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官員收到一封信,信中只有一點鹽和茶葉,立知大禍將至,是為什麼?

用戶63909742281

這件事情涉及到了兩個人,一個是成為朝中新貴不久的紀曉嵐,一個是紀曉嵐的親家、曾經擔任過鹽務大臣的盧見曾,乾隆皇帝在發現鹽務問題出現一千萬兩白銀虧空後,當即派人嚴厲查處起了涉及了此事。

在這個過程中得知乾隆皇帝命令的紀曉嵐暗中通知了他涉及到此案的親家盧見曾,而據聞紀曉嵐通知他親家的方法是在一個紙質信封裡放入一把鹽和一把茶葉 。


當時收到信封的盧見曾對信封裡面的兩件東西是很蒙圈的,但是後來在他的兒女們的提醒下,他才發現了紀曉嵐所要表露的意思。

原來紀曉嵐裝一把鹽和一把茶的意思是:嚴查(鹽茶)、查鹽(茶鹽)。

如果是沒接觸過這些事情的人可能會對紀曉嵐的提示無動於衷,但是盧見曾不同, 他曾經掌管著鹽務大權,還因此收穫到了不少的好處,對這些事情自然是非常敏感的。

在知道紀曉嵐的意思後,他馬上讓家人把家中的金銀財寶隱藏、轉移到了別處。


不過最終還是某些原因出現了問題,查處此事的官員們在發現盧見曾家中豪華的建築格局與來屋中擺設的寒酸物品根本無法對應起來後,當即生出了疑心,所以盧見曾就栽在了這件事情上,被乾隆皇帝查辦了。

而通風報信的紀曉嵐也因此丟了烏紗帽,被乾隆貶去了新疆,後來因為要編撰四庫全書的原因,才把紀曉嵐調回朝中的。

鹽和茶葉的故事應該是人們為烘托紀曉嵐形象編造的小故事

這件事情的描述出自於紀曉嵐全傳,在史書中是沒有記載的,不過在歷史中紀曉嵐確實給他的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了,也確實被貶到了新疆,然後一段時間後也被調回了朝內,所以說基本史實是正確的。

但是關於所謂茶葉和鹽的通風報信方法就是此書作者的想象了。

根本就沒有人知道紀曉嵐是用哪種方式通風報信的,寫信是不可能的,一旦中途被人截下來,就是殺頭的大罪,所以很多人判斷紀曉嵐是親口通知盧建中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女婿才將信息傳達給盧見曾的。


所以這件事情應該是此書作者在描寫這方面事情的時候,為了烘托紀曉嵐的才智,這才編撰出來的小故事,其實我們通過很多關於紀曉嵐的電視劇以及書籍就會發現人們把紀曉嵐給神化了。

歷史中的紀曉嵐的才華和長相

就比如電視劇中的紀曉嵐非常有才華、長相俊朗,一臉正氣,非常的機智幽默,應變能力很強,經常和和珅鬥智鬥勇,不過歷史中的紀曉嵐和電視劇中的卻是有一定差距的。



歷史中的紀曉嵐確實很有才華,因此才被乾隆特意免罪調回朝中編寫四庫全書,後來雖然犯下了各種大錯小錯,但也仍然因為才華被乾隆原諒了。

不過關於紀曉嵐的長相卻很有爭議,因為有的史書記載他的長相是極為俊朗的,而也有的史書記載他的長相奇醜無比,如果是另外一種可能的話,紀曉嵐的長相應當不會醜到哪裡去。

因為一般科舉考試考生們上朝殿試的時候,都是要看長相的,在清朝,如果長相極為醜的話是根本沒有可能進入得了朝廷的,因為這會讓皇帝感到不適,所以是沒機會入朝的,所以紀曉嵐的長相雖然不會太英俊,但也絕對說不上醜。

在歷史中紀曉嵐和和珅的關係

不過歷史中的紀曉嵐絕對稱不上幽默機智,紀曉嵐在乾隆身邊最大的作用就是他詞臣方面的才華,因此他才獲得了乾隆的恩寵,平常的紀曉嵐其實是不太善於言語、說話是比較直白的,在乾隆身邊真正幽默的人應該是電視劇中紀曉嵐的死對頭和紳。

相對於紀曉嵐來說,和珅絕對是歷史中毫無疑問的美男子,他身形高大俊朗,還非常幽默,會討乾隆的歡心,各種公務能力也極其強大,這才被乾隆皇帝為以重任。

(歷史中的和珅)

不過有一點電視劇中的和珅是歷史中的和珅是一樣的,那就是和紳確實很貪,絕對是歷史中排在頭等的貪官。

不過因為和珅的身份太過於高貴,所以紀曉嵐是根本不可能和和紳斗的,在編四庫全書的時候,和珅是紀曉嵐的上司,和紳一直對紀曉嵐照顧有加,紀曉嵐自然也不敢得罪和珅,所以二人是相敬如賓的。

