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这么厉害,为什么在三国的前半部几乎从没出现?

用户22995485156

司马懿在三国前期几乎籍籍无名,三国后期却异军突起,有人可能觉得会是年龄的原因。其实并非如此。我们比较一下司马懿的出生时间和一些在三国前期就已经叱咤风云的谋士的出生时间,我们会发现,其实司马懿(179年)和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其中郭嘉(170年)、周瑜(175年)、鲁肃(172年)、吕蒙(179年)、法正(179年)、庞统(179年)、他们都是70后,都是在三国早期就非常出名。诸葛亮(181年)、陆逊(183年),这两位大佬更是80后,也在三国早期就已经非常有名。

(司马懿)

为什么同样是这个年龄的司马懿,三国早期一直没有什么名声,三国晚期却声名鹊起呢?我觉得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司马懿很早就被曹操启用,但曹操的谋士太多,司马懿没机会打进核心层。

司马懿是曹操很早就发现的人才,在曹操任司空的时候就征召过他。但司马懿瞧不上作为阉宦之后的曹操,他装自己有风痹不去。但曹操非常重视司马懿,不为这个“戏精”所骗,派人暗中观察他。后来曹操当了丞相后,又再次征召他,还说,他要不来,就把他逮捕。这样司马懿才来了。

不过,司马懿来了以后,曹操并没有立刻就重用他。当时曹操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戏志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许攸这些是他的核心谋士群,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外围谋士,司马懿根本就打不进更高的层次里去。而且他的年龄和上面那几个比较,也偏小。(荀彧是60后,贾诩是40后,荀攸50后)。

而蜀、吴这两个诸侯,因为人才比较而言少很多,所以,周瑜、鲁肃、吕蒙、法正、庞统、诸葛亮、陆逊等人,能够很早就出名。

(曹操)

第二,曹操对司马懿半信半疑,有意打压锤炼,让他辅佐曹丕。

曹操对司马懿的能力是非常肯定的,否则的话,他也不会在司马懿装病不听他召唤的时候,还要费尽心机继续征召司马懿,并用吓唬的方式强迫他来。

不过,曹操虽然对司马懿的能力很肯定,但对司马懿这个人性格及志向有些怀疑和忌惮。他说司马懿性格上有“狼顾之相”(就是像狼一样多疑),志向上“有雄豪志”,因此,对他向自己出的很多计策,经常不予采纳。曹操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打压司马懿,挫其锋芒。毕竟自己的谋士已经饱和了,因此,他想通过锤炼以后,留给儿子曹丕用。

第三,曹丕对司马懿异乎寻常的相信。

曹丕信任司马懿,一是司马懿本身很有谋略,很有政治才干,因此深得曹丕信任。二是曹丕正在争储,需要依靠司马懿这样的人为他出谋划策。三是曹操对司马懿的打击,可能曹丕并没有完全理解。曹操越打击司马懿,他越信任。

后来,当曹丕去世前,还把他和曹真、陈群、曹休作为儿子曹叡的托孤大臣。后来,曹叡去世前,又把司马懿和曹爽作为曹芳的托孤大臣。

(曹丕)

第四,司马懿在曹魏后期政治中强势突起,有能力原因,也有年龄优势。

司马懿强势突起的原因,有年龄的优势,比如曹丕安排的四个顾命大臣,陈群去世于237年,曹真去世于231年,曹休去世于228年,魏明帝曹叡239年去世的时候,只有司马懿生龙活虎地活着。所以,曹叡只能继续托孤给他和另一个皇亲曹爽。很显然,曹爽是没有什么政治经验的人,想和司马懿硬战,最后司马懿发动政变,一举拿下曹爽,从此司马氏独大。

第五、曹操的后代一个不如一个。

一是都短命。因为短命,所以后代当君王的年龄越来越小,给了司马懿崛起的机会。二是在能力上,也是越来越差,完全缺乏早期曹操那样的气魄和谋略。假如后来能有一个曹操那样能力的人出现,司马懿是怎么也不会崛起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司马懿是东汉末年是一位年轻人,较于大部分同龄人,他已属于平步青云的角色,而他在三国前半部也是占有重要戏份,是曹操第二批谋臣的核心成员。

