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被称为“咏蝉三绝”之一,它妙在哪里?如何赏析?

一绿浮芳

这两句诗来自于虞世南的《咏蝉》,全诗为: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这首诗被认为渐开唐风

虞世南 跨越了南北朝、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三个时期。年轻时师从宫体诗人徐陵,虞世南本人的诗多为应制、奉和、侍宴之作,不可避免的染有陈、隋旧习,但是也有《出塞》、《从军》、《饮马》等作品“声气稍雄”,因此被称为“唐音之始也”。

特别是虞世南最有名的诗《咏蝉》,清代沈德潜称此诗“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

二、托物寓意 不同于宫体诗

蝉一般用来象征廉洁、清高、悲哀的品格。《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古体绝句,以栖高饮露的蝉比喻高洁傲世的人格之美,点睛之笔“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不仅仅是标榜自己品行的高洁 ,更有一种自信和对自己的肯定。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过“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太史公司马迁也曾经《史记·李将军列传论》引用了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曹丕、司马迁虽然远远早于虞世南,但是二人的这两句话恰是虞世南《咏蝉》所表达出来的品性。

三、咏蝉三绝 共同点是咏蝉寄情 区别是际遇不同

后人评价的咏蝉三绝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的共同特点都是托咏蝉以寄情。同是咏蝉,因个人环境、时代、际遇、地位的不同各不同,如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曾经评价过:

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虞世南历经三代,一生显赫,后世诗人中少年得志的晏殊有其味道。

骆宾王身陷囹圄因此有“南冠客思侵”患难人之语,兵败之后,遁迹江湖,不知所终。空有一身抱负,也只能长叹:“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不知是想左右逢源还是双方都不敢得罪,在令狐家里学习受其恩惠,又娶妻于对方阵营,结果陷入牛李党争 ,一生困顿不得志。所以发出了‘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语。

四、附咏蝉三绝另外二首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句诗是咏蝉名句,出自唐朝早期诗人虞世南的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蝉》。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緌rui二声: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这也是诗歌常见咏蝉诗原因。

流响:蝉鸣之声时高时低且时间长,似流水。

藉:借。

译文:蝉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疏朗的梧桐树间传出。 蝉声清远是因为蝉居高树,而不是依靠秋风。


虞世南:唐太宗时名臣。唐太宗称赞其“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都是空前绝后,而他的人品确实正直清正,深受时人褒赏,政治作为,为人品质,文才韬略,皆为人称道。
此诗表面写蝉形,食性,声响,其实处处比兴象征,将蝉人格化,意在言外,寄托诗人自况意味。

“垂緌”:暗示诗人显宦身份,古代达官贵人常饰以“冠缨”,身份显贵且清明,这是寄托诗人形象美好。

“流响”:状蝉声的悠扬韵味,长鸣不已,蝉声远播出疏桐,足见力度与响度,赋予蝉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点晴句,蝉声悠远,是因“居高”而自能致远,而非借助秋风,这种独特认知,实际上诗人寄托了一种人格,修身自正的君子,并不需要外在的某种凭借,自有人格感召,自能声名远扬。

这首小诗,构思独特,蕴藉深远,借蝉强调一种人格美,表达诗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这是诗人作为开唐重臣,自律自省,以蝉自许,雍容不迫,居高凌远的风度与气韵。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中评价:“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一绿浮芳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被称为咏蝉三绝。“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句诗即出自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以蝉寄情,以此来寄予自己高洁的志趣和清廉的追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句诗之所以妙,在于它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将诗人对于高洁品质的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人打破常态,蝉声嘹亮本是借助秋风之力,却反过来强调这是蝉”居高“所致。

这种不流于俗的比兴用法,借助蝉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品格高洁的人,无需借助权势和财富,就能声名远播。为官清廉,品行高洁,自然能走得长远而持久。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高中班主任在第一堂语文课上就曾以这句诗鼓励我们。即使我们渺小如蝉,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坚守。对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和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来说,为官清廉和做人高洁,是其声名远播的凭借。对于当时面临高考的我们来说,知识与能力,是我们改变命运和展翅高飞的关键所在。

人这一生漫长而艰难,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底气与魄力。


此笺

这两句诗出自唐初名臣虞世南的《蝉》,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物诗中大多写寄托,都具有浓郁的象征性。此诗的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要借助外力,自然能声名远播。诗的表面看似每一句写的都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其实他的每一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就是冠缨,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所以说是“垂緌”,暗示显宦身分。蝉用细嘴允吸清露,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树上,与那些在烂泥草地上的虫儿不是同类的,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利响亮,它是“居高声自远”,不是借助秋风一类的外力所致。他所隐喻的深层意义就是说,做人做官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的力量,而不是凭见风使舵,利用权势而得到的。

虞世南是陈隋旧臣,他入唐后以文采和德行深受唐太宗的器重,虽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同时,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他借咏蝉抒发情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借,自会扬名史册。诗是作者的心声流露,也是高尚人格的体现,致敬经典。


刘玲子candy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唐虞世南五言诗《蝉》中的两句,原文是,“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四句诗所表现的内容并不难理解,就是对蝉简单而又高度概括的描述而巳。

虞世南作此诗时应在长安,长安属黄河中下游地区,“秋风萧瑟蝉声稀”,秋风起时,蝉鸣也有些悲哀了,想藉秋风未必藉得到。

读此诗,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十分丰富想象的空间,触景生情、咏物拟人、借物明志、明叙暗指等等,不一而足,无可非议。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发掘、衍生更多的题材来,亦或许违背了虞世南写《蝉》所表现原意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