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民國二十三年七月,當時赫赫有名的文化藝術界名人,應平綏鐵路局長沈昌先生之約,組織了一個平綏沿線旅行團到過集寧,雷潔瓊,顧頡剛,鄭振鋒等都來過。

照片是謝冰心女士,在她的筆下給我們集寧,(當初的平地泉)留下最深刻最美好的也是唯一的文字記截。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中國現代作家冰心在(平綏沿線旅行記)中寫到:晚餐後信步出站,出懷遠門。晚霞豔極,四山青紫,起伏如線,萋萋芳草,平坦的直鋪到天邊。

當年冰心們是順平綏鐵路線走出北交通門,在集寧城的懷遠門外看到的是七十四年前平地泉的四山,芳草,晚霞。這是名人對集寧唯一有記載的一次描述。今天,當我們站在原來的地方看見的又是什麼呢?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這條路北起陶林,卓資山等地經煤窯過霸王河進入橋西的朝陽街,它的盡頭是當年的平地泉鐵路貨場,原日本人開設的麵粉廠三井洋行(七站)對面。大門朝今日橋西新華街開的鐵路貨場曾經糧食堆集如山,通過火車運往天津,北京等地。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從集寧南站通往橋西的機電公司的鐵路專用線

這裡的各個倉庫分別保管著供應全市工業用的材料,電子產品,儀器儀表,汽車配件,五金交電,化工產品,金屬材料,還有市場上根本買不到的鑽頭,鋼板尺,量規等,計劃經濟的年代是根據每個工廠的生產規模,用料多少在上一年做出的計劃報表一級一級的主管工業的科室,機電公司,由他們批准,然後專人採購,下一年才能供應到用戶。沒作計劃的材料有錢跑遍全中國也休想買到。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有鐵路專用線的橋西木材公司,今日被改造成居民小區

在六七十年代,這裡是唯一的木材集散地,並有一片供應全市居民每年每戶十五斤劈柴的地方,加工木材後的廢角料堆在這裡,每天成百上千的人們聚集在這裡挑選著能引火做飯的木材,我本人也每年都來到這兒買,好點的木材根本沒有,不是樹墩子就是樹根子,好容易挑根順眼的到了稱重的人手中還要沒收,看了戶口,交了錢交了小票出大門還要驗貨。


計劃供應年代人們的一切生計用品都憑票供應,沒有這點劈柴生火做飯真是沒有辦法。所以,那個年代在集寧種棵樹都難,沒等長大就被人們弄回去燒火,每到冬天我們都會去白泉山的溝裡摟幹樹葉,沙蓬草。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集寧的糧油加工廠,也稱糧庫,這條最古老的土路被稱作:糧源路。名副其實,確實是糧食是從這條路千辛萬苦的被成百上千的牛板車們運到集寧的。解放後這條運糧路被廢棄了,因為在今李長慶那兒修了座五孔橋,凡是從北面來的車馬都走橋了。現在霸王河早已斷流多年,這裡不用架橋也是暢通無阻了。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木材加工廠,遠方的大煙筒是烘乾木料車間的鍋爐房,加工後的板材烘乾後不易變形。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自從改革開放後,木材己經不緊張了,又趕上工廠倒閉工人們四散打工,留下許多原木堆集在這裡不知多少年了。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這裡曾經有大量的木材在這裡粗加工,做成成品或半成品,這裡的電鋸曾經日夜吼叫。工人們倒班幹活。

今天堆在門前的是幾根百年的老樹,它們靜靜地躺在這裡,或許在回憶當年的風彩:春夏秋冬,根深葉茂,也許樹大招風引來橫禍被無情的人類攔腰鋸斷。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所有的原木都要從這個大門進去,出來的則是板條,方木,供人們使用。

在六十年代初,十多歲的我和八九歲的弟弟,帶著一根扁擔和一個大麻袋從五六里外的家中來這兒買加工木材後的刨花生火用,五分錢一麻袋隨便裝,當我倆擔著走到半路突然下起大雨,一口袋刨花吸收了雨水份量增加了好幾倍,小弟弟實在是不行了,在大雨中我倆硬是在一片哭叫聲中把這一口袋的東西硬是滾了回來,今天回想起來不由的老淚縱流,八九歲的孩子在當時也是個家中的勞力,今天這麼大的孩子又能幹個啥?上下學都得汽車接送。

