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娣:大英博物館盛滿了囂張

楊銀娣:大英博物館盛滿了囂張

楊銀娣:大英博物館盛滿了囂張

大英博物館盛滿了囂張

來大英博物館這已第二次了,2001年的冬天來時,博物館門前安放著盛大的造型“破碎的臉”那張臉記憶深刻。

過去十年了,今天再來,門口那張破碎的臉已不見,卻流動各種複雜心情的人們。真的,我真的懷念那張破碎的臉,還有那張緊閉的唇。至少它會讓你發出嘆息聲!


楊銀娣:大英博物館盛滿了囂張

記憶更深刻的是博物館裡數不清的精彩,包括英法聯軍掠奪的《女史箴圖》,斯坦因竊奪的敦煌經卷和精美的佛教壁畫等等,等等。它們不斷接受帶有現代意識的審視。

大英博物館有著雙重功效,既是博物館也是圖書館。它宛如一部濃縮的世界文明史,開放有一百多個展廳,用浩瀚來形容一點都不狂妄。

英國曾經是個擁有在一天內看不到的幅員遼闊的龐大帝國,那一段的輝煌其實並不光彩,因為都是依靠巧取豪。奪做到的。所有的榮耀都收容到了這座巨大的博物館之中,很是囂張。這就是以匯聚各國文化的寶物而著稱於世的大英博物館。

當我第二次坐在這裡時,抑制不住的驚詫,與第一次的深感不同。第一次似乎參觀的意識濃一些,現在心情如同李清照盪鞦韆,拋向高處,跌落低處。可心情不是見到了戀人的那一瞬間“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美好。

一個英國小男孩被媽媽帶到了中國館裡,坐在木地板上衝著我驕傲的笑著,我彷彿聽到:這裡的寶物是我們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在全世界搶來的,盜來的。怎麼樣,他們厲害吧?嗯,你們的祖宗們真厲害,已強盜著稱。歐耶。圖片裡的小孩是不是這個驕傲的樣子,我給他拍照的時候,這個小男孩總是挑逗的表情向我示好,冥冥之中好像很配合我的這篇博文,那我只好不客氣的聯想了。


楊銀娣:大英博物館盛滿了囂張

冰心曾經說過:“當我走進中國館的時候,我對這所博物館的良好印象,一下子都消失了。我們中國的寶物憑什麼都被他們鎖在這裡!”有時在大英博物館裡,看到如此密集的各國古物聚於一處,總會感到英國早期殖民主義的佔有慾,貪婪中還隱匿著一種文化上的幼稚。

冰心的感觸不無道理。可我想,家裡的寶物安放好,看護好,怎麼可能被拿走,或是偷走,掠走。我們的祖皇爺爺們如果能像防範妃子們的措施,把男人們的那傢伙騸了,變成太監。那些掠奪著們怕是想都不敢想,想到自己要被騸,會變成太監,誰還敢掠奪?事已至此,自己家的好東西被別人看管,光輝照耀在人家裡,能有滋味嗎!也只能尷尬的諷刺幾句,解解恨而已。


楊銀娣:大英博物館盛滿了囂張

只可憐了中國的學者們,當年,鄭振鐸在商務印書館主編《小說月報》期間,正醞釀編寫《中國俗文學史》,有關唐與五代的民間文學蒐集不全。鄭振鐸知道,被斯坦因等劫往英國的大量敦煌寫經卷裡,記錄了不少民間作品。鄭鎮鐸寫信給正在英國留學的好友許地山求援,請他到大英博物館查閱有關資料。但是可惱可恨的是,儘管,那些珍貴文物是從中國拿來或著說就是偷來,還有販買徵收的,可我國的學者去查,去摘錄。大英博物館明文規定:此類文物,凡使用者只允許閱讀,而禁止抄寫摘錄。瞧瞧,說的振振有詞,自己的東西,眼看著自己沒有辦法用,怎麼能不惱。惱也沒有辦法,總不能學他們喝下“沒臉”藥水去搶吧。許地山只有腦子急轉彎,想出了個沒有辦法的辦法!他把所需的內容一段一段地背誦了下來,回到住處再憑記憶一一寫出來,再以信件的形式,從萬里的倫敦,一次又一次的寄到上海給鄭振鐸,強有力地支持了鄭振鐸的《中國通俗文學史》


楊銀娣:大英博物館盛滿了囂張

1927年許地山在英國學成回國,而倫敦的敦煌“變文”又稱“變”是在佛教僧侶演唱佛經故事的影響下,繼承漢魏六朝樂府詩、志怪小說、雜賦等文學傳統,在唐代發展成熟的一種通俗文學形式。這一種文學樣式長期被湮沒,直到敦煌藏經洞發現大批手抄本變文以後,才逐漸為人們認識和重視。這就是我國的學者,如劉半農、胡適、向達、王重民、姜亮夫等人,都先後來倫敦、巴黎查閱變文。

後來鄭振鐸來查閱,仍然受到“不能抄錄”規定的限制,。他只好仿效許地山,來一番“故伎重演”默默的背誦一段到外面吸菸再記錄下來。他嫌一個人幹太慢了,又發動了當時在倫敦的老舍、朱光潛等友人來幫忙,輪流背誦與默寫,就這樣我國的流落在大英博物館的寶貴文化遺產信息傳了回來。

鄭振鐸愛書是出了名的,其癖之不亞於古人。可惜呀!這樣的精英在去往莫斯科的客機失事,不幸遇難。

在博物館裡,讓我如此驚訝的的是,今天是什麼日子,英國孩子們怎會在老師的引領下,來中國館觀摩,臨摹中國的寶物。莫非良心譴責老師會告訴孩子們,他們的祖先們不光彩的歷史!不會吧,思想哪有這樣的高尚境界,老師一定不會這樣說,這些都是我們的祖先們從遙遠的中國搶來的吧!

楊銀娣:大英博物館盛滿了囂張

楊銀娣:大英博物館盛滿了囂張

我國的文物像滔滔江河在心頭洶湧著。那好吧,就讓它們在這裡折騰來這裡參觀的中國人,來慰籍它懷念家鄉的不平。讓心靈的重負慢慢緩衝。直到有一天能回到溫暖的懷抱。有那一天嗎!不知道。我也只能在這裡自說自話。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環境,心境,語境不同。感觸油然而生。


楊銀娣:大英博物館盛滿了囂張

楊銀娣:大英博物館盛滿了囂張

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