其實這是民間的一個慣例,古人在編故事的時候首先考慮的的並不是歷史的真實性,當時人們追求的是非黑即白的歷史觀念,人們為了宣傳傳統的道德觀念,他們會給一些原本不是很完美的歷史人物賦予各種忠孝仁義禮智信形象,將其完美、理想化,以達到教化的效果。

紀曉嵐在被美化過後成為了敢與他的上司和珅鬥智鬥勇的偶像人物,成為了一個全無缺點的人物,而和珅則成為了一個只知道貪而沒有絲毫優點的絕對反面人物,這個時候,鹽和茶的故事其實就是美化紀曉嵐眾多故事中的一個小縮影。

所以說鹽和茶的事情我們將其當成一個故事來看就好了,那段歷史中紀曉嵐的通風報信方法實際上是已經不可考了,而史官們也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去考究這件小事情,所以因為未知,才給這段歷史蒙上了一層迷霧,才讓人們有了藝術加工化的基礎,不過這個故事無關大雅,基本歷史史實是正確的,所以我們也沒必要對其過多追究。


孤客生

茶和鹽講得是紀曉嵐和盧見曾如何巧妙的化解乾隆皇帝追查腐敗的問題。

紀曉嵐大家都知道,大清有名的才子,四庫全書就是他編纂的。

盧見曾大家可能對他有點陌生,不過在清朝的時候他,他也是一個風雲人物,此人最擅長的東西就是治理水患。

古代的時候,黃河、淮河的水患那還是很嚴重的,要治理水患就離不開盧見曾。

盧見曾因治理水患有功,多次立功,他被乾隆皇帝提拔為了兩淮鹽運使。要知道這個差事是個肥差,尤其是國家對鹽的把控,嚴禁私人倒賣。

盧見曾就是因為守著這個肥差,他私下裡撈到了不少的好處。當時國家也沒有發現他貪汙的跡象。

直到盧見曾退休之後,這件事也沒有敗露。事情壞就壞在了盧見曾退休後的第六年。

因為今年新上任的這個兩淮鹽運使是個清官他,他一查自己接手的案子發現賬目對不上。這個鍋他肯定是不能背的,所以,他就寫了一紙狀書告到了乾隆皇帝那裡。這紙狀書中的一句話刺痛了乾隆帝,這句話就是歷代鹽運使都有貪汙的嫌疑。

就這樣退休在家的盧見曾也在被調查的範疇之內。

這時候的消息還是封閉的,盧見曾還不知道自己就要大禍臨頭了。可是,這個消息盧見曾還是知道了。因為紀曉嵐把消息告訴了他。

紀曉嵐為什麼要幫助盧見曾呀?

因為紀曉嵐的女兒嫁給了盧見曾的孫子,他不能見死不救。

但是,要告訴盧見曾這件事何其的困難呀,你不能用筆寫信送給他呀。萬一這個信落到了別人的手中,交給皇帝了,紀曉嵐不就犯了殺頭的大罪了嗎?

要說紀曉嵐就是有辦法,他就抓了一把鹽和一把茶葉放到了信封裡,然後就派人送了出去。

盧見曾一看紀曉嵐的來信,又看到裡面除了鹽和茶外什麼都沒有,他想了想,那就是國家要查(茶)鹽案了。

參悟透了這個道理之後,盧見曾就把家裡的財產給轉移走了。當皇帝派的人來查之後,竟然沒有查到多餘的錢財。

盧見曾家乾隆帝是去過的,當辦案人員把盧見曾的情況告訴他之後,他說不對呀,這個盧見曾家我去過,他們家修的還是很奢華的,不像沒有錢的人家。

我覺得這件事有蹊蹺,肯定是有人把消息洩漏給了盧見曾,他提前把財產給轉移了。

結果這一查,就查了到了紀曉嵐的頭上。

紀曉嵐就倒黴了,他被乾隆定了罪,流放到了新疆,要不是後來乾隆帝要修四庫全書,估計紀曉嵐就死在了新疆了。

盧見曾還好,被定了死罪,十月分問斬。但盧見曾並沒有活到十月份,他是九月份就老死了。也就是說,這件事就是紀曉嵐倒了黴。


史學達人

我這講一個比這早的傳說,人物中有幾個大家比較瞭解,但主人翁有些人不太瞭解。翻看了歷史對比確可能存在,不為演義,傳說。


江西省浮樑縣界田村宋朝(因此人剛屬北宋出生,出名於南宋難定)時有位寧國侯李椿年,這人大家可能不太瞭解,我再說一人就會知道些了,他是朱熹的老師,好朋友。還是岳飛的親家,就是岳飛長子嶽雷老婆的孃家。大家別以為我寫個長子認為錯了,岳雲只是義子,我也曾奇怪過,從見到宋時一碑才知,上面寫著的的確確為武穆侯長子嶽雷之妻,他妻子過世時嶽雷可能還沒官職,所碑上沒有嶽雷封號。

