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心雄志坚 一生刚正

东汉顺帝时期,朝中有位侍御史叫张纲。此人敢怒敢言,嫉恶如仇;才华横溢,忠心耿耿。面对极度黑暗的朝政,他感慨疾呼:“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埽国家之难,虽生,我不愿也。”他公开弹劾了当朝大将军梁冀等一帮重量级“大老虎”,一时令“京师震惊”;他又单刀赴会,口若悬河,一番“思想政治工作”之后,“广陵贼”张婴便率数万人“面缚归降”……张纲可谓是历史上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四百多年后,一位叫李纲的成了他的铁杆“粉丝”。他原名李瑗,因为崇拜张纲,才改名李纲。李纲少时“慷慨有志节,每以忠义自许”,进入仕途后更将这一高贵品质发扬光大,可谓隋唐朝的“张纲”。

忠肝义胆 “顶撞”杨坚

最初,李纲被北周齐王宇文宪引为参军。这宇文宪可不是等闲之辈,出身显赫又文武兼备。他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第五子,曾任骠骑大将军和益州刺史。镇服蜀地,灭亡北齐,为北周兴国立下了不世之功。宇文宪还有着高尚的政治道德,不贪功,不恋栈,灭了北齐之后他就打算激流勇退,隐居乡野。然而,在他打算付诸实施的时侯,578年,他的哥哥周武帝宇文邕驾崩,太子宇文赟继位,即为周宣帝。周宣帝秉性顽劣,无德无才。当太子时,他老爹总担心和怀疑他不是继承大位的料,但又不愿意坏了规矩弃长立幼,便把希望寄托在了棍棒教育上。太子每有犯错,就用棍棒和皮鞭揍他。老皇帝一死,宇文赟身上的“死灰”全面“复燃”,他毫“无戚容”,刚登帝位“即逞奢欲”,还抚摸着身上的疤痕,大骂他爹:死得太晚了!武帝还没下葬,宫中还在大丧之中,他便“阅视高祖宫人,逼为淫欲”。这么一个滥东西,宇文宪忧心忡忡,深知凶多吉少。然而,还未等得及他隐退,侄儿已磨刀霍霍了。一个月后,宇文宪便被杀了。

宇文宪死后,宣帝召来齐王府的人及齐王部下,要他们揭发宇文宪,提供他犯罪的证据。开府仪同大将军于智、郑译等人早就成了宣帝的帮凶,而参军李纲则“誓之以死,终无桡词”,即便杀头也不落井下石,用生命捍卫了宇文宪的清白,表现出了崇高的气节和良知。宇文宪被绞杀后,官吏用没有帷盖的车子将他的遗体拉出宫殿,故吏看见躲之唯恐不及,深怕惹上麻烦,“惟李纲抚棺号恸,躬自瘗之,哭拜而去”。宇文宪死后留下一个“孀居孑立”的女儿,李纲便担当起了照顾她的责任。隋朝灭亡后,李纲曾隐居乡间成了一介草民。唐朝建立后,他又成了朝中重臣和名臣。不管是落难也好,显贵也罢,他都一直精心照顾着这个失怙女的生活,直至自己死去方罢。真是忠肝义胆,不忘初心。

隋文帝开皇末年,李纲任太子洗马。一次,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太子左庶子唐令则有音乐天赋又善于逢迎,为讨太子高兴,即兴弹起了琵琶,还高歌了一曲《媚娘》。然而,李纲却认为这样做“不合时宜”,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他对太子说:唐令则身任宫卿,职当调理和保护太子,引导太子走正路,而如今“乃于宴座自比娼优,进淫声,秽视听”,此事若传到皇上耳朵里,肯定要治唐令则的罪,同时也必然连累殿下。为争取主动和避免事态扩大化,请太子先追究唐令则的责任。杨勇则答:“我欲为乐耳,请勿多事。”斥责李纲不要多管闲事。后来,杨广靠阴谋诡计和两面派手法,把自己打扮成了正人君子,而把杨勇宣传成了一个荒淫无度之徒,成功迷惑住了杨坚和独孤皇后,最后扳倒了杨勇自己取而代之。

