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比特幣不能成為真正的貨幣?

日前,中國銀行原副行長王永利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貨幣》的文章,從貨幣總量與幣值穩定、虛擬環境與真實價值、資本炒作與嚴格監管三方面出發,分析了比特幣,乃至類似的“民間數字貨幣”為什麼無法成為真正的貨幣。

筆者認為,“民間數字貨幣”並非沒有可能成為真正的貨幣,這一點早有很多人進行過論證。不過,作為其中的一個個體,比特幣卻由於自身設計的原因無法躋身真正貨幣的行列。

緊縮的預期引發的困境

根據中本聰的設計,比特幣的發行總量是2100萬個,永不增發。此外,其出塊速度固定為10分鐘,且挖礦獎勵每4年減半。這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比特幣的新幣發行量將越來越少,且最終總數固定至2100萬個不變。

這一設計讓人們對比特幣形成通縮預期,即由於其稀缺性,比特幣的價格會越來越高。這將導致在發幣量較大的初期,人們會傾向於對比特幣進行“低價收購”並長期持有。於是,越來越多人加入這一行列,比特幣的價格也會因此一路飆升,突破原有的升值區間。

在這種情況下的影響下,加之很多人的比特幣交易都是在交易所進行,這使得比特幣的主要身份不再是貨幣,而是類似股票的所有權憑證。

雖然理論上比特幣還是會轉到購買者的錢包,但目前多數情況是比特幣持續交易所內流通。換言之,交易所參與者的行為都是一次單純的記賬行為,除非出現轉出比特幣的行為,否則無論參與者的交易多麼熱火朝天,比特幣仍然在交易所的錢包中巋然不動。

也就是說,所有交易者在該交易所中買賣的只是比特幣的所有權,而非比特幣本身。

為什麼比特幣不能成為真正的貨幣?

而且我們都知道,幣市沒有漲停、沒有跌停、沒有熔斷,比特幣也確實因為這一特點才使得自身價格一路飆升。

但作為貨幣,保持相對穩定的幣值(包括通受貨膨脹、緊縮,以及匯率變通等問題影響的情況下)是不可或缺的特性,因為貨幣的主要作用就是購買商品,其價值尺度在短期內不能有劇烈變化,否則其將不適宜繼續作為貨幣被使用。

試想一下,如果告訴你:“現在1美元可兌換6.4元人民幣,下個月人民幣將升值到與美元對等。”那麼你還會用你手裡的人民幣頻繁購買商品嗎?

顯然,比特幣現在就處於這個困境中。大多數人購買比特幣並不是為了實現它貨幣的功能,而是將其看作一種類似紀念幣、黃金的保值手段,甚至是像股票、期權的投資產品。加之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將其歸為“大宗商品”等非貨幣類別,這將加速導致比特幣“身份”的改變。

因此,無論比特幣為何而生,其終究會“活”成大家期望的樣子。

另外,如今3/4的比特幣已完成發行,剩下1/4的比特幣將在未來的100多年內陸續發行。這會提高公眾對比特幣的通縮預期,進一步抬高比特幣價格,使比特幣邁開大步遠離“貨幣”這一終極目標。

結算依賴法幣

每種貨幣都應該是一個獨立的結算單位。以人民幣為例,雖然人民幣與美元間的匯率在不斷變化,而且從長期看也許會有較大波動,但我們在國內購買商品的時候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幣的價值進行結算,不用參考這件物品價值多少美元,然後再按匯率支付人民幣。

比特幣卻沒有這樣獨立的身份。目前,包括暗網交易在內的多數的比特幣結算都是要以美元等法定貨幣作為價值衡量進行計算的。

舉個例子,現在我想用比特幣買臺iPhone8,我可以選擇交給蘋果公司0.1BTC(為簡便計算,我們按iPhone8在國內價格計算,即約5800人民幣)。但這個過程並非意味著“iPhone8=0.1BTC”,而是“iPhone8=5800RMB=0.1BTC”。

不難看出,在此過程中,作為法幣的人民幣參與了這次交易的結算,這向我們證明比特幣目前無法擁有自己獨立的價值,其價值必須與法幣掛鉤才能實現。

為什麼比特幣不能成為真正的貨幣?

或者讓我們再用大家津津樂道的10000比特幣買兩張披薩的事情分析。對於店主來說,他會按“兩張披薩=25美元”的思維先將商品換算成美元,然後再去衡量10000比特幣與25美元是否等值。

我們必須承認,這種以法幣為“中介”的價值衡量方式已經成為比特幣交易中的主流算法,這證明比特幣只能作為“價格標的”,無法直接衡量商品價值。

就像我們要用500克白銀購買商品,依然需要先用人民幣換算出其價值,然後再與商品價格進行衡量,算出購買數量。而在古代(如清朝),商品都會直接以白銀作為結算單位,即“這件商品值多少兩銀子”。

由於目前多數商品無法做到與比特幣直接掛鉤以顯示自身價值,因此比特幣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結算手段。當比特幣脫離法幣(或遭到全部國際主流法幣封殺),它將無法獨自承擔起結算的重任,從而失去“貨幣”的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