司马懿在少年时就受到边让的学生杨俊给予很高的评价,崔琰遇到司马懿后又认为司马懿才华在司马朗之上,当时的名士胡昭与司马懿为好友。司马懿在士人圈里早就建立好的关系网。

在建安六年(201年)这时郡中就举荐司马懿去担任曹操的谋士,但装病不去就任。但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成为了曹操的谋臣。建安十三年,曹操担任丞相的时候,司马朗成为曹操第一任丞相主簿。同一年,司马懿被曹操逼迫出仕,也就是说司马懿和诸葛亮是同一年出仕。

司马懿在曹操执政时期担任过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诸多职位,在曹操麾下相当受到重用。其中东曹属负责人才选拔,最初曹操命崔琰和毛玠东西曹属负责选官,等崔琰被杀,毛玠被罢免后,司马懿接手了这份工作。

与此同时,司马朗担任兖州刺史,他们两兄弟一内一外,并受重用,曹丕当时以司马懿为友,却也很喜欢司马朗的文章。这两兄弟的地位虽比不上荀彧、荀攸、钟繇等人,但也只是因为他们较为年轻,在同年龄层的人才中就只有陈群、蒋济、陈矫、贾逵一样受到重用,这在曹操幕府下已是少有。就以杨修来讲,只是曹操的丞相主簿,司马懿却是以主簿的身份兼掌东曹属,权力强过杨修。

司马懿的才华可以从他担任过的职位看出来,司马懿即能担任主簿掌管公文,又能担任议郎商议大事,作为东曹属又可负责人才选拔,再到后来转任丞相军司马,管理军事,是一位多方面人才。曹操早期的用人政策是因才任命,而司马懿任职任何领域都没有障碍。司马懿担任丞相主簿期间也随曹操征战汉中,并与刘晔一同劝说曹操夺取益州。司马懿大多数时候就是在曹操身边,只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到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两年里担任中庶子,负责辅佐曹丕。而这两年曹丕正式被立为魏太子,曹操在这时把自己的亲信司马懿任命到曹丕身边,显然是故意增强曹丕的力量。当时年龄跟司马懿年少几岁的夏侯尚地位都还不如司马懿。

司马懿在曹丕称帝后二年间,转任尚书、督军、御史中丞,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这升官速度和曹丕信任的程度,超过了当时还在世的刘晔、满宠、贾逵、辛毗、董昭这些老臣。尚书掌管行政职务,督军监管军事,御史中丞又负责监督百官,跟曹操时期一样,司马懿转任各种职位都得心应手。

所以并不存在司马懿早期被埋没一说,司马懿在曹操底下的升迁明显超过同年龄许多人。东吴的陆逊也只比司马懿小四岁,他在建安八年(203年)进入孙权幕府,历任东西曹令史,跟司马懿担任的东曹属职位一样,只是名称不同。随后陆逊出任县令和校尉,掌管地方行政和军事,但权力也不是很大,一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才受到孙权进一步重用。

相较之下诸葛亮只比司马懿小两岁,但他能够得到刘备倚重是因为刘备麾下并无比诸葛亮更强的谋臣。在司马懿进入曹操幕府的时候,曹操麾下地位较高的一层有荀攸、凉茂、毛玠、华歆、钟繇,尚有程昱、贾诩、刘晔、董昭这些核心角色。次要的还有杜袭、赵俨、王璨、徐奕、何夔、常林、徐宣、桓阶以及司马懿的族兄司马芝。

