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任之前,奧巴馬唸叨了7年的限槍能不能實現?

新年開工第一天,奧巴馬為他那始終未竟的限槍事業操碎了心,宣佈要越過國會,在新的一年以採取行政命令的方式限制槍枝暴力。德州州長艾伯特立刻嗆聲奧巴馬,在推特上貼出大炮圖案,揚言奧巴馬“有膽來拿”,到德州親自收繳槍枝。

離任之前,奧巴馬唸叨了7年的限槍能不能實現?

在艾伯特挑戰奧巴馬限槍舉措的推特貼文上,上方是象徵德州獨星旗的一顆五角星,中間是加農炮的炮管,下方是“有膽就來收大炮”(Come and Take It)的醒目詞語。

就任總統7年,奧巴馬已經是第15次就槍擊案呼籲限槍了。而今年,從查爾斯頓教堂血案、田納西槍案再到最近發生的俄勒岡槍案,年末的加州槍擊案讓奧巴馬又心累了一把。

離任之前,奧巴馬唸叨了7年的限槍能不能實現?

BBC/圖

在這個死於槍擊的人數已經高於死於交通事故的人數的國家,每一次重大惡性槍擊事件發生後,輿論總會在槍支管理這一話題上天然地形成兩派。

“控槍派”強烈譴責著擁有槍支所帶來的惡果;“擁槍派”則認為控槍解決不了問題。

而奧巴馬,就是“控槍派”的一員。

限槍派與持槍派的鬥爭

美國層出不窮的槍擊案件一直是限槍派主張槍支管制的理由。

2013年,桑迪胡克慘案發生後,奧巴馬“動了真格”,繞過國會簽署了23項控槍總統行政命令,被稱為是近20年來最全面、最徹底、最嚴格的控槍方案。

然而,持槍派反對的聲音來勢洶洶。全美步槍協會諷刺他為“偽君子”,甚至有保守派將其與禁槍的希特勒相提並論。

2015年10月初,奧巴馬在上任以來的第15次關於美國國內槍支暴力的電視講話中指出,惡性槍擊事件已成為美國社會的常態。他承認,正是因為控槍限槍努力屢屢受阻,才導致槍擊案在美國頻頻發生。

離任之前,奧巴馬唸叨了7年的限槍能不能實現?

反對控槍的示威人士高舉“我們沒有奧巴馬更好”等標語進行抗議。

而持槍派認為,持槍自衛是一種現實需求。每當發生重大槍擊案後,美國往往會掀起一股購槍高潮。槍擊案與擁槍自保已形成了一種循環現象。據美國聯邦調查局提供的數據,今年“黑色星期五”(即11月27日),為購槍而接受背景審查的人超過18萬人,創下單日最高紀錄。

而在校園槍支案不絕於耳的情況下,持槍派也提出,限槍之外,還有別的選項。

2012年的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引發全美國對於槍支管制及防止類似槍案發生的討論。蓋洛普民調顯示,禁售攻擊性武器和半自動槍的措施在支持度上僅排第四,未獲大多數美國人支持,多數人更傾向於增加校園警力而非限槍。

而在奧巴馬近日控槍的舉措中,其中有一條是擬擴大購買者背景調查。

全美步槍協會對此表示反對。該組織表示,犯罪分子可以通過偷竊、搶劫、黑市交易甚至從家人朋友那裡獲得槍支,背景調查無法阻止這類犯罪發生。

一方是“限槍更安全”,一方是“持著槍保險”,吵來吵去,槍支管制,依然是個燙手山芋。

為什麼限槍那麼難?

