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军队的混成军总计有多少兵力?

孙孝南

首先勘误,二战日本并没有“混成军”的编制称谓,日军单一兵种的最大单位是“联队”,联队以上的所有编制都是诸兵种合成部队,共旅团、师团、军、方面军和总军五个层级,加注“混成”二字的只有特别成立的“混成旅团”。关于方面军、师团、独立混成旅团、支队等编制笔者已经有过专门的回答,专业而全面的研讨二战日军编制确实篇幅过长,本文重点介绍日军的“军”。



日本军队的“军”是师团以上、方面军以下的重要战役编成,由于日军师团人数编制庞大,因此类推下来其“军”的编制已经等同于其他参战国“集团军”的规模,西方关于二战战史的文章里,也经常称谓日本的“军”为“集团军”。根据作战任务的不同,日本的“军”分为两种,即有正式序列番号的野战“军”和负责守备占领区的警备“军”。

整个二战时期,日军在中国战场及周边编成的警备“军”共有三个,即侵占内蒙古的“驻蒙军”、侵占半岛的“CX军”、侵占我国宝岛的“TW军”;由于上述地区并没有大规模的抗日主力部队存在,所以警备“军”的兵力配置要低于正式序列的军级部队,一般以1到2个师团为基干,加强一些独立混成旅团、守备队或野战补充队编成,比如“驻蒙军”隶属于华北方面军,仅辖一个乙级师团和二个骑兵集团(旅团级)作为基干兵力,“CX军”一般也维持在两个师团左右(最早的第19、第20师团)。



注意,“关东军”可不是军级编制,它是日本最大的部队编成“总军”级,关东军下辖有方面军、军的作战序列,级别很高,司令官是大将军衔,而军级单位的司令官基本为中将。

而正式序列的野战部队“军”级部队,在抗日战争初期通常下辖三个野战师团,由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日寇的部队数量也逐步增多,序列和番号的变化也较大,难以短文描述,只能简略介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在中国战场日寇有三个“军”级番号,华北地区:华北方面军指挥的第1军(香月清司中将)、第2军(西尾寿造中将),这两个军各辖三个主力师团;淞沪地区:上海派遣军(最初是军级单位,随着兵力不断加强,已经成为方面军建制,直辖5个师团)指挥的第10军(柳川平助中将),正是这个第10军(三个师团)自杭州湾的金山卫登陆,直接造成中国军队淞沪会战失败和大溃退。

1937年底,日本总共才有24个师团,其中投入中国战场21个,朝鲜1个,本土留驻2个;而在中国战场上的分布是:华北地区7个师团(两个军6个,方面军直辖1个)、华中地区9个师团(华中派遣军)、东北的关东军5个师团,所以“军”的番号还不多。



到武汉会战结束后,中日双方加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对在华兵力和序列也进行了调整,维持时间最长的状态是:华北方面军辖三个“军”,第1军(太原)、第12军(济南)和驻蒙军(张家口);华中派遣军(方面军)辖二个“军”,第11军(汉口)、第13军(上海);华南方面军(番号后取消)辖第21军(广州),上述共计六个军的番号(关东军暂不计入)。

关于军级编制的兵力,也不尽相同,要根据作战区域和作战任务决定,华北地区中国军队较弱(八路军和国民党杂牌军),第1军和第2军、方面军直属部队总计20余万人,每个军不超过10万兵力;由于华中地区驻扎着蒋系中央军主力,所以1942年“华中派遣军”总兵力多达33万余人,其中主力第11军占一半稍多的兵力,约20万人马,方面军直辖及第13军所部共约10余万人。



1941年底关内战场成立“中国派遣军”的总军级司令部(畑俊六大将升任、华中派遣军撤销),到1944年日寇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一号作战”时,又从国内和关东军大量抽兵加强关内战场,仅第11军就接收新兵8万,在华兵力出现一个膨胀期。

编制序列也增大:华北方面军增加一个第43军,演变成“第1军、第12军、第43军和驻蒙军”四个军级单位序列;华中地区新成立第六方面军,下辖第11军、第20军和第34军,同时指挥华南的第23军(番号变动),派遣军司令部直辖沪杭地区的第13军,中国关内战场共计九个军级番号。



(1944年关内战场日本的军级建制略图)