司马懿能从中脱颖而出,他经历过的淘汰斗争远比诸葛亮、陆逊要来的激烈。


苏沉船

司马懿与诸葛亮确实是很有趣的一对,司马懿生于公生179年,而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而司马懿出仕于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出仕于建安十二年,两人出仕的时间又是大致相仿,后来又成为战场上面的劲敌,直到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那么为什么在三国的前半段,司马懿的存在感比较低,而诸葛亮的存在感如此之高呢?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司马懿在曹操身边,而诸葛亮在刘备身边,而且司马懿先是担任文学掾,后来又担任东曹属,又担任了丞相主簿。

在后来,又担任了太子中庶子,专门负责辅佐已被立为世子的曹丕,与陈群、吴质、朱铄成为四友。总的来说,曹操更多时候,担任的是后方工作,而曹操这边阵营,除了镇守后方的荀彧,其他表现突出的都是军师,比如程昱,荀攸,郭嘉,贾诩,刘晔等人。

既然被曹操认为可以托付的最年轻的郭嘉也是生于公元170年,比司马懿大了将近十岁,而像荀彧是出生于公元163年,荀攸出生于公元157年,程昱更老,出生于公元141年,贾诩出生于公元147年,通过这个年纪可以看出,司马懿的资历实在还是太浅。

换句话来说,司马懿不属于曹操时代,而是属于曹丕时代,曹睿时代 ,司马懿在曹丕称帝的时候,也仅令担任尚书,直到曹丕死的时候,与曹真,陈群,曹休共同成国托孤大臣,辅佐曹睿,此时的司马懿担任抚军大将军。

而在曹睿继位的时候,东吴的孙权趁机攻打魏国,司马懿第一次率军出征,打败了孙权的两路大军,其中诸葛瑾被击败,张霸被斩杀,而司马懿因此升任骠骑将军。也就是说,司马懿真正亮相的时候,是曹睿时期。

而为什么年纪相仿的诸葛亮不是这种情况呢,这个与刘备当时的阵容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刘备除了关羽,张飞,赵云之后,就是几个适合接待宾客,或者出使的文臣,比如孙乾,糜竺,简雍。

而真正能称得上军师的只有诸葛亮,再加上隆中对的战略给刘备指明了道理,刘备对诸葛亮就十分的倚重,所以在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就代表刘备出使了东吴,说服了孙权共同抗曹。

总的来说,就三国前期,我们更乐意称之为东汉末年,也就是曹丕称帝之前,诸葛亮极度活跃,而司马懿更像卧虎,因为司马懿冢虎的外号,有卧龙已成为飞龙,当然凤雏也出现了。


历史简单说

司马懿,字仲达,西晋王朝的主要奠基人。自从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消灭了自己的所有政敌,在朝中大权独揽成了魏国的实际掌权人。那么三国后期权势最大的司马懿,却为何在前期没有存在感呢?我认为司马懿前期在三国英杰里不突出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首先司马懿前期为人很低调,多次拒绝曹操的征辟,为了不做官,他甚至和曹操玩起了捉迷藏。后来曹操对他采取威胁恐吓手段,司马懿才乖乖出来做了官。

第二,司马懿年纪小,资历浅,在曹操的第一批老谋臣面前毫无话语权。曹操的江山都是自己打下来的,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他众多谋士如荀彧、荀攸、贾诩、程昱的智力支持。与这些老功臣在一起,司马懿人微言轻毫无存在感。


第三,司马懿深谙韬光养晦之道。他侍奉曹操、曹丕、曹睿三代,而这三人都没有怀疑过他的忠心。因为司马懿隐藏住自己的锋芒,在人们面前表现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安分之臣。

总而言之,司马懿前期的隐忍都在为自己后期的崛起做铺垫。曹爽等人以为司马懿只是一个默默做事的能吏,殊不知他是一头城府极深的“冢虎”。不出击则已,一出击便掀起血雨腥风,立定天下!


