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書記”賴在農村不肯走

“吃貨書記”賴在農村不肯走

圖片來自姜海波的朋友圈

姜書記是名副其實的“吃貨書記”,熟悉姜海波的人都這麼評價他。

翻看姜海波的朋友圈會發現,滿屏的美景和美食已經將這位“吃貨書記”的名頭坐實。可是再仔細看下去又發現這位書記著實奇怪——姜海波的足跡大部分是繞著鄉村轉悠的。

2015年起,北京市分兩批選派623名優秀幹部到村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姜海波是這623中的一份子。到農村之後,姜海波的朋友圈就成為農村美食和美景的宣傳重地:“我希望至少能影響朋友們發現京郊農村的美,能吸引他們來認識和發掘農村。”

在農村“闖”了兩年之後,誰都不知道姜海波為了農村的美食搭進去了多少精力和工資——每次用農村美食招待客人都是姜書記自掏腰包。同時,“闖”了兩年農村之後,2017年底姜海波就已經可以卸任“第一書記”,回到北京市中心上班,但這個“吃貨書記”卻戒不掉農村了,主動向領導請纓再“續約”兩年。

“吃貨書記”露真容

“吃貨書記”賴在農村不肯走

“北寨是中國‘紅杏第一村’,北寨紅杏不但獲得了農業部‘綠色食品’的認證,還被編入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果樹技術培訓教材》,”初見姜海波,這位“吃貨書記”就將本真毫無保留地流露出來,滔滔不絕地介紹起北寨紅杏來。

“誰說農村一定是貧窮的?我們可以找出路、想辦法幫助農村擺脫這個窮字,”但是想讓城裡人對我們印象深刻,無非兩條路子——要麼有好吃的,要麼有好景色,從小就長在農村的姜海波對農村發展路徑的看法一語中的。所以,姜海波拼命在朋友圈中“安利”農村好吃的和好玩兒的。

兩年的“安利”影響實在不小,不但許多朋友慕名而來,不少媒體也在這種口口相傳中找到了平谷區的南獨樂河鎮。2015年,原本在北京市旅遊委工作的姜海波任職“第一書記”,首站是平谷區的南獨樂河鎮。

2017年底,兩年任期期滿,姜海波可以回到北京市裡,可以回到愛人和年幼的孩子身邊,“可是有種捨不得,兩年的工作讓我更瞭解農村,也有了一定的經驗,我覺得我帶給農村的改變還是微不足道的,我可以帶來更多,”姜海波覺得,跟新下派的“第一書記”相比,自己已經有了兩年的工作經驗,可能會更有工作優勢。

農村生活當然不會那麼舒坦,姜海波的辦公室搭一張床就成了臥室,從床沿向前跨一步就成了辦公室,但他並不覺得自己辛苦,因為他喜歡上了農村。

姜海波已經有了同理心,更深入瞭解了農村和農民之後,他想做更多的事兒來幫助農村。所以,他提交了申請,申請再延續兩年基層工作。

“吃貨書記”賴在農村不肯走

姜書記陪同土流網工作人員實地走訪桃棚村

新一屆任期,姜海波成了桃棚村的“第一書記”,剛一上任他就為桃棚村聯繫到了土流網,這個全國最大的土地流轉信息綜合平臺正受託在京郊找民宿的投資地。村裡哪裡的風景好,哪裡的山勢陡峭,哪裡建停車場合適,他都清楚,即便他才上任幾個月。

顯然,這是桃棚村不但合格而且優秀的“第一書記”,但實際上姜海波不只是桃棚村一個村的書記。在為桃棚村張羅的同時,他也沒忘了“前單位”——南獨樂河鎮,南獨樂河鎮有13個村子,確切地說,姜海波是“13+1”個村的“第一書記”。

跟更多的村民打交道是姜書記獲得駐村第一手資料的根本方法

每次獲取到有利於農村發展的相關信息之後,姜海波都會跟14個村子的基本情況一一對應,挑選出最適合的村子推薦出去。

“我們的優勢就在於能更好地利用網絡獲取信息,來幫助農村實現跨越發展,”姜海波同時覺得,即便我現在不在南獨樂河鎮任職了,但有些合適的資源還是會對接過來,“對我來說,沒什麼不同,只要能促進了鄉村的發展就是好的。”

“百科書記”賣水果

“沒有差別,能幫到哪個村子對我來說都是工作價值的體現,跟農村打交道的時間越長,越能發現農村的可愛和美。”姜海波說,感覺自己已經戒不掉農村了。

“完全離不開農村”的姜海波,不需要任職村子的適應期,即便剛到桃棚村走馬上任幾個月的時間,他就已經成了活脫脫的“百科全書”——“桃棚村是平谷區第一個黨支部的誕生地,也是在這裡,黨領導冀東西部地區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並把革命的種子播撒到整個冀東西部地區……”

雖然到桃棚村掛職剛剛幾個月的時間,但“小姜對我們村情況的瞭解程度已經讓我有危機感了,”桃棚村老書記符書記笑言,姜書記把南獨樂河鎮13個行政村的情況摸了個“底兒掉”之後,又來桃棚村“打探情報”了。

“吃貨書記”賴在農村不肯走

姜書記說:“事無鉅細才能真正懂得農村”

沒錯,這個來自市旅遊委的第一書記已經成了“農村通”,可是兩年前的姜海波也有過短暫的不適應。2015年剛剛到村子的時候,“整個人都有點懵,是由內而外的震驚,”姜海波依然對當時的感受記憶猶新:以前覺得畢竟是北京周邊的農村,可能會比城裡的條件差一點兒,但沒想到真實情況比想象中要嚴峻很多。

錯愕和震驚之後,姜海波更明白了“第一書記”的分量——黨中央選派第一書記深入基層就是讓我們更確切瞭解農民兄弟的難題,拿出更適宜的方法解決問題,幫助鄉親們增收致富。

走訪、摸底、排查……到南山村的第二天,姜海波就開始忙碌起來,跟村幹部談,跟老百姓聊,足足3個月,他成了南山村的“百科全書”,也終於找到了南山村發展瓶頸的癥結所在:民房大量閒置和旅遊配套缺失是最突出的問題。

“吃貨書記”賴在農村不肯走

姜書記走訪村民

此外,姜海波還“厚著臉皮”把南山村的水果賣到了國家部委及市直機關的食堂。“這個書記真的是來幫我們辦實事兒的,”能讓當地百姓這麼評價,姜海波覺得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