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上的中国赞助商,真的涨了中国的“士气”么?

这届世界杯,中国一共7家企业,包括万达,vivo,海信,雅迪,蒙牛,帝牌,VR科技一共成为世界杯赞助商。

世界杯上的中国赞助商,真的涨了中国的“士气”么?

中国企业毫无疑问成了俄罗斯世界杯的金主"爸爸",共计赞助世界杯8.3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3亿),赞助金额排在各个国家的首位,高于美国的4亿美金,更是把东道主俄罗斯的6400万美金远远的抛在了身后。

这些“豪钱壮举”,真的如一些媒体所言:大涨了中国在世界的士气么?我不这么认为。

这些品牌,只不过是“出洋相”而已,原因:

1.把世界杯当做了“中超”,所以,纯甄、万达等那一个个大大的品牌中文字电子看板广告出现在比赛现场及电视转播中,分明就是专给中国观众看的。如果这就是“国际化”营销,那也太“大'财'小用”了。

世界杯上的中国赞助商,真的涨了中国的“士气”么?

2.这七个品牌中,真正有能代表“国际化”的中国品牌么?在我看来,其中很多都算不上国际品牌。那为什么还要生硬地“装腔作势”?无他,人家本来就是想做给中国人看的:一方面,世界杯在中国有庞大的关注人群;另一方面,现在营销传播环境实在复杂多元,品牌要想吸引眼球或者哪怕找到吸引眼球的“寄主”都很不容易,而世界杯在中国二者兼得。

世界杯上的中国赞助商,真的涨了中国的“士气”么?

3.作为品牌人,我对这些品牌的“曲线救国”“假途伐虢”的传播策略感到失望,甚至略带了那么一丝伤感,因为,这些品牌中真有走出国门志向的,恐怕不多吧?赞助世界杯,对它们而言,只不过是一场以宣传炒作为主的“挟洋自重”的假国际化而已。

中国品牌赞助世界杯比赛,我绝不反对,即使是国内品牌只做国内市场,用世界杯来吸引眼球和背书一下,都未尝不可;只是,除了“真”赞助外,应该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方法来“借假修真”。比如,曾经的奥运会期间,阿迪达斯、可口可乐是真正的官方合作伙伴,而耐克和百事可乐,凭借出色的“场外”借势营销,不仅实现“混淆视听”的效果,更做到了让人们误以为这二位才是真赞助商,乃至其风头还会盖过真的赞助商。比如,本次俄罗斯世界杯,耐克和彪马,分别成为不同国家队的服装赞助商,其效果绝不亚于阿迪达斯的球场广告之类的品牌展示。

世界杯上的中国赞助商,真的涨了中国的“士气”么?

赞助了世界杯和奥运会,不意味着就是伟大的品牌,不赞助这样的大型国际赛事,也不见得就不是伟大的品牌,也不会因此就在宣传上就“走投无路”了。

世界杯赞助,让品牌出现在直播镜头中,对打造品牌知名度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本次世界杯赞助商中的中国品牌“七君子”,在决定赞助前,还是应该冷静思考一下:到底是否真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还是用同样乃至更少的资源,做些更有价值和意义的宣传推广呢?毕竟,一些企业连品牌策略和定位都还没弄清楚,即使频繁露脸,即使天下皆知,又有什么用呢?

另一个让我奇怪的是,如果说更够资格赞助世界杯的中国品牌,我觉得华为、联想、海尔等应该出席,因为这几个品牌国际化作为和程度与这样的国际赛事似乎更般配些。但为什么此三者反而不着这个“调”呢?也许,人家也有更充分的不参与的理由。

这篇小文,仅是临时随机偶感而已,我真心的希望乃是:中国品牌能越来越少一些“套路”,越来越多些真诚!不要耍小聪明,搞个国外注册或者只是起个不伦不类的洋名字,就装“假洋鬼子”;也不要只想到处“借势”和“贴金”,只重传播和形式,不重内在和本质,毕竟,再美的花拳绣腿也抵不过吃瓜群众的口碑之嘴。

也请各界媒体们,不要跟着瞎自豪了……成为本届世界杯第一赞助大国,本来有必要惊喜一下,但仔细分析就会明白根本没理由自豪和惊喜了。这些赞助商的作为,到底是“鼓舞士气”,抑或只是土豪们挥金如土的“土气”而已?结论还是由您来决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