历史探索机

1、前期牛人太多,无论司马懿是当主公还是当谋士还是武将,竞争压力都很大。曹刘孙三家的老大,曹操刘备孙权都不是好对付的。哪个阵营都有一大把的谋士和武将。当年诸葛亮不去曹操哪儿,不是因为曹操不爱才,而是曹操人才济济,同事排挤压力太大,不利于自己建功立业。

2、司马懿出生时间有点晚,公元207年司马懿才出仕,这时北方已经基本平定,曹操集团的领导安排已经很稳定了。曹操文有荀彧郭嘉等,武有许褚张辽张郃等功臣。还有曹氏夏侯氏家族的领导亲戚,这些亲戚曹洪曹仁曹休夏侯惇等又是亲戚又是功臣,手上还有兵权。好比你刚大学毕业,再有才,去一家公司也要经过起码十年的努力才可能混成一个中层领导层。更何况奋斗的过程中,还有以前的公司元老、领导的关系户、其他嫉妒你才华的同事给你捣乱。如果你早生几年赶上创业潮和经济环境好的时候选择一个有前途的老板创业,创业成功后你就是功臣,就可以命令刚入职场的新人。

3、爹不够硬。司马家在当时也是名门望族,他爹是东汉末年的京兆尹,在朝廷上官职不小,比地方的州牧官还大。如果是太平盛世,司马懿拼爹是完全可以在中央和地方当个官的,还有爹罩着,仕途会顺风顺水。当时当时是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说话都不管用了,有兵的将军和军阀说话才算数。他爹是文官,在当时说话不算数,手上没有兵,没有太多的钱粮,在职场上就有人欺负他。与之相比,袁绍就不一样,袁绍的爹是四世三公,在朝廷的地位和根基远远超过司马家,还早早的去当地方官,靠着爹罩着和朝廷政策的漏洞,在地方大肆招兵买马,借助黄巾起义,完成了资本积累。虽然,后来袁绍父亲被董卓满门抄斩,但袁绍袁术已经成气候了。

4、太年轻,必然需要成长期。司马懿没机会和自己的眼光、才能和城府不太成熟有关系。在职场上,你的上司之所以是你的上司,是因为他的确有你没有的本事。所以司马懿作为职场小白需要打怪升级,在熬过了曹操曹丕后,在斗过曹休曹真后,在逼退诸葛亮后,个人无论是才能还是城府都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所以在曹爽掌握朝政,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反杀。


那个虫儿敢作声

你这里说的三国是什么?是史书,还是小说《三国演义》呢?姑且按你说的是小说《三国演义》吧。

按照狭义的三国时间,一般是指公元220-280年,司马懿生于179年,薨于251年,按照时间来说,他就是生活在三国时代,是三国的人物。

但是,按照我的理解,司马懿严格来说不能算三国的人物来写,为何呢?

司马懿是晋朝的缔造者,他不是开国皇帝,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为西晋的建立打下的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司马懿,就没有西晋的建立。也就是司马懿对于晋史有重要意义,讲晋朝就必须讲司马懿,但对于三国来说,司马懿的贡献十分小。。尤其是曹操时期,他几乎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所以三国不重点写司马懿也是情有可原的。

这就好比是吕布,严格来说,吕布是东汉人,但是为何却会出现在三国中呢?还是重点描写刻画的人物,因为他对三国的进程有重要的影响。

另外,按照广义的三国时间计算,三国是从公元184年开始,到280年结束的,一共96年,按照时间分期,三国前半部是指公元184年到公元232年,这个时候司马懿魏国刚刚建立不久,司马懿虽然年龄大,也仅仅是刚刚登上历史的舞台,所以,在历史上表现的机会就少,自然出现的机会就少了。。


我是微时代

这正是司马懿高明之处。

第一次曹操作为司空征辟他,他装病拒绝了,原因是什么呢?首先那时候袁强曹弱,局势尚不明朗。

作为当世有数的望族,司马懿并不需要和郭嘉之类的寒门子弟一样,在很早期加入君主作天使投资,司马家雄厚的实力让司马懿有看明朗在下注的资本!