這故事是這樣的,李椿年在朝庭做官時推行一種經界法(民有定產,產有定稅,稅有定籍),這經界法對朝庭和百姓都很有利,當時丞相秦檜既想佔功勞,又在私下偷偷私下收取稅收(貪汙)。而這經界法觸及了一些集團利益,秦檜聯合一些朝庭官員,怕自己陰謀被揭露,就餡害李椿年私結將帥,曲庇家鄉,高宗為平息朝庭眾官員,就按秦檜意思去辦,查罷李家,就派岳飛去抄李家,而住在浮樑界田的家中還沒得知消息,李母還正在家中準備辦壽宴,連岳飛兒媳都在幫辦壽宴在奶奶家。岳飛帶兵快到浮樑時,私下著一小兵送去禮物,就是壽桃,中間插了雙筷子,也無任何白紙黑字禮單,正值岳飛兒媳接禮,詢思大事不妙,一定是家中要出大事了。一家人商量一會,全體出逃,往兩方向,一方向就現在瑤裡,一方向現在興田。全體改姓,問到說不實姓,就說無(吳)。

等岳飛大軍一到,果然界田李家空無一人,燒幾幢房子回朝庭服命,只可惜嶽雷媳婦那時正孕而逃,路上難產而亡,所留下時碑文。

這就是宋朝那時用揩音送信,而無白紙黑字憑證一例。以上說清朝之鹽茶信應為同理揩音嚴查,快準備也。


老艾葉

清朝乾隆中後期,貪腐橫行,但凡有點權利的,都會從中撈點好處,就更別提朝廷中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員,比如在乾隆晚年時期的寵臣和珅,就是一個典型人物。

提到和珅,自然就會聯想到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劇中和珅跟紀曉嵐斗的非常歡,你來我往的,每次看到和珅受紀曉嵐欺負的那種神態,總是惹得觀眾哈哈大笑。

當然電視劇終歸是電視劇,是要追求收視率的,歷史中,和珅和紀曉嵐並沒有真正的爭鬥過,而且私交比較好,紀曉嵐比和珅的年齡大20多歲呢。

話說紀曉嵐作為清朝的一名才子,也深受乾隆皇帝的厚愛。我們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既然紀曉嵐是個才子,那麼他也喜歡跟文人打交道,這樣才有共同語言。這不,連自己女兒的對象,都要找才華出眾的。

紀曉嵐的長女嫁給了一位才子,叫盧蔭文。此人很早就考取了進士,但他後來並不願意為官,而是隱居山林去了。不過盧蔭文的爺爺,名叫盧見曾,卻是朝廷中的大員,擔任兩淮鹽運使一職,是個肥差,油水不少。

盧見曾早年為官的時候,還是做了點事情的,並沒有嚴重的貪汙腐敗行為,所以受到朝廷重用,一路提拔。只是自從擔任兩淮鹽運使之後,朝廷的不良風氣又漸漸嚴重。盧見曾也就染上了貪腐行為。不過他還比較幸運,直到退休了,也沒被朝廷查出。

俗話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退休六年後,終於被人告發,即將被朝廷抓捕歸案。而作為親家的紀曉嵐,也不知從哪提前知道消息,趕緊寫信一封通知盧見曾。為安全起見,信中不能寫字,於是紀曉嵐就拿了一小撮鹽和茶葉,用紙包起來,派人送去。

盧見曾收到後,立馬明白怎麼回事了,這封無字信暗藏的信息:“鹽引虧空,立案偵查(茶)”。自知大禍將至。沒過多久,盧見曾被逮論絞,死於獄中。正所謂,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紀曉嵐的這種通風報信的方式,還是被乾隆皇帝知道了。乾隆帝因欣賞他的才華,只是從輕處罰了他,批示:“紀昀從輕謫戍烏魯木齊。”


雞史

據說,紀曉嵐的長女嫁給了一位才子,叫盧蔭文。此人很早就考取了進士,盧蔭文的父親盧見曾,是朝廷中的大員,擔任兩淮鹽運使一職,貪了不少的油水。後來朝廷要查這個案子,盧見曾被人告發,而此時的盧見曾已經退休幾年了,於是趕緊寫信一封給盧見曾。為安全起見,信上沒有寫字,於是紀曉嵐就拿了一小撮鹽和茶葉,用紙包起來,派人快馬加鞭送到盧見曾府上。後來這件事情被人告訴給了皇帝。紀曉嵐被髮配到了新疆,三年後,由於乾隆喜歡紀曉嵐這樣的文人,所以被召回了京師。

