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耒陽,千年古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這些凝結著先輩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生命記憶,是人類創造力的精神源泉,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噢,那咱們大耒陽都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

【國家級非遺】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公元105年,蔡倫利用樹皮、麻頭、舊漁網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植物纖維紙,人類的文明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蔡倫古法造紙”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其技藝發端於東漢永元間(89-105),極大地促進了世界文化、科技的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和社會的發展。而耒陽古法造紙技藝源於蔡倫親授,是對蔡倫古法造紙技藝完整系統的繼承,距今已有1900餘年的歷史,堪稱蔡倫古法造紙技藝的“活化石”。千百年來,耒陽生產的手工造紙以其產品的多樣性服務於社會諸多領域,曾經為耒陽、湖湘乃至中華文明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2014年,蔡倫古法造紙技藝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湖南省級非遺】

敖山廟會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敖山廟在今耒陽市大市鄉大陂市圩(耒水河邊)至芭蕉圩之間,香火旺盛,名聲遠播,是耒陽市有史記載的最古老的寺廟。其廟會活動以敖山廟及周圍六村為主要活動場所,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

敖山廟會是比較典型的傳統民間信仰活動,敖山廟會尊奉佛、道、儒和民間吉祥神(敖王、敖母)於一廟。拜佛祭神既遵佛法,又自成禮數,在耒陽範圍內乃至衡陽、衡南、安仁、永興、常寧等地都有較大影響,每年都有10餘次廟會、香會活動,且每次活動信徒、香客成千上萬。其中尤以每年的五月廿三日敖王聖誕規模最大。廟會實行民主自治,"敖山廟管理處"作為常設機構,主持廟會、香會的具體事務。管理處總負責人由民主推薦德高望重的長輩擔任。

廟會活動中的拜章、香會、唱戲、遊船、舞龍、舞獅等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民間禮儀、工藝、舞蹈、音樂和表演藝術,對於研究耒陽地方民俗文化和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有著較高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2006年6月10日被列為首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壇下銅鑼製作技藝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銅鑼作為傳統響器,戲劇、民俗活動都用此樂器以振聲威或配音。據考,耒陽壇下銅鑼起源於三國時期,至今已有千多年曆史,時劉備南下入蜀,遂派先鋒張飛駐守耒陽壇下,軍方工匠遂將北方金屬冶煉技術傳入壇下。

壇下冬元銅鑼廠為祖傳基業,其鑼製作工藝十分嚴謹,要經過選料、配料、融水、制胚、鍛打、剪邊、成型、淬火、冷作、拋光、一錘定音等10餘道工序,且火候和技藝手法要求十分精準。壇下銅鑼在選料方面要求銅精度必須達到99.9%,否則不能使用。其生產的鑼音質清脆純淨,宏亮悠遠,獨有地方民族特色,音準好,品種多,經久耐用,有一錘定音的神奇。

銅鑼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影響重大,在豐富百姓文化生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壇下銅鑼製作技藝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衡陽市級非遺】

大和滾地龍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大和滾地龍有名湧神龍、滾神龍、芋子龍、伏地鱉,是一種獨具風韻的民間舞蹈。流傳耒陽北鄉(即大和、雅江一帶),據考證,至今已有四百餘年曆史。

“滾地龍”的製作分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一般為七節。也有五節、九節者。龍頭龍尾均用竹篾紮成骨架,再用五色彩紙及金銀箔紙裱糊製造龍角、龍鬚、龍眼、龍鼻等;龍身用竹篾紮成圓圈,再用木棒(稱之為龍骨)相連接,外罩龍被,上繪龍鱗,甚為美觀。

舞“滾地龍”含有祈禱、祝福兩層意思。祈風調雨順,人壽年豐,遠避邪惡,六業興旺。滾地龍的舞起來粗獷,威武,大起大落,有數十套動作。每一套大動作分為若干小動作,套與套之間略有間歇。全套動作氣勢磅礴,具有龍之神韻、獅之威武、虎之兇猛、象之穩健、可謂關東大漢抱銅琵琶彈“大江東去”,故又有“蠻龍”之稱。