在曹操作为北方霸主已经板上钉钉时,司马懿才选择出仕,而出仕的方式更显高明之处,那就是赌君主的下一代。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曹氏代汉那是迟早的事情,但未来官职最高的一定不是功劳最大的,而是幼主的从龙之臣,前任君主手下的重臣再战功赫赫,那也是前任的事情,过眼的烟云。

而这时候司马家支持曹丕也算不得强出头,这其实是没有风险的买卖,因为很简单,全天下的世家都支持嫡长子曹丕。

所以司马懿在躲避过了曹操创业早期全部的风险之后,靠着家世和才能很轻松的混到了曹丕老师兼任丞相府秘书长的职务,这看起来很不公平,但现世也是如此,你并不能否定别人祖祖辈辈的努力,家世也是实力。

强者都下后手棋,争霸天下这东西,先发未必治人,三国前半程战功赫赫的后面大多不得善终,全天下的世家手握九成以上的人才和教育,无论谁当皇帝,一部九品官人法就重新收权于世家,毕竟曹操那样的雄主不是代代都有的。

很多人努力一生做到县委书记,但有人出仕就是县委书记。

你可以不服气,但这就是现实!


鱼大嘴

为啥司马懿在三国演义前半部几乎没有出现?

人生小演示,社会大舞台。由于父母遗传,角色定位,剧情判断,自身把握,演技基本功等等吧,出场有的早,有的晚;有的生龙活虎,有的没精打采;有的早早成名,有的大器晚



成。这中间的影响因素太多,太复杂,但有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容易被忽略。司马懿生于179年,诸葛亮生于181年,两人只差两岁。司马懿出山在建安六年(201)左右,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207),约差六年,但如果考虑到司马懿中途回家,曾经装病那一段,则两人正式步入社会差不多。但正如提问所说,诸葛亮在三国演



义中,上半场已经风生水起,展露头角,司马懿则默默无闻。为啥?因素综合且多,这里只说两人出山时机,以及首次接见的老板。司马懿出来干事的建安六年(201),前一年发生了著名的官渡之战,这是影响曹操命运的一次决战,司马懿是在曹操取胜后,加入曹操集团的,最先接见的是一个郡太守,对于曹操的重要性,显然低了一个档次(那时曹操人材如荀彧荀攸郭嘉刘晔程煜满宠毛玠等非常多)。



诸葛亮出山的建安十二年(207),则恰恰相反,在次年发生赤壁之战,这也是决定刘备生死存亡的决战,但诸葛亮全程参与了外交,军事,交锋,善后等过程,最终取胜,并且在大战前,还制定了长期战略--隆中对。更需一提的是,诸葛亮是大老板刘备三次上门请来的。不难看出,诸葛亮对于刘备,其重要性比司马懿对曹操,不知要大多少倍。

综上所述,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露脸迟,与其历史上建功立业比较晚有关,不仅有后人总结的“范丹贫穷石崇富,甘罗发早子牙暮“,同时期的老将黄忠也能证明。这些都是人生百样,社会复杂的正常体现。(6:05)


流誉后

司马家事士族,之前的司马懿就和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差不多,也在和三五好友论论道,聊聊天下大事,后来年纪大一点,出仕做点小官,因为士族地位高,曹操对司马懿也有所了解,中期就把他调到身边服务,他和杨修应该差不多的感觉,杨修更早一点,更作一点。而且前半部时魏的能人太多,司马懿是帅才,统帅型的,和郭嘉,荀彧不是一型,和曹操,周瑜这种很像。曹操自己就是当时最好的统帅,魏国智囊百人,战将千员,所以没有司马太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司马的野心很大,魏国的一代开国,两代皇帝都短命,如果曹操,曹丕,曹睿能多活几年,那根本没有司马家什么事了。活的久就是好啊!


李大侠

题主说的三国前半部,那就是三国演义吧,前期只要描写曹操,刘备等前辈,司马懿蜀后辈吧,司马与诸葛是同年出山的,到诸葛出山是三国演义中期吧,由于作者罗贯中偏爱诸葛亮,专心重墨描写诸葛先生,他没工夫去写司马懿,所以司马懿再能干也没有出场的机会也,作者不留平台给司马,他再利害也无法展露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