生活在老集寧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們也許在他們小的時候都有這些經歷,每天放學後寫完作業後立刻幫家裡幹活,那個年代作業都少的可憐,一二頁就寫完了。拿上篩子去揀煤核,拿上鐮刀等去鐵路專用線卸木材的地方扒樹皮。雖然有人管著但一群一群的大人孩子們如同瘋了似的趕不走的,大家快速的扒下一塊又一塊的樹皮藏好,由小的孩子看著,煤場的地方更是熱鬧,鑽鐵絲網用手把地上的煤沫收集起來送回家。在我五歲時就曾經跟著媽媽去扒過樹皮,工人們把火車上的園木滾下來後,人們就圍了上來傾刻間樹的衣服就被扒了個淨光,那個場面今天還記憶猶新。

總之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人們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生活中的一切都得全家出動,共同努力才能存活下來。像我們這些小孩子的生命都是靠自生自滅,有了病家裡有錢才能請先生,沒錢一家人只能看著孩子慢慢死去,我的三個姐姐就是小小年齡就病死了。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計劃經濟年代所有的供應單位都要有鐵路專用線,由於那個年代公路不發達,汽車更少,一切需要運輸的貨物首先想到的是火車。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通往煤建公司的鐵路專用線

在五十年代計劃經濟時期,由集寧南站鐵路貨運的運煤車輛開到這裡,人工卸車後再把煤用大筐抬到空地上按煤的產地堆成梯形的煤山,有大同煤,包頭煤,烏達煤,還有產自當地煤窯馬蓮灘的灰質煤,這種煤很難點著,又冒著一種硫磺味道的臭味,周圍空氣都變成一種黃綠色。

每天天不亮在這個大門外就排起手拿戶口,煤證的人們排起長隊,八點一到人們又衝向開票室,等拿到了小票已經快中午了,那時的運輸工具就是小驢車,相當難僱,為了省錢每次買煤都是我和弟弟用扁擔擔著一百斤煤走回橋東的南官房,當千辛萬苦般的把煤抬回來後,父親還要往煤里加上黃土和成泥,一塊一塊的再涼幹生火做飯用,這都是為了一個字:省。今天的年輕人或許聽也沒聽說過,其實你們的長輩們當初也是這樣的,他們不可能沒經歷過那個年代,也許比我們更苦。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通往倉儲公司的鐵路專用線

這裡是集寧人所說的八大倉庫,是計劃經濟年代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連最簡單的服裝,鞋帽,鍋碗飄盆,到後來的縫紉機,自行車,電視機等都由火車運到這裡後保管在各個庫房,這裡是人們對生活最嚮往的地方,在這兒上班的人也是最得意的。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在我們集寧很少有人知道這裡,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建築都有它們的歷史蹤跡,背後的故事。還有它們的形成,演變和沒落。

看到以下的幾張圖片,也許很多的人不瞭解,也很少耳聞。但是這裡在五十年代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一切生活用品都離不開這裡,它就是與市民息息相關的集寧橋西八大倉庫。

有人曾經形容它就是人們的衣食父母,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最終被遺棄。今天人們只能對這些塵封己久的往事雲煙,去細細地去品味。

望著己被風化的承重磚牆和沉重的大門恍如隔世。它們就像一群老者在娓娓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所有這些建築,歷史遺留下來的東西,我們應該從它們的歷史,科學,社會,環境,情感等價值去礎究去評估,歸根結底這些事物都是學習前蘇聯的經驗,也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產物。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曾經做為水泥的庫房。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所有的庫房都是空空如洗,想當年在這裡上班的人有多麼神氣,就連那個保管都如同科長一般。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當年工人們休息的地方,小樹己經長成老樹了。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庫房空空如洗,鐵路專用線已經閒置多年了,這裡再也聽不到當年機車的吼聲,再也看不到裝車卸車工人的號子聲,只有筆直的鋼軌在那裡靜靜地躺著。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這裡人去樓空,連往日人們行走的路也變成了荒草灘。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做為今天的集寧人最熟悉這座雕像在什麼地方吧!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在集寧戰役館廣場有一座青銅雕像,是位一九四六年來自集寧橋西的產業工人,一位鐵匠的像徵,他的右手高高舉著一把鐵錘,左手的鐵鉗夾著一把半成品的軍刀,是集寧戰役館的標梽之一,這裡的故事曾經是集寧人的驕傲,也是集寧的工人階級首次對解放集寧做出的貢獻,在當初的集寧黨政領導指揮下在炮火紛飛的麵粉廠院內,集中了三十盤鐵匠爐打下一千五百把軍刀。有力的支援瞭解放集寧的戰鬥,受到賀龍司令員的表楊。

