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武器打的低水平战争——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中的“两伊是指伊拉克和伊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打了长达八年的战争,主要是由于伊拉克为了取得海湾地区的霸权与伊朗开战。战争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伊拉克入侵伊朗战争;这一阶段,伊朗处于战略防御,伊拉克处于战略进攻阶段。1980年9月22日持续到1981年9月18日。伊拉克由于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致使开战之初就势如破竹的占领了伊朗西部达到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伊朗军队在开战之初,由于动员迟缓且边境防线布置仓促,再加上,在伊斯兰革命期间大批有作战经验且久经沙场的军官遭到清洗 ;使伊朗军队无法真正地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强的战斗力。故而,在开战之初,伊拉克军队在战场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伊朗军队损失十分严重。

先进武器打的低水平战争——两伊战争

伊朗与伊拉克位置

不过,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两伊双方逐步陷入了战略相持局面;然而,打破第一阶段整体局面的关键一战那就是1981年9月18日进行的阿巴丹会战,1981年9月18日凌晨6时14分,伊朗军队集中4个师,300余辆坦克,1200余门火炮,120辆自行火炮和120余架战机的强大兵力向包围着阿巴丹市外围的伊拉克军队进行全面反扑;由于伊拉克军队随着战争的伸入而迫于战线已经拉得很长,后勤补给难以跟上;再加上,伊拉克本国人口要少于伊朗人口总数;征召新兵员的困难重重,故而,不得不在接下来的战事过程中适当的收缩兵力以图保证其积蓄能量后准备今后的战斗。然而,由于伊拉克军队没有把战略重心从攻城略地转向歼灭伊朗军队的有生力量上,这便给了伊朗军队喘息准备战略反攻的机会。使得今后的作战越发的处于被动的局面。阿巴丹战役就是两伊战争第一阶段的转折点,正是这场战役标志着两伊双方将要陷入一场持久作战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阿巴丹战役伊朗军队用5万余人伤亡的代价,重新控制这座在伊拉克军队包围下的重要城市;此战将伊拉克军队打回到了两伊战争爆发后两周左右的战线上。而之后的胡耶沙赫尔(霍拉姆沙赫尔)战役(1982年4月20日)则是彻底逼退伊拉克军队于伊朗领土的作战行动。1982年6月29日伊朗军队在基本解放本土失地后,为了让伊拉克政府彻底的无条件接受投降停战而将战火燃烧到了伊拉克境内。然而,萨达姆坚决不屈服于外敌的性格又让他与伊朗的战争恩怨又延续了6年。

先进武器打的低水平战争——两伊战争

萨达姆

第二阶段

1982年7月13日到1984年6月19日是伊朗将战火燃烧到伊拉克境内的阶段。伊朗霍梅尼政权在与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和谈破裂后,于1982年7月13日凌晨3时集中10个师的兵力大举越过扎格罗斯山脉向伊拉克方向开进,发动了第一次巴士拉会战。为了应对伊朗军队的贸然行动,萨达姆迅速集结国内的重兵与从两伊战场上撤下来的部队进行整编;准备依靠本国特殊的国家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一场自卫反击作战。很快两伊双方便又开始了新一轮大规模的较量。不过,经过了多次的边境拉锯战,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

先进武器打的低水平战争——两伊战争

霍梅尼

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严重的战略威胁。伊拉克军队为迅速将伊朗军队逼退出巴格达以东地区,前后组织了7次大规模的反击作战,将伊朗军队成功地阻挡在边界一带。战事至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边境攻势,伊拉克军队也展开了成功地反击作战,基本守住了原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进攻伊拉克境内目标的第二阶段战事基本结束。然而,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又采取了“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军队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伊朗军队官兵和民兵力量的大量伤亡。与此同时,伊拉克空军还利用其空中打击的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

先进武器打的低水平战争——两伊战争

戴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第三阶段

到了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重新陷入激烈胶着的状况,战争也进入到第三阶段。伊朗一反常态地改变过去打消耗战的作战方针,力争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1986年2月初,伊朗方面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位于法奥半岛南部,伊拉克海军驻地乌姆盖茨尔军港便位于此处)。与地面战场相互呼应,打开了一定的局面。到了1986年,两伊之间的“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就达到106艘左右,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国内各港口的船只遭到了袭击。

第四阶段

从1987年7月20日至1988年8月20日之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1988年2—4月之间,两伊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伊拉克向伊朗发射了133枚飞毛腿导弹;伊朗向伊拉克发射了125枚霍克导弹),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战略相持过程中,伊拉克军队渐渐占据战场的上风,又一次夺回战略主动权。至1988年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大规模攻势,经过了两天的激战,于4月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伊朗方面则被迫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残酷的状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伊拉克军队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迫使伊朗坐下来进行最终的谈判;两伊双方实现了最终的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或持久战。至1988年7月底,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也几乎全部丧失。

先进武器打的低水平战争——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式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经济损失惨重,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6000多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

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

交战双方军事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

战争结束后两国都宣布自己胜利。这样的战争是没有胜利者的,受伤的永远是无辜的平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