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因何為這個“集團性貪腐案”大傷腦筋,最後又從輕發落

乾隆因何為這個“集團性貪腐案”大傷腦筋,最後又從輕發落

在貪腐成風的乾隆朝後期,王亶望的“捐監”冒賑案,無論從官級還是貪腐數額都絕對排不上前列。但他首創的“集團性貪腐”,卻讓乾隆大傷腦筋。乾隆在憤怒之餘不得不修改律法,從寬發落涉案官員。

王亶望也因此名垂“貪”史。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屬甘肅河州管轄的循化廳(今青海循化縣)發生了穆斯林新教與舊教之間的衝突。地方官員支持舊教,新教首領蘇四十三聚眾起義。

陝甘總督勒爾謹平息起義未見成效,引起了乾隆的不滿,被罷官免職押送京城候審。

為了鎮壓起義,乾隆派軍機大臣和珅前往甘肅督戰。和珅督戰失利後,乾隆又命大學士阿桂率兵前往甘肅征討。

據《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記載:和珅四月到達蘭州後,寫了一道奏摺給乾隆,奏摺中提到大軍一進甘肅就天降大雨。

後去的阿桂到了甘肅後,也給乾隆上了一道奏摺彙報工作,其中也提到了甘肅連日降雨,大軍無法前行。

這兩道奏摺本來就是大臣的例行工作彙報,但記憶超群、政治閱歷豐富的乾隆卻在奏摺中看出了問題,乾隆馬上聯想到這些年甘肅旱情的奏摺。

原來,甘肅已連續多年奏報乾旱,莊稼顆粒無收,百姓生活艱難,請求朝廷撥發銀糧賑災。

那麼為何和珅和阿桂的奏摺都說甘肅連日大雨,雨勢磅礴,大軍難以前行?為何甘肅年年乾旱,今年雨水卻這麼多呢?乾隆覺得其中定有蹊蹺。

恰在此時,有官員在查辦勒爾謹的時候又發現了問題。

勒爾謹因為平息起義不力,被乾隆革職拿辦,並被查抄家產。勒爾謹家倒是沒抄到多少錢,一共才七千多兩白銀。但是從勒爾謹的家奴家中卻抄出來兩萬多兩白銀,這個不符合常理的結果讓乾隆提高了警惕,他覺得勒爾謹一定有問題,於是讓阿桂留心查一下。

乾隆因何為這個“集團性貪腐案”大傷腦筋,最後又從輕發落

勒爾謹的事情還沒完,甘肅那邊又送來一個猛料。

陝甘總督勒爾謹被查處以後,甘肅地方官員都非常害怕受牽連。時任甘肅布政使王廷贊,主動向乾隆帝上奏。奏摺說:“臣甘願將歷年積存廉俸銀四萬兩,繳貯甘肅藩庫,以資兵餉。”

一個布政使一年的正俸加養廉銀大概是7000兩銀子。王廷贊當布政使四年,任期內不吃不喝,也只能攢下2.8萬兩銀子。乾隆覺得很奇怪,甘肅是個窮省,一個布政使居然一出手就捐4萬兩,他哪來這麼多錢?政治嗅覺敏銳的乾隆馬上又聯想到了另一件事。

四年前,也就是1777年,乾隆南巡視察海塘工程。時任浙江巡撫的王亶望為拍領導馬屁,奏請捐資50萬兩白銀修海塘壩。而王亶望正是王廷讚的前任。

這幾件事聯繫在一起,讓乾隆疑竇叢生。王亶望和王廷贊都不是富二代,而且工資收入有限,為何一下子能拿出這麼多錢呢?聯想到二人先後在甘肅任職,乾隆推測他們兩人的問題應該是出自甘肅。

於是,乾隆命阿桂和李世堯前往甘肅嚴查此案。

事實證明,乾隆的政治嗅覺完全正確,細查之下,竟然查出了一樁隱匿長達七年之久的驚天大案。贓款高達1000多萬兩,涉案人員多達100多人,範圍幾乎涵蓋了甘肅全省上上下下的大部分官員。這個結果讓乾隆吃驚不已。

簡單介紹一下案情經過:

甘肅連續七年上報災情,請求朝廷撥發銀糧救濟,但實際上,甘肅並未大旱。之所以上報旱災,是為了方便通過“捐監”明目張膽的撈錢。

清朝時,國子監是國家官員的最高學府,類似於今天的中央黨校。

進入國子監讀書,意味著一條腿跨入了官場。想進入國子監,有三種途徑,第一靠自己的真才實學。第二拼爹,如果你有個當大官的爹,那麼恭喜你,你家有一個名額可以免試入學。如果你沒有真才實學,也沒有個當大官的爹,那麼只有第三個途徑了,那就是拼錢。可以通過“捐監”的方式,獲得國子監的入學資格。“捐監”的人,須按規定數目向當地官倉捐交谷糧,遇到災荒即用這些糧食賑濟災民。

