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會元:南陽:“藏書家”祖根地,“目錄學”之鼻祖

晁會元:南陽:“藏書家”祖根地,“目錄學”之鼻祖

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旅美學者徐先生談起: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多數文明,或因文字的消亡而斷層,或因典籍的散佚成空白。中國文明是世界唯一延續至今而無大斷層的文明,經歷一次又一次天災人禍、內亂外侵卻得以傳承與發展,這便是中國典籍與歷代藏書家的功績。

晁會元:南陽:“藏書家”祖根地,“目錄學”之鼻祖

晁會元:南陽:“藏書家”祖根地,“目錄學”之鼻祖

南陽晁氏家族從王子朝奔楚始,蔓延2500年,看重典籍,嗜書重守、不畏艱險、呵護文化,成為中國歷史上延續最久的藏書家族,為南陽文脈蔓延的歷史見證。

晁氏世家多藝文:“藏書家”從這裡起源

據晁氏宋代家譜記載:王子朝帶周朝典籍逃到楚國西鄂(南陽一帶)被暗殺後,為躲避迫害,後人便以“朝”音改姓為“鼂”(晁)。史學界一般認為,王子朝奔楚造成了周王朝典籍的喪失,是社會的倒退。但《左傳》記載:這一事件後“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打破了周王室壟斷文化的局面。隨著王子朝所帶典籍的傳播,造就了一大批民間的哲人和思想家,繼而學派蜂起各創異說,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有學者考證,先秦著作《山海經》為王子朝奔楚之人據王室典籍編著;南陽曆史名人墨子、鬼谷子、范蠡、張衡為“徵藏史”老子的學生或再傳弟子。因此,晁氏後人認為王子朝重視典籍,是第一位從王室走到民間的藏書家。後人把藏書當做文化,代代傳承,形成了延綿千年的藏書傳統。

漢代以前晁氏為南陽望族,後因戰亂分居東西。南陽石橋鎮北晁莊村明末尚有碑記,應為王子朝奔楚後人聚集地。晁氏遷徒有據可查的是西漢名臣晁錯。河南清豐家譜稱其祖從西鄂遷居潁川(今禹州)。後朝代更迭,戰亂流離,遷居河南澶州清豐(今濮陽)。至宋代晁迥到京都做官,始把藏書當做文化和事業。《東京夢華錄》記載:都城汴梁(今開封)皇宮的宣德門前天街東首有昭德坊,是晁氏世代聚居藏書的地方。昭德坊的第一代主人晁迥(965-1030)宋真宗時擔任工部尚書、集賢院學士。退休后辟養素園,家多藏書,第二代晁宗操、晁宗愨,均以好書、文著稱。晁宗愨為秘書省校書郎,參與《南北書》、《隋書》校勘。第三代著名人物有補之、衝之、說之等。補之為蘇東坡門四學士之一。晁說之的《劉氏藏書記》是一篇記載“藏書之家”的文章,晁說之外甥陸游、葉夢得均為藏書家,他們建議省去“之”字,把藏書豐富的人稱為“藏書家”,這個詞一直使用至今。北宋間,晁迥以下,出現過五世八進士,科舉鄉賢三十七人,當時有晁半朝之稱,每人都是藏書家。宋仁宗親自賜昭德坊對聯“六朝尚書府,九世進士堂”。永樂大典稱:“四世繼直於書林,五葉踵登於辭級。殆無虛榜,並繼芳塵。”周必大《迪功郎致仕晁子與墓誌銘》雲:“晁氏文獻相承,奉天下無它,嗚呼盛哉。”黃庭堅賦詩曰:“晁氏出西鄂,世家多藝文。文莊和鼎實,尚書亦大門。”

南陽後裔善編目:目錄學從這裡誕生

北宋初曾對民間刻書實行管理、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書籍更多流入官宦學者之手。晁迥曾買書千卷,抄書數十部,家藏至二萬卷。後,晁說之及其兄弟繼承了五世藏書。《宋詩紀事》中所錄晁氏第五世補之、衝之、頌之、載之、謙之都有自己的藏書。至南宋晁公武時,藏書已有24000餘卷,幾與兩宋318年相始終,在宋代的藏書世家中是絕無僅有的。

歷代藏書家對《郡齋讀書志》十分重視,視南陽為藏書界祖根聖地。晁補之世居濟南,年輕時來河南,自號“南陽”撰寫自傳,稱王子朝後人。明萬曆年間江蘇人韓世能富藏書,名號“南陽”,門人張醜為其編纂的書畫目錄著作標名《南陽法書表》《南陽名畫表》。清末湖南藏書家葉德輝,精於古籍版本鑑定,撰《書林清話》為著名書話著作。葉德輝曾精刻玉印“南陽”一枚,常鈐印善本書頁之上。表明自己延續南陽藏書傳統。

晁氏後人則更仍以藏書編目為重,明代昭德坊後人晁瑮編撰《寶文堂書目》,為南宋以後最著名的目錄學著作。至今洛陽白河書齋遵循古訓,數十年藏書研究,所撰論文多數為目錄學內容。出版書籍多數為現代目錄學著作。書室冠名“白河”,意在南陽情結,不忘祖輩藏書傳統,重視對南陽故土文脈的延續和繼承。⑦5

(晁會元,南陽人,河南科技大學兼職教授,洛陽白河書齋晁氏藏書博物館館長。長期從事河南地方古籍文獻、碑帖、書畫收藏與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