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朝代中的八王之乱

自东汉末年各路枭雄并起,中国经历了动荡不安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时三百多年之久。虽然这三百多年比之中华历史十分之一还不到,但所上演的五花八门剧目却足以抵过数千年岁月呈现的景致,尤以两晋时期的内乱最叫人匪夷所思。

两晋是一个充满外戚、宦官、后宫乱政的时代,是一个内乱频出、阴谋四起的时代,例如西晋八王之乱,其前因后果能最恰当地将这个混乱时代的弊端展现给世人。

黑暗朝代中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所指的八王,是晋室的八个宗亲:包括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作乱的原因,其实就是普通的王室为了争权夺利而引发,不过这其中牵涉的不仅仅是宗亲,还有后宫与外戚之争。

从源头追溯“八王之乱”的因由,就必须要说到皇后贾南风和外戚杨骏二人。

黑暗朝代中的八王之乱

晋武帝重病之时下诏,依托汝南王司马亮及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共同辅政即位的晋惠帝。但是杨骏却排挤司马亮,单独辅佐接近于白痴的晋惠帝,一统大权。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个野心极重的女人,想要控制自己的愚蠢丈夫,借此把持朝政,于是杨骏就成了贾南风最大的敌人。

杨骏辅政时期,凡有诏令,晋惠帝必然交给杨骏过目,再下发执行。为了防止贾南风碍自己权,杨骏任命了自己的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皇亲国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满。贾南风立刻借此机会说动了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请二人带兵入京,讨伐杨骏。杨骏素来畏惧楚王司马玮,一时间未敢动手,贾南风却借此制造杨骏谋反的舆论。杨骏见状不妙,本想逃跑,没想到被司马玮所杀。

黑暗朝代中的八王之乱

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司马亮与卫瓘共同执掌,很显然,贾南风并未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于是竟然串通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司马玮以为除掉了对手,就能和贾南风联手控制朝政,却不知道“卸磨杀驴”的道理,贾南风很快便将矛头指向了司马玮,令人拟定一份司马玮手笔的假诏书给司马玮的下属将领,使得将领们纷纷放下武器归顺皇室。司马玮没了军事实力可依仗,只得乖乖就擒。

贾南风执政后,于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年)废了太子遹,第二年将其赐死,由于皇室缺少了正统继承人,八王其他诸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起兵杀了贾南风。永宁元年(301年),赵王伦废惠帝自立,帝位没有坐稳,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就造反,将惠帝又推上台,并且杀了司马伦。隔年,河间王司马颙又从关中起兵讨司马囧,但被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抢先一步杀了司马囧,夺得政权。

太安二年(303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再次合兵讨长沙王司马乂,屡次被司马乂所败。次年正月,二王联合东海王司马越与部分禁军,终于除掉了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担任丞相,左右朝政,此举招来了司马越的不满,司马越便从洛阳将晋惠帝挟持而走,攻往北方邺城。司马颖见状不妙,立刻出兵击败了司马越。与此同时,河间王司马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与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和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打算抢回晋惠帝。司马颖只好带着晋惠帝去长安躲避。东海王司马越不甘失败,东山再起,不但击败了河间王司马颙,还杀了司马颖,将晋惠帝又迎回洛阳。朝政大权终于还是落在了司马越的手中,八王之乱也算是告终了。

“八王之乱”整整持续了16年,战争令天下打乱,流民四起,经济崩溃,晋室力量衰微,此役给了“五胡乱华”最佳的机会。

统观八王征战的全过程,就像同宗血脉互相杀害的一场残酷游戏,令人胆战心寒。而内乱之所以发生,则有两点原因:第一个原因便是晋室未能出现一个真正具有魄力、才能、贤明且长命的君主。看中国各朝各代,凡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君王,大多都创造出了太平盛世,平定内外不安定因素,而晋朝却不具备这个优势,所以帝王不贤能,也无法任用贤能,只会被小人左右。第二个原因是中央集权制度不完善所致。晋朝的皇权、相权、地方长官权、外戚权等各种权力并不明晰,所以给了各方势力任意干涉朝政的便利条件,晋朝的皇帝因而总是容易被人控制。

古人犯错,今人以之为鉴,可以明自身得失。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考虑如何收归中央集权时,未尝不是借鉴了历史上诸多因为权力分配不均、帝王品行不端而发生的事件。而“八王之乱”作为一个历史教训,至今为人们所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