更换太子,这是国之大事,也意味着东宫诸臣子的严重失职。很快,隋文帝召见东宫官吏,要追究他们的渎职罪。面对皇帝的追问,众人吓得无一敢吭声。然而此时李纲站出来说话了,他对文帝说:“今日之事,乃陛下之过,非太子罪也。”太子“器非上品,性是常人”,他并非是出类拔萃的大才和天才,但“若得贤明之士辅导之,足堪继嗣皇业”。当今朝廷人才济济,应当择其贤者而教之。然而,“奈何以弦歌鹰犬之才侍侧,至令致此。乃陛下训导不足,岂太子之罪也”。 李纲简直是吃了豹子胆,这是在斥责文帝呀!你派了像唐令则这样一帮人去教导太子,怎么能教导好呢?责任不在你又在谁?李纲“顶撞”文帝时,辞气凛然,义正词严,“左右皆为之失色”。杨坚惊奇和欣赏李纲的这番发言,当时尚书右丞正空缺,吏部正在请求任命,文帝指着李纲说:“此佳右丞也。”李纲遂走马上任尚书省。

李纲这里表现出了高贵的政治品质。一是能在别人不敢言之时,自己以“何敢畏死”的大无畏精神,实事求是地讲出了真话和真相。二是始终能从爱护人和保护人出发。他劝谏杨勇惩治唐令则的时候,爱护的既是“受害者”杨勇,又是“害人者”唐令则。假如此时杨勇听从劝告,远离歌儿舞女、声色犬马,不被杨广和独孤皇后抓住把柄,他的太子就不至于被罢黜,乃至于最后被隋炀帝赐死。而唐令则呢?断不会落个遭砍头的下场。李纲的超人之处就在于,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敢于为失败者说话。当杨勇太子被废、成为天下攻击的箭靶、谁也不敢为他说话的时候,李纲却勇敢地站了出来,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批评皇帝,为杨勇辩护,其精神着实可贵。

死不同污 敢谏新帝

尚书右丞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李纲的职务也不算低。但是,把持朝政的是左仆射杨素和右仆射苏威。杨素是开国元勋,才兼文武,但品质很坏,尤其是做了宰相之后,“专以智诈自立,不由仁义之道”,是历史上有名的权臣和奸相。而苏威呢?“从己则悦,违之必怒”,人品、政德也很低下。正所谓“正邪自古同冰炭”,故李纲根本无法与他俩同心同德“拧成一股绳”。两人“阿谀时主”,李纲则不予配合,而且坚持自己的意见,“由是二人深恶之”,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602年,交州(今越南境)俚帅李佛子叛乱,经杨素推荐,朝廷任命瓜州刺史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率大军前去讨伐。杨素又上奏:林邑(古国名,位于今越南中部)多珍宝,只有派李纲这样廉洁而又刚正的领导者,辅佐刘方才能使军纪严明,杨坚遂任命李纲为行军司马随大军前往。就这样,杨素略施小计,便以崇高的名义把李纲踢出了中央。然而,更阴险和毒辣的阴谋还在后面。杨素吩咐刘方把李纲往死里整,而这位大军统帅也甘心为虎作伥,“刘方承素之意,屈辱纲,几至于死”。隋军班师后,杨素命李纲不得回朝,将他贬为齐王府司马。这还嫌便宜了李纲,没过多久,苏威又将他派往遥远的南海县,承办与林邑交往事宜,且“久而不召”。这实际等于将李纲流放到了岭南。李纲后来回京奏事,苏威又弹劾他擅离职守,令相关部门予以处罚。如此残酷迫害,百般折磨,乃至差一点死掉。但即便如此,李纲始终不向恶势力低头,更不与其同流合污。

唐高祖李渊平定长安后,乱世中的李纲投奔了他,李渊大悦,任命李纲为丞相府司录参军,封新昌县公,专司掌选人才。李渊称帝后,拜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武德二年(619年),16岁的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镇守晋阳,李渊派殿内监窦诞和右卫将军宇文歆辅佐他。李元吉是个典型的恶少和纨绔,骄横而又奢靡,仅奴婢侍妾就达数百名。他嗜好打猎,其“名言”是:“我宁三日无食,不能一日无猎。”窦诞与他沆瀣一气,是他游猎的忠实伙伴,这群人常常肆意践踏百姓庄稼。齐王“又纵左右夺民物,当衢射人,观其避箭”,他把这当成了看娱乐节目。夜里闯人民宅“宣淫他室”。晋阳百姓天怒人怨。宇文歆屡屡谏劝,但齐王不听。无奈之下,宇文歆便将其所作所为全部奏报了李渊。高祖虚晃一枪,将齐王免职治罪,但很快又官复原职。