由於“捐監”破壞了入職官場的公平性,且等同於朝廷公開賣官,因此,這項制度在順治後期曾一度被停止。

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在甘肅率先恢復“捐監”,於是,“捐監”成了王亶望的搖錢樹。

王亶望是山西臨汾人,父親是江蘇巡撫王師。王亶望是個舉人,後來拿錢買了個知縣。幾年之後步步升遷,官至浙江布政使,並暫代浙江巡撫一職。

王亶望的父親王師以廉政聞名官場,乾隆覺得王亶望定能謹守家風、廉潔奉公,因為對他寄予厚望,將甘肅“捐監”工作交給他負責。

王亶望頭腦靈活,是個理財高手。走馬上任甘肅以後,他很快就發現了“捐監”制度有漏洞。王亶望最終還是沒有抵制住誘惑,邁向了貪腐的深淵。

王亶望用三寸不爛之舌勸動了陝甘總督勒爾謹,對“捐監”採取了不同以往的做法。他首先把“捐監”大權由州縣收回省裡,由省裡確定未來各個州縣的監生名額。

然後又把捐糧改為捐錢,就是隻收錢,不收糧。原本一個監生應捐豆麥糧米43石,改成捐55到60兩銀子。

同時,連年向朝廷謊報災情,說旱災害得老百姓靠吃草皮樹根為生,使“捐監”的“糧食”有了合理合法的使用途徑,還可以獲得更多的監生名額,進而撈取更多的油水。

由於王亶望“捐監”大權在握,各州縣的官員為了多爭取監生名額,好從中撈一筆,一方面上報假災情,另一方面拼命給王亶望送禮,這就使甘肅全省從上到下形成了一條利益產業鏈。

事實上,監糧從頭到尾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變來的白銀。

乾隆因何為這個“集團性貪腐案”大傷腦筋,最後又從輕發落

實行“捐監”以後,乾隆覺得監糧數額巨大,曾經有過懷疑,期間也派官員下去開倉查糧。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方官員得知朝廷派人來查糧,事先在糧倉下面鋪架木板,在木板上撒上糧食,給人造成了糧倉滿囤的假象。乾隆信以為真,就不再追查了。

人的慾望之門一旦打開,就難以關上。王亶望不但通過“捐監”撈錢,還向下屬索取賄賂。如果想報災情換取監生名額,就必須給王亶望送禮,依據送禮多少換取名額多少。有的地方官為了送禮方便,在省裡開設辦事處,派人常駐,以便隨時打點。

王亶望收禮還有個規矩,就是下屬送禮時不能讓他看見,否則他是不收的。於是大家紛紛開動腦筋,把禮銀塞進菜筐、酒罈裡。

就這樣,甘肅全省官員爭先恐後地行賄受賄,串通一氣地隱瞞包庇,營私舞弊,使得地方監督體系全面失靈。

經過多年的“努力”,甘肅的“捐監”成績非常“偉大”:國家付出了27萬個監生名額,賬面收入1600萬石糧食;實際情況是,官員分肥了1000多萬銀子,相當於國家總收入的三分之一,而這1000多萬兩白銀,國家一分錢都沒收到。其中,王亶望一人獨吞300萬兩。

直到蘇四十三起義,甘肅“捐監”冒賑案才陰差陽錯的曝光。

如果按照當時法律,貪汙“數在1000兩以上者擬斬監候”,那麼甘肅的官員基本就被殺盡了,甘肅的政府部門將變成很多衙門無人主政的局面。

乾隆不得不“法外施恩”,臨時修改大清律例,將“生死線”提高到貪汙2萬兩以上者立斬。即便是這樣,也殺了五十多人。

甘肅“捐監”冒賑案的最大特點就是集團式犯案,以勒爾謹、王亶望為首,甘肅全省上下大大小小的官員無不染指有罪。這樣大規模的集體作案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就是放眼整個古代史也是非常罕見的。乾隆十分寒心,當即下令停止了甘肅的“捐監”一事。

有趣的事,王亶望犯案被抄家後並沒有讓其他省的官員引以為戒,居然還有人敢把抄家所得調包據為己有。關鍵是他據為己有的東西是乾隆也喜歡的贓物,於是又引發了一個案中案。請待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