當時小小的集寧城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鐵匠爐呢?這得先從一九二四年馮玉祥的西北軍說起,平綏鐵路的開通,不僅是集寧第一任縣令楊葆初發現了這個一馬平川的平地泉,馮玉祥也看中了這個可以訓練騎兵的地方,而且餵馬匹的草料遍地都是。在橋西鐵軍山下建立了兵營,招兵買馬,騎兵每天訓練馬術,光是遍地的馬糞就引來蒼蠅無數。在加上每天從陶林方向來集寧的千百輛牛板車的運糧車隊,無形中產生了一種職業就是鐵匠,因為每匹馬的四隻蹄子都需要鐵掌,在每家每戶的鐵匠爐旁邊用最結實的園木做成雙槓型的架了,把馬匹引進後便五花大綁起來,掀起馬的蹄子先用剷刀鏟去老皮,根據蹄子大小配上合適的馬掌,用鐵匠師傅打的鐵釘釘在馬蹄子上,釘子尖部要彎在蹄子裡,以防馬掌丟失。馬匹有了馬掌如虎添翅,不僅馬匹覺得舒適還增加了一種氣勢,飛奔時遇到石頭會崩出無數的火花。

不僅鐵匠們生產鐵馬掌,還有無數牛板車車輪上的鐵箍,大鐵釘等等,所以當時集寧的鐵匠爐雲集,爐火通明,大小鐵錘叮噹作響,好不熱鬧非凡。

今天的橋西鐵匠爐由於大面積拆遷,僅剩下這一家,也沒有什麼業務只好每天鎖門回家,從留在牆上的這條廣告我們還能看到鐵匠二個字,或許還能看到當年老鐵匠師傅們的子孫們那無奈的眼光和將被丟棄失傳的手藝。以後如果年輕人們想知道鐵匠爐的故事,只有去戰役館參觀去了。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這是橋西北財政街的一座老房子。曾經是橋西的電影院。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集寧廣電局的前身,在八十年代前集寧的大部分事業單位都建立在橋西。烏蘭察布盟廣播電臺在八九十年代每天中午12點半的小說連播節日,那是我們雷打不動的時間,單田芳老師的三國演義對關羽的描述深入人心,還有袁闊成老師,從古代說到現代的野火春風斗古城,暴風驟雨。林海雪原。但是自有了錄音機,光碟後小說連播節目也就失傳了。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盟級的黨校也在橋西。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在這座安靜的院落中,曾經培養出無數的革命幹部。帶領廣大人民在社會主義大建設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這裡今年就要拆遷了,在建國三路北端還有一處單位的舊址。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橋西街道的走向在民國十一年(1921)由平地泉招墾設治局局長楊葆初規劃下的土城商埠都是南北的,南起西沙河的開明門北至朝陽街北口,就是集寧的北城門懷遠門。

在橋西建國三路的北口至今還保留著集寧市最牛的單位招牌,大家一看招牌就知道有多牛了。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老集寧橋西的故事講完了,我們走出當年懷遠門的地方,過了京包鐵路線下的地道來到了橋東,這片土地曾經是最有風水的地方,因為這裡曾經有座北大廟,有大雄寶殿,文廟,關帝廟,那肯定少不了還有鐘鼓樓了,廟中生長著高大的榆樹。

解放前後,北大屆毀於戰火和文革,廟宇被拆,沒留下一絲馬腳,無從考證。六十年代,在今日的中國人民銀行大樓的地方曾經是一個戲臺子。

但在當年廟宇附近至今還留下一棵古樹,就是這棵長在馬路道牙子邊的這棵,也多虧了有個保護樹木的通知,不然當年擴充懷遠北大街馬路時早被身首分家了,雖然古樹被留在了車來人往的馬路邊沿上任它自生自滅,但是人們還是看不慣這棵古樹長在馬路頂端的枝葉,蔽擋了北道口的紅綠燈,這不,終於有人把古樹的頭都做了個大手術。