曾有這樣一種說法——美國誕生之時就有一支來復槍在手中。

美國的槍支歷史,似乎可以追溯到建國之前。當時的美國人,與印第安人鬥,與自然環境鬥,槍,意味著一種活命的必需品。

而獨立戰爭的那一聲槍響,更意味著一種權力的解放。對於美國人而言,槍支文化具有獨特的意味,擁有槍支的自由,亦是一種人權的體現。槍支自由,也在建國之初就以憲法的形式被保護起來。

這是奧巴馬限槍面臨的一大難關。

1789年通過的十條美國憲法修正案,即著名的“權利法案”,第二條即為: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容侵犯。(即《憲法第二修正案》)

有了憲法這把“尚方寶劍”,整個十九世紀,美國對於槍支都沒有多少限制。直到肯尼迪遇刺與馬丁·路德·金被殺,槍支管控才真正進入公眾視野。

1968年,參眾議院經過激烈討論,最終通過《1968年槍支管制法》,卻再次遭到反抗管控槍支力量的阻撓。

近年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兩個著名判例——2008年的海勒案和2010年的麥克唐納德案,也讓這個幾乎人均一把槍的國家,強化了持槍的念頭。

海勒是哥倫比亞特區的一名警官。該地區一向嚴格禁槍,海勒作為警官,可以在政府大樓持槍,但不能在家擁有槍支。海勒一路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最終裁定哥倫比亞地區的禁槍令違憲。有了最高法院的判定“加持”,2010年,在麥克唐納德訴芝加哥案中,芝加哥的禁槍法律被判定為無效。

除了憲法這塊“難啃的骨頭”外,奧巴馬還得跟一位“大佬”對著幹。

這個“大佬”,就是全國步槍協會,這個成立於1871年的組織,自稱“美國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民權維護組織”,一直是阻礙槍支管控的力量

離任之前,奧巴馬唸叨了7年的限槍能不能實現?

2013年全美步槍協會年會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召開,許多美國民眾可以親手把玩這些武器。

全國步槍協會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其近五百萬的會員基礎上,也體現在它對政治競選的慷慨支持。“信槍哥、贏選舉”已是美國選舉一個心照不宣的秘密。組織下屬基金會有對政客設立專門的“評分指南”,越擁護擁槍,評分就越高,就意味著更有可能得到該組織的支持。歷史上,包括肯尼迪、尼克松、里根、老布什等在內的8名美國總統曾是該協會會員。

據材料披露,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全國步槍協會花費了1000萬美元,試圖將奧巴馬擋在白宮之外,不過因在金融危機愁雲中打著“變革旗號”的奧巴馬呼聲太高而未能成功。

2013年4月17日,參議院否決了兩黨議員提出的控槍法案,奧巴馬怒斥這是“恥辱的一天”。

而法案“胎死腹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因為美國步槍協會。當時,多名議員面臨2014年中期選舉,不敢與勢力龐大的美國步槍協會作對,在17日的投票中,計有5名民主黨議員投下反對票,公開與奧巴馬唱反調。

歷史的基礎、憲法的保護、背後的實力,種種因素使得奧巴馬屢屢提及的限槍問題,成了至今懸而未決的難題。

多方角力的囚徒困境

離任之前,奧巴馬唸叨了7年的限槍能不能實現?

2015年美國槍擊事件地圖,在2015年已經過去的336天,遇害者超過4人(包括兇手)以上的槍擊事件發生了355次。

2015年,美國至少發生了355起槍擊事件,平均一天一次。

美國平民擁有槍支數量佔到世界民有槍支的一般,超2.8億支,幾乎人手一槍。

世界上或許沒有哪一個國家,在槍支管制這一問題上面臨如此撕扯與角逐的境地。控槍,是對憲法保護的槍支自由的牴觸;持槍,則意味著民眾可能面臨槍口對準自己的人身威脅。再加上黨派的角力,龐大勢力的阻撓,控槍儼然成了一個“囚徒困境”。

對於一個持槍已經達到如此規模的國家,全面禁槍已經不是一個選項。還能夠拿上臺面討論的,似乎只有“有限”的槍支管制。

奧巴馬在任期最後一年,再提控槍,不知能否避免“跛鴨效應”,(指一些任期將滿的議員或政府官員,所提出的議案或政策獲得通過執行的可能性極小),實現自己主政七年以來掛在嘴邊的限槍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