目前,大和滾地龍被列為衡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公祭大禹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公祭大禹是耒陽仁義鄉一個民間傳統信仰活動。禹王宮是公祭大禹的主要活動場所,也是全國除浙江紹興、河南登封之外最大的祭祀場所。參與人數眾多,遍及全鄉7個行政村。

公祭大禹活動,歷史悠久、連綿不斷,且活動規模較大,文化項目多,參加群眾亦多。除每年一次小祭外,每五年要舉行大祭。其主要價值是通過公祭活動對於保護和傳承祭祀文化具有積極作用;加強了村民間的交流和溝通,增進了友誼,對於構建和諧新農村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其中舞龍舞獅和唱戲、扭秧歌、以及管絃吹奏,使得許多的民間傳統工藝和民族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對於研究耒陽地方民俗文化和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有著較高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2009年,公祭大禹被列為衡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4年,中央電視臺專門為製作播發了兩期專題紀錄片。

江頭貢茶製作技藝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江頭貢茶是耒陽古代留傳下來的珍貴遺產,其產地在耒陽市龍塘鎮原江頭鄉,是當地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土壤成份加之製茶技巧所形成的特色茶。因在古代屬於貢品御茶,故又稱江頭貢茶。江頭貢茶的最早栽培歷史一說在秦代,因其味純淡雅,清香爽口,回味無窮,被朝廷列為珍品,供內廷專用;二說在宋代,江頭雲霧茶是專供宮廷的貢品。江頭貢茶,茶葉細嫩,煮食味色俱佳,有消食、化腐、解酒、除膩、散熱、敗毒之功效,一直倍受人們的青睞。其主要特點:一是發芽晚,萌芽比其他品種要晚10天左右。二是採茶期長。三是品質好,持嫩性強,外形條扁勻齊、翠綠,內質湯色黃亮,香氣高銳持久、耐沖泡。

2013年,江頭貢茶製作技藝被列入衡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耒陽紅薯粉皮加工技藝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耒陽紅薯粉皮加工技藝歷史悠久,是傳統手工藝的典型代表,以紅薯澱粉為原料,將紅薯冼淨,經手工磨碎、紗布過濾、澱粉溶解、曬鍋蒸熟、手工拉皮、簸箕晾曬、菜刀切條、竹筒曬乾、藤式打捆等十餘道工序,才能製成色澤黃亮,身幹條細,均勻片薄,韌性好,拉力足,食之柔軟爽的香甜可口的耒陽紅薯粉皮。

耒陽紅薯粉皮採用無公害特色紅薯澱粉加工而成,天然純正、綠色健康、口感細膩、易藏耐煮、清香四溢。其特點是保存期長,老幼皆宜,既可作主食,亦適用於火鍋、調湯、涼拌、熱炒、滷味等烹製。是預防衰老、養顏抗癌的上乘佳餚。2013年,耒陽紅薯粉皮加工技藝被列入衡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張飛牌糯米釀酒技藝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張飛酒始於漢代,得名於“三國”。三國時蜀將張飛巡視耒陽,縣令龐統恐張性烈,飲酒誤事,下令縣城禁賣燒酒10天,用糯米釀製的湖酒招待張飛。湖酒濃度低,香甜可口,得張飛讚賞。後賜名“張飛酒”,世代流傳。

張飛酒以優質糯米為原料,經多次特殊加工,入窖久貯,精製而成。該酒色澤清亮透明,醇香濃郁,甜美爽口,營養價值豐富。湖南御海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繼承耒陽民間傳統古法釀造的基礎上,對醐酒的釀造工藝加以改進創新,釀製的張飛醐酒香氣濃郁,酒味醇厚綿甜,但糖分、酒精度均較低,酒質穩定。具有低度、保健兩大健康優勢。2013年,張飛牌糯米釀造技藝被列為衡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耒陽生鐵鍋子傳統生產技藝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耒陽從神農造耒以來,就極擅長於開工造物,在三國時代,耒陽先為蜀地,後為吳地,據《三國志》記載,張飛來到耒陽,大量士兵跟隨蜀兵隨軍工匠在耒陽長期駐紮,將各種鍛造鑄造鐵器的技藝留在了耒陽。