在这一期间,战犯冈村宁次大将先从华北方面军司令调任第六方面军司令,不久升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与关东军总司令山田乙三大将平级。另外三个总军级单位是:“第一总军(国内)、第二总军(国内)、南方军(太平洋战场)”。

补个知识点,1942年以后日军师团由四单位改制成三单位,师团不再辖旅团建制,为执行治安和辅助任务,日军又成立了部分“独立步兵旅团”,与“独立混成旅团”并非一回事。


度度狼gg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军队往往采用的是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编制;但二战时期的日本却是个例外,采用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这样的编制。

(一)、师团

一般而言,师团已经是日本最高的常用军事单位了。师团又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甲类师团、乙类师团和丙类师团和丁类师团。

1、甲类师团

这是日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二战期间整个日军只有17个甲类师团。

这17个师团的成立时间在1915年之前,说白了也就是老兵 ,装备着日军最为精良的装备。一个甲类师团的人数在2.7万以上。



2、乙类师团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日军开始大规模的征兵,组建新的师团。这类新组建的师团被称为乙类师团,大约有近百个这样的师团。

乙类师团的装备远不如甲类师团,经过了简单的训练便投入了战争 ,战斗力较甲类师团差远了。

3、丙类师团

在二战后期,日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就连日本本土也受到威胁。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日军再一次大量征兵,组建了200来个新的师团。

丙类师团装备很差,几乎没有经过训练,绝大分驻守在日本本土。

4、丁类师团

日军侵华期间,占领了我国大片领土。为了维持在占领区的统治,日军在国内征调了新兵过来。

丁类师团的战斗力大概介于丙类师团和乙类师团之间。




(二)、混成军

日军的混成军实际不是一个常驻编制,只是一个战时的临时性编制。

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日军师团的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因此在师团之上,日军设立了混成军的编制。

一个混成军下辖数个师团,差距非常大。比如说日军第二军下辖了3个师团 ,总兵力在5到7万之间,最高长官为中将;

而日军中的王牌第11军下辖7个师团,总兵力达到了10多万人,最高长官为大将。


小镇月明

自侵华战争开始,师团是日本陆军最基本的作战单位,下辖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等,一个齐装满员的甲级师团,总兵力大概在28000人左右。

但在与国军举行大规模的会战时,双方投入的兵力动辄数十万,就不是一、二个甲级师团所能对付了,因此日军也会组建军级战斗单位。

自1937年8月26日,日军组建第1军以来,先后在华组建有10余个军级战斗单位,除了第1军外,还有第2军、第3军、第4军、第5军、第6军、第10军、第11军,第12军、第13军等。

以国内最熟悉的日军第11军为例,此军算得上是日军头等主力,辖第3师团、第6师团和第13师团三个常设精锐师团,总兵力在10万人以上。

在第11军最强盛时,总兵力一度达到了15万人,是侵华日军的一支机动部队,也是一支极难对付的部队。

先期,在武汉、广州沦陷后,第11军总部常驻武汉,伺机东征西讨,屡次与国军作战,不过到了中后期,随着某些精锐部队被陆续调出,只能编制一些独立混成旅团和警备三单位制师团来凑数了。

到了最后,除了3、13等主力师团外,其他部队多为由独立混成旅团升级成的两旅团制师团,战斗力也大不如前了。


综上,日军一个军级战斗单位人数大约在10万人左右,因为至少有3个师团的编制,以每个师团28000人计算,加上军部直属部队,以及数个独立混成旅团,差不多有10万人的编制。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师团是日本陆军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最高固定编制。日军的师团是战术单位,为了战役的实现,日军在师团上面组建了军。日军的军相当于中国的集团军,但编制不固定,是临时编组而成,编制规模以作战任务而定。通常下辖若干个师团、独立混成旅团以及直属部队,人数几万人和十几万人不等。日本军的司令官通常由陆军中将担任,其下设置参谋长和参谋副长,参谋长为陆军少将,参谋副长为陆军少将或大佐。

日军军的番号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按顺序编排,如第一军;一类以驻防、作战地域命名,如关东军;第三类是以兵种命名,如机甲军。

在中国战场的日军第11军,最多时下辖9个师团、4个混成旅团,以及直属山炮联队、野战炮联队、工兵联队等联队,总兵力高达20多万人,一个军的实力都快赶上一个方面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