築的木質構件存在白蟻蛀蝕危害。

一派溪水奏管弦,四围山色开图画丨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下河村

傳統文化

“六月初六”廟會:至今保存連續性達100年以上,有傳承人並且傳承活動規模大,全村參與。

九月初九重陽節長壽節:下河村被評為長壽村後舉辦的傳承活動規模大,需要全村參與。

木雕刻:至今保存最完善並有傳承人代表人物為:何時耀。

純手工製作長壽糕:至今一直代代相傳,只傳兒媳,傳承人代表人物:何如娟。

一派溪水奏管弦,四围山色开图画丨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下河村
一派溪水奏管弦,四围山色开图画丨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下河村一派溪水奏管弦,四围山色开图画丨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下河村
一派溪水奏管弦,四围山色开图画丨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下河村一派溪水奏管弦,四围山色开图画丨走进传统村落之宁海下河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