導子一帶興盛起生鐵鍋子鑄造產業,與導子一帶的物產和地利有很大關係。導子鄉盛產白泥,木材,周邊鄉鎮則盛產鐵礦石,為導子鄉鑄造生鐵鍋子諸備了相當的物料基礎。其鑄造的生鐵鍋子在技藝上確保了純手工性和原生態性,所鑄鍋子不開裂不穿孔,使用期限可達五年以上,使用過程中不生鏽不起殼,為同類鍋子中質量上佳之產品。其車模刀、爐膛溫度、鐵水溫度的控制都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全憑經驗掌握,屬於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5年,導子生鐵鑄鍋傳統生產技藝被列為衡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耒陽市級非遺】

神農創耒的傳說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耒陽曆史源遠流長,是中華鼻祖神農發明耒耜之地,也是全國唯一以農具“耒”命名的城市。“神農創耒”的傳說故事發源於這片土地,並在民間廣泛流傳。

炎帝神農氏為中華三皇五帝傳說人物之一,相傳在與黃帝爭奪活動區域的過程中逐步南下,引領氏族之人越黃河,過長江,進入湘江流域。隨著環境的變化,迫使神農氏必須作出改變,以適應南方多溼、瘴氣橫行的環境,於是歷史上便有了很多跟神農氏有關的傳說。

在耒陽一直流傳這樣一個傳說,相傳炎帝經常駕一葉扁舟,從長江出入洞庭,採集五穀,教民耕種。他上溯湘江,採藥衡山下,日遇七十毒而不輟。有一天,炎帝溯水而上,來到一片山肥水美地勢平坦的地方(即今天的耒陽遙田、淝田境內,此處後被稱為“金線吊葫蘆”),受到部落子民的歡迎,並與他們一起打獵播種。在一場圍獵中,炎帝看到林地裡,有隻野豬正在拱土,長長的獠牙伸進泥土,留下一片被翻過的鬆土。炎帝受到野豬拱土的啟發,經過反覆琢磨,發明了可以提高勞動效率的翻土工具“耒耜”。耒耜的出現極大的刺激了稻作農業的發展,人民開始農耕生產,從遊牧到定居,從採集走向種植。《神史記·三皇本紀》:“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氏”。“神農創耒”的傳說印證了耒陽是南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不僅對中華乃至世界農耕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千百年來,這種創新精神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耒陽人民。

走進耒陽,處處都是“農耕文明”深深的印記:神農路、神農廟、神農廣場、農耕文化博物館、盤古廟等具有湘東南地域特色的農耕文化遺存,據統計尚有30餘處。耒陽至今還流傳眾多和農耕有關的民風民俗,如春天開種祭田、祭鋤、喝立夏粥、嘗新等等,這些鄉風民俗能夠千百年傳承下來,不但抒發了人們對豐衣足食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是人民對先祖神農氏的紀念和尊崇,與創耒的農耕文明一脈相傳。

耒陽民歌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耒陽民歌因其地域特色、風土人情、禮儀習俗、時間與空間的不同,展示的內容和風格別具一格。"喜者歌其樂,愁者歌其苦,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耒陽民歌以謳歌勞動生活、抒發內心情感、憧憬美好未來為內容,大都是情景交融的體驗和感受。耒陽民歌,主要包含勞動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說歌、兒歌等幾大類,獨唱的多,對唱的少。

它的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通俗易懂,曲調爽朗、情感質樸、婉轉動聽。這些歌謠,用耒陽方言唱起來,極富情趣和韻味。2017年,耒陽民歌被列入耒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18年耒陽網絡春晚,耒陽市文化館首次將耒陽民歌表演搬上大舞臺,重新還原當時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場景,傳遞了耒陽人民的文化自信,《三年時間口不渴》《角子調》《咚咚歌》等歌,這些原汁原味用地道方言演唱的耒陽民歌,活靈活現地敘說了耒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耒陽武術(羅氏內家拳)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耒陽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鹽沙壕塘羅家武術。羅氏內家拳由硬氣排打功、拳法、棍法、各式器械等組成。經千百年的發展融合,流傳至今拳術、器械百餘套、功夫舞獅及數十套對練功夫相輔相成,其拳術打、拉、捅、撻、隔、挑、掛、肘、撩,結合器械棍、刀、叉、鐮、鉤、槍、耙、劍、鐧等,具有明顯的古戰船作戰風格,經歷代發展融合,形成以貼身短打、近身矮打、分筋錯骨為主要技擊特色的一個博大精深的武術體系。其主要拳法有:罩功式、品樁、虎豹頭、雙龍出洞等招式。外習拳術,內修功法。練習拳法的同時,羅氏內家拳注重內服館藥,即“壕塘藥功”。通過飲用館藥,修復傷損,達到增強功力、延年益壽之目的。目前,耒陽習練羅氏內家拳群眾已逾萬人,是一項名副其實的群眾性體育文化活動,為耒陽民眾所津津樂道。2011年6月,被列入耒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正在積極申報衡陽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竹海午時茶製作技藝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耒陽,位於湖南南部,北靠南嶽衡山,南依五嶺山脈。溼氣重、多瘴氣,是這一地區的顯著特徵。在古代,為除溼驅瘴,具有這一藥效的竹海午時茶成為了當地百姓日常必備的飲品,既是茶,也作藥。