在計劃經濟年代這裡還曾經是個大煤廠,四周圍著鐵絲網,鐵路專用線卸下的煤堆成一個個小山,颳風時漫天黑風。不僅在煤廠,連今天的一馬路扶貧市場曾經也是個煤廠。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在古樹附近的馬路邊上種了許多的新樹,但有的都長成這個樣子的,

相思樹

街庭疏影相思樹,

杈條纏掛仰相從。

別意與之論長短,

相依相愛世風流。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看到這張難得的珍貴照片,就想到曾經發生在我們集寧的大事件,一九四六年三月一日軍調處三人小組周恩來,張治中,馬歇爾飛抵集寧時拍照的唯一一張照片。

在集寧民間曾傳聞周總理到過橋西的北二馬路,但史料記載周總理只是召集中共方面負責人開會後就返回北平了。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當時飛來的三架飛機停留在八馬路的集寧機場,解放後成立的烏盟運輸公司院內就是當年的機場。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美方代表在集寧,圖中美式吉普車上、坐的是克拉克上校。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解放前的集寧飛機場,昔日的烏盟運輸公司,今日被封閉起來的一片空地。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七十二年後的今天,當年周總理下飛機的地方今天早以物換星移,連昔日的國營運輸公司都不知了去向,只留下了這片當年的飛機場被改造成了駕校,成了私人承包日進八斗的福地。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六馬路在八十年代前,這裡有個集寧食品廠,生產供應全市人們食用的豆腐,豆牙兒,糕點,醬油,醋等,但計劃經濟年代的豆腐到過年前每人才供應一斤,那個隊排的得整整一天,醬油醋不用排隊,但打回來幾天不吃就長毛,在我家附近一馬路口的小鋪醋缸裡還曾經撈出死耗子,那年頭沒人管這些事,不乾不淨吃了沒病。

在這個食品廠每天下午生產出為數有限的幾根冰棍可是我們每個小孩子朝思暮想的,水冰棍二分一根,加了牛奶的三分,雖然二三分但能吃上的人也太少了,我本人就因家窮,直到長大後也不曾買一根吃,有的人家幾個孩子買一根,大家只好輪留每人舔一下的去吃,我決不是胡說,那個年代每一分錢都能用在刀刃上,火柴還二分線一盒呢。至於冰棍更別提了,我的女兒是七六年出生的,我從來都沒捨得給她買根冰棍,還是她的奶奶有一次領著她走了好幾里路來到食品廠門前又等了二個小時才買上一根給孫女吃了。想起那個年代的事真是讓人心酸的流淚。

今天再去尋找當年的食品廠,找來找去只有照片中高高的圍牆。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呼鐵局集寧機務段運用車間。在今天的懷遠路最北端。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在一九四六年,解放集寧戰役中曾經代表工人階級力量的老機務段工人做出過許多貢獻,但都沒有留下什麼有價值的文字記載,雖然小時候經常聽老工人們說過,但都不當回事忘了。當時的機務段工人和老電廠的工人聯合起來參加了支援一九四六年解放集寧的戰鬥,隨著解放軍後來的撒退,他們又轉入了地下鬥爭,一直堅持到一九四八年的最後集寧解放。

還是在這個老地方,今天的變化最大了,昔日的蒸汽機車,水鶴,煤臺,車房早以沒了,那些每天身穿大油包工作服的第一代鐵路工人早都離開了人世,但是那身油包今天的年輕人看到的話根本不相信這是人穿的嗎?簡直就跟渾身是煤是油的火車頭一個樣。

今天的內燃,電力機車是鐵路運輸的動力,在這裡,每天上班的人大部分都不是當初老鐵路的子弟了,來自各鐵路院校的農村孩子們今天個個神氣十足的開著中國製造的和諧號電力機車飛馳在包頭集寧大同區間,己經是鐵路工人隊伍裡的主力軍了。而我們這批平綏鐵路的開拓者的孩子大部份都去給地方人打工去了,回想起來歷史就是翻來覆去的,住在圍城裡的人時刻想走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圍城外面的人又迫不急待的想鑽進城裡看看城裡人的生活。無論怎樣人們都是一個目的,那就是為了生活。

由於段區是超高壓電網連片,不便拍照只能拍個大門。

老集寧:哪些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我清晰的記得(圖)

今日頭條手機烏蘭察布網為新銳媒體機構,影響烏蘭察布30萬用戶,歡迎通過私信與留言方式提供線索與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