但也有人說,紀曉嵐是為了避免捲入奪嫡之爭而自汙,以求奪官被貶,遠離京師,遠離朝堂,達到自保。


雨一凡


請朝大臣紀曉嵐巧用鹽和茶的諧音幫助親家躲過一劫。乾隆皇帝要嚴查貪官,嚴與鹽的諧音,查與茶的諧音。紀曉嵐給親家不遠萬里送去裝有鹽和茶葉的信,親家立刻領悟到要查貪官了。雖然這樣有包庇之嫌,但是世人不得不被紀曉嵐的聰明才智所折服。當今社會反腐力度很大,仍有不少貪官,這些人送他一噸鹽和茶葉,他仍照收不悟。因為金錢迷住了眼睛,就只知貪貪貪,哪管什麼警示不警示!


賈全貴

鹽銀虧空,立案偵查



故鄉之路葡萄酒

這事是指紀曉嵐為其親家報信:其親家在南方主管鹽業,舊時管理鹽業是肥缺,也是貪官的滋生地。朝庭接舉報欲查 ,紀曉嵐顧兒女私情洩露機密 。派人快馬通報其親家 ,先朝庭一步 。用信封只裝一小包茶葉和小量鹽 。親家一見會意。趕緊掩蓋其物證。朝官查無實具秉告乾隆 :乾隆何等精明知紀曉嵐走露風聲 :可不知其用什麼辦法洩密?在乾隆的追問下紀召供是用茶和鹽 。乾隆內心贊紀曉嵐的聰明念其大才:另念其為兒女私情:貶其官 ,從此紀走下坡路。其親家受極刑。

在文革前就有紀曉嵐一書描寫這件事 ,其中紀大煙袋軼事多矣。


平頂山人3

這個是電視劇‘鐵嘴銅牙紀曉嵐‘裡的一情節,紀曉嵐給他的親家通風報信的一段,’’這空白紙包點鹽和一撮茶葉有幾層意思:一,就是給主管官家鹽和茶葉的親家鹽茶將虧空,要‘嚴查‘了,二是讓親家和朝迋相信自已清白,沒留下片言隻語,脫通風報信的嫌疑,這小聰明還是露了餡,結果東窗事發,還是受了牽連,發配新疆,聰明反被聰明誤’’。我想當時最好給親家寄一袋生柿子,最好。草民拙見。


董力12

“鹽”與“茶”合起來便是“嚴查”的諧音,自然預示著大事不妙了。此事與清朝乾隆時期的風流才子紀曉嵐有關。


事件背景

乾隆統治下的清朝政府,當時正是從上到下,沆瀣一氣,貪腐嚴重。貪官數目多、官位高、金額大。這種情況已經嚴重影響到整個清朝政府的根基。所以乾隆下決心要查處一批貪官。

皇帝想打盹,自會有人遞枕頭。於是很快便有人羅列了一份貪官的名單密報給乾隆,其中便有當時已經從朝廷退隱的盧見曾。

事件經過

這個盧見曾,雖然我們現在都不知道他是何人,話說人家當年也是聲名顯赫的!先輩可是世代為官、幾朝富貴,他本人亦曾官至兩淮鹽運使。他還有一個兒子叫盧蔭文,是個大才子,娶了紀曉嵐的女兒為妻。

那麼“兩淮鹽運使”是個什麼鬼?

讓我們腦補一下《紅樓夢》中四大家族的頂級榮耀。書中賈政的妹婿,即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便是皇帝欽點的巡鹽御史。這個林如海,出身鐘鼎之家、書香之族,更兼科考探花!

看到了吧?舊時掌管鹽務的官員都是世家出身的貴族,都是皇帝的親信,還都是肥缺。


說起來,紀曉嵐也算是一個有情有義之人。

當他從乾隆身邊人處得知盧見曾遭人密報,便想方設法給親家通風報信。可是信的內容總不能直接寫朝廷要去抄家吧?當然這事難不倒大才子紀曉嵐。只見他“眉頭一動,計上心來”,信手捏了一小撮鹽和茶葉,包起來後遣人快馬加鞭送給盧見曾。

在官場混跡了一輩子的盧見曾見到這封特殊的來信後,也是立即便猜出了這倆物的含義,趕緊安排人將家裡重新佈置了一番。於是當搜查人員到來後,只見盧見曾家中家徒四壁,看上去甚至不如普通的窮人家庭。

事件結果



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更何況是兩淮鹽運使?事出反常必有妖。這種小伎倆豈能瞞過聰明的乾隆皇帝?於是一番嚴查後,不但查實了盧見曾的貪腐行為,也查出了紀曉嵐的通風報信之舉。

最後就是,盧見曾被抄家後死於獄中,紀曉嵐受此事牽連亦被流放新疆。只是乾隆皇帝實在太喜歡紀曉嵐的才華和那三寸不爛之舌,因此四年後又將其召返朝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