竹海午時茶主要在耒陽東鄉一帶,包括黃市、三都、夏塘、南陽、龍塘、竹市等地盛行。每逢端午,耒陽農村家家戶戶將甘草、菊花、白扁豆、金銀花、生麥芽、薄荷等十幾味中藥材與茶葉一道,以祖傳之法精心加工,製成一種具有藥性的保健茶。其製作流程頗為複雜。為傳承和保護這項古老的傳統制茶技藝,湖南水木芙蓉茶葉有限公司註冊了“竹海午時茶”商標,並與湖南中醫藥大學專家一起對傳統午時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改良,使其配方更加科學,口感更符現代人的需求。目前,竹海午時茶已擁有國家科技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2016年,竹海午時茶還榮獲了第八屆湖南省茶博會金獎。

清水鋪豆腐製作技藝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清水鋪位於耒陽市黃市鎮,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水上商貿口岸。

清水鋪歷代先民對傳統的豆腐製作技藝不斷改良,採用清水鋪特有的高氧低硬度山泉水及本地純正優質黃豆,製作出了極具特色的清水鋪豆腐。清水鋪豆腐色白如玉、攏而不散,嫩滑細膩、味香可口,被世人稱之為“神豆腐”。鼎盛時期,清水鋪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豆腐。

近年來,現代化機械代替了手工生產,從事清水鋪豆腐傳統制作的人越來越少,曾經盛極一時的清水鋪豆腐手工作坊,如今僅剩下4家,清水鋪豆腐傳統制作技藝面臨失傳。為了搶救、保護清水鋪豆腐傳統制作技藝,弘揚本土飲食文化,清水鋪歐陽氏家族豆腐店傳承人歐陽德誠註冊了“黃市清水鋪”、“清水鋪”等商標,堅守清水鋪豆腐傳統制作技藝,生產原滋原味的清水鋪豆腐,並推向全國市場。

新市圓子製作技藝

耒陽,千年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新市圓子作為新市土菜代表性食物之一,是耒陽人春節必備之食,過年煎圓子,表示新年團團圓圓之意,由杜甫贈名:新市圓子。

相傳在隋朝年間,新市當地人開始使用小麥磨成粉末後,經糖水攪拌成團,油炸後形成類似圓體食物,人們簡稱“圓子”;與其他點心製作方式並不相同。千百年來,新市圓子一直頗受大眾喜愛。新市蔡道洋師傅在新市圓子製作技藝上經過10年潛心研究,形成了目前最為成熟的新市圓子製作方法,被稱為“道洋新市圓子”。道洋新市圓子外酥裡嫩,口感微甜,鬆軟不粘牙,素有“金元寶”之美譽,是老百姓非常喜愛的一種特色小吃。2016年,蔡道洋被耒陽人民政府評選為耒陽市首屆“最美工匠”。

嗯,讓我來數一數:

國家級非遺名錄1項

省級非遺名錄2項

衡陽市級非遺名錄6項

耒陽市級非遺名錄6項

NO,NO,咱千年古縣大耒陽怎麼可能只有區區的6項耒陽市級非遺名錄呢,

正確答案應該是37項,37項,37項,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因為版面不夠,不可以把所有項目都列出來,所以這次只挑選了6個相對而言比較有代表性的公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