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以鍼,錢江創設“厘金”背後的故事(揚州江都)

咸豐三年(1853)三月,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今南京),清軍即在天京城東的孝陵衛建立了江南大營,四月又在揚州建立了江北大營,駐節仙女廟鎮北岸之大聖寺,妄圖據此圍困、堵截太平軍。天京久攻不下,清軍“度支萬分窘迫,軍餉無款可籌”。幫辦江北大營軍務大臣雷以針“焦愁仰屋,莫展半籌”,為解此急,採納幕僚錢江的建議,十月在仙女廟首設厘金所,對該地米市課以百分之一的捐稅,以供軍餉。並在邵伯、宜陵等地設卡,“於商賈得利出入一錢,官取其釐”。因一錢的百分之一為一釐,故稱“厘金”。

錢江(約1800-1853),字東平,浙江歸安(今吳興縣)人,監生出身。錢江為人豪放不羈,常常口出狂言。因屢試不第,科場受挫,加之家道中落,便投筆出遊。一路上,他都是抑鬱不得志。後輾轉來到廣東,慕名欲投林則徐,想為禁菸、抗英出一份力。不料,其時林則徐已革職遣戍新疆。道光二十二年(1842),錢江在廣州見英人滋事,欺侮國人,便與何大庚撰揭帖《全粵義士義民公檄》,並欲聯合紳商,招募義兵,舉辦團練,攻打英人商館。時清政府已與英軍議和,兩廣總督便以“虛張聲勢”罪命知縣梁星源將錢江逮捕,而在廣州主持對外交涉的欽差大臣伊里布,又革去其監生,發送新疆充軍。

雷以針,錢江創設“厘金”背後的故事(揚州江都)

林則徐

在新疆,錢江與自己仰慕的林則徐相遇,並輔佐林屯田。林則徐為籌集興修水利、屯田的資金,提出了“一文願”的勸捐辦法,即動員商民每人自願認捐,至少一文錢,開創了中國民間捐資拓建的先河。因治屯有功,林、錢二人被清廷特赦。道光二十六年(1846)林被重新啟用,署陝甘總督,錢則為幕僚。道光二十八年(1848)林移督雲貴,錢便與林分手,遊歷各地。後由湖南轉到廣西,在平樂府與洪秀全、馮雲山等人相會,被留為幕客,封三法大司馬。錢曾向洪秀全上十二條興王策,建議直搗幽燕,據說洪秀全未予採納,他便投奔了清軍。

雷以針,錢江創設“厘金”背後的故事(揚州江都)

清軍

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克南京,清江北大營軍餉嚴重短缺,錢江從林則徐的“一文願”中得到啟發,覺得“此吾錐處囊中,脫穎而出之時也”,便對幫辦清軍江北大營軍務的雷以針說:“吾有一策,能解大人危難,不調兵而兵至,不請餉而餉裕”。雷急求良策,錢頗為得意地說:“點鐵成金,並非難事。爾可於各處設關置卡,從商人生意中一錢銀子抽他一釐。在商,百里抽一,不關痛癢,還可轉嫁給買主;在我,則如涓涓之水,彙集成河。資用既裕,兵氣遂揚,洪楊焉有不滅之理!”雷聽後大喜,以為此法“徵於無形,民不覺也。且細水長流,源遠不竭”,遂用錢策。

雷以針在仙女廟、邵伯、宜陵、張網溝等地對居者設局(坐商由厘金所收取),行者設卡(行賈設查驗卡與收釐卡,分別負責查驗、緝私與徵收)。錢江亦助雷以針創辦釐捐,並與同僚5人赴裡下河督勸,不從者脅以兵,民間目為“五虎”。不滿一月,得銀上萬,以充軍餉。同時,錢江又為江北大營募勇3000人。從此,江北大營糧臺殷實,兵勇激增。

厘金起初定為“板釐”(也稱“坐釐”)、“活釐”(也稱“行釐”)兩種,前者是抽坐商的交易稅,後者是抽行商的貨物通過稅。稅率原定值百抽一,事實上又有“從量抽釐”,如菸葉每擔抽八十文;“從價抽釐”,如價值稍高的商品、藥材、海味等值千抽十二文,從而變相抬高了稅率。其他各省亦相繼仿行,厘金助餉的辦法很快遍及全國。許多州縣稅卡林立,不僅名目繁多(如統稅、統捐、產銷稅,鐵路貨捐等),而且稅率也極不一致,並不限於百分之一。厘金成為清政府軍費開支的重要來源。

後來,錢江“恃功而驕,使氣益甚,玩同僚於股掌,咄嗟呼叱,無所顧忌”,於是,“上下交惡,潛毀日至”。雷以針見此情景,“亦稍稍疏之,膠漆而冰炭矣”。這又激怒了錢,以至對雷亦面加譏斥。幕僚張從九素為錢所輕,這時“亦從旁慫恿”,雷積忿日久。

雷以針,錢江創設“厘金”背後的故事(揚州江都)

大聖寺

雷以針,錢江創設“厘金”背後的故事(揚州江都)

雷以針,錢江創設“厘金”背後的故事(揚州江都)

同年六月某日,在仙女廟鎮大聖寺會飲,錢江踞高座。在議論軍事時,錢與雷意見相左。開始,雷還稍加謙讓。誰知,錢竟肆無忌憚,“使酒罵座”,雷便以長官身份予以指責,錢卻怒而擲杯曰:“不然,能殺我耶!”雷以針實在是忍無可忍,當即拍案而起,命左右牽出斬之,戮錢江於大聖寺側。

錢江被殺後,雷以針以其搖撼軍心入告:“軍營用人,不拘一格。如有才能出眾者,原不妨捨短取長。乃錢以發遣赦回之犯,搖撼人心,實屬狂妄悖逆之已革監生,當應即斬梟示,以肅軍紀而定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