几个月后,也已称帝的军阀刘武周率军逼近晋阳,李元吉对其司马说:“卿以老弱守城,吾以强兵出战。”然而,这全是假话,齐王当天便借着夜幕,丢弃并州携其妻妾直奔长安逃跑而去。晋阳百姓饱受李元吉之害,刘武周大军刚至城下,士绅薛深等人便打开城门献出了城池。李渊闻之大怒,对李纲说:晋阳有精兵数万,粮食足够吃十年,又是王业兴起之地,怎么轻易就丢掉了呢?“元吉幼弱,未习时事,故遣窦诞、宇文歆辅之”,他把怒气都撒在了辅佐者身上,说宇文歆首先主张逃跑,“我当斩之”。李纲说:齐王年轻但骄奢放纵,士民愤怒,这就埋下了丢城的根因。若要追究辅佐者的责任,窦诞应是首罪,因为他不曾规谏,反而替齐王掩盖。宇文歆多次劝谏,齐王不改,便将情况上奏,“乃忠臣也,岂可杀哉”。第二天,高祖又召见李纲,说:“我得公,遂无滥刑。元吉自为不善,非二人所能禁也。”这是一句公道话。最后李渊不但赦免了宇文歆,连窦诞也没事了。

公而忘私 老而弥坚

大约是唐武德末年,李渊要拜舞蹈艺人安叱奴为散骑常侍。该职虽无实权,但很重要,“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 ,是皇帝身边的高级谏官,一般由那些高才英儒担任。像安叱奴这样拔尖的舞蹈艺人,让他去做皇帝的政治、军事幕僚,显然有些突兀和荒唐。其一,安叱奴没有政治才华,唐立国近十年,从未见他提出过任何有见地的建议。其二,也没有像魏征那样敢言能言的性格和能力。其三,唐军与各路群雄厮杀数年,他未建寸功。其四,皇帝选一“戏子”做谏官,用人导向有问题。所以,在众人都保持沉默的情况下,李纲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从两个方面陈述了自己的理由:一是历史上前无援例。春秋时晋国有个艺人叫子野,有极强的辨音能力,琴弹得很棒。卫国有个艺人叫师襄,是击磬和弹琴的高手,孔子都曾向他学琴。两人的弹奏艺术炉火纯青,然而,却终身“不移其业”,国王始终没有让他们入朝做官参政。北齐的曹妙达,出身于琵琶世家,把琵琶弹得玉珠走盘,一次北齐后主高玮听他演奏后连呼“佳音,佳音”,随之颁旨封曹妙达为王。这件事才过去四十多年,一直被人讥为是亡国之兆,“有国有家者以为殷鉴”。李纲告诫李渊,应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二是现实不允许。陛下“方今新定天下,开太平之基”,当务之急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安抚功臣和延揽人才。然而,“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这两件事不做,却“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顾非创业垂统贻厥子孙之道也”。李纲所言句句在理,且一针见血,充分体现出了他的胆与识。

其实,李纲还很善于发现人才。李渊入关尚未称帝之时,李纲便向他推荐了正在终南山隐居的王珪,李渊任命他为世子府谘议参军,即之后的太子李建成的军事参谋。王珪后来名满天下,成为贞观前期的名相。

李渊称帝后,李纲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做了太子李建成的老师。一开始李建成对老师还很尊重,自己也遵循法度,但后来就变了,“渐狎无行之徒,有猜忌之谋”,李纲怎样劝谏他也不听。面对李建成这样的“学生”,李纲直截了当地向高祖提出个辞职。这活我干不了,请另请高明,我已是一把老骨头了,已过古稀之年,现在要求退休。李渊一听大怒:你愿意给何潘仁当长史,“何乃羞为朕尚书”?——这里需要解释几句。隋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拉起了数万人的队伍,李纲也被裹挟其中,被迫做了何潘仁的长史。李渊说的正是这段历史,也含有揭短的意思。李纲听过之后顿首陈谢,曰:“潘仁,贼也,诚在杀害,每谏便止,所活极多,为其长史,故得无愧”。话说得很坦荡,因为在长史位上他救了很多人的命。然后话锋一转,直指李渊:陛下如今功业圆满,但居功自傲,我说的话就像水泼在石头上一样一滴不进,“安敢久为尚书”?再说侍奉太子他也不听,“既无补益,所以请退”。语言尖锐,毫不客气。李渊听后向李纲道歉说:知公直士,还是留下来帮助我的孩子吧。在高祖的强力挽留下,李纲最终还是留任了,但前提是李渊承认错误。

贞观四年(630年),李纲已84岁高龄,这年他又被唐太宗拜为太子少保。李纲因脚疾“不堪践履”,但太宗仍要求他按时上班。不过,太宗特赐他一顶轿子,李纲可以从家一直坐到宫殿“办公室”门口。老臣虽已到了垂暮之年,但秉性仍如以往,不管是唐太宗“问以政道”,还是具体教导太子,他“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真可谓刚正一生。次年李纲因病逝世。宇文宪的女儿在灵前披头散发放声痛哭,“如丧所生焉”。这位老妇的大哭,也为李纲的一生,作了一个小小的注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