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榮格遇上弗洛伊德:有一種感情叫“忘年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猶太人,奧地利醫生、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創始人,與馬克思、達爾文一起被稱為對二十世紀影響最大的三個人。

當榮格遇上弗洛伊德:有一種感情叫“忘年戀”

圖片來自網絡

卡爾·榮格,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弗洛伊德確定的“王儲”,將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提出集體無意識。

當榮格遇上弗洛伊德:有一種感情叫“忘年戀”

圖片來自網絡

1.人生若只如初見

他們的相識源於《夢的解析》。

1900年《夢的解析》問世時,二十五歲的榮格,在導師的推薦下閱讀了它。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榮格三十一歲時重讀《夢的解析》發現自己與弗洛伊德的某些觀點不謀而和,心中歡喜,便去信求教。

而此時,弗洛伊德正被同業所孤立,他的觀點也被世人嗤之以鼻,面對榮格的熱情自當欣欣然教導,鴻雁傳書,彼此熟絡起來。

遇見一個相似的靈魂對年輕的榮格而言,那真是值得開香檳慶祝的事情。

1907年,榮格三十二歲那年在維也納如願見到了自己的偶像弗洛伊德。

初相見,他們不間斷暢談長達十三個小時,榮格見識了弗洛伊德的聰明、睿智、洞悉力。因此,無法理解這麼牛逼的弗洛伊德,人們為什麼要排斥他。

對於我們而言,這真的無法想象,十九歲的差別,若說三年一代溝的話,這該要多少溝了,然而,兩人卻不間斷長談十三個了小時,這得多“情投意合”。

其實,他們都只想讓對方完全同意自己的觀點,弗洛伊德滿腔熱血的陷入性理論中,同時指出榮格缺乏經驗的短板。

儘管在榮格“不成熟”的觀念裡覺得這太絕對,卻偏偏又被弗洛伊德所說的“神秘”所吸引。

2.相愛相殺

相交六年裡他們彼此賞識,一起在精神分析的領域裡肆意遨遊,一起面對外界的質疑、甚至反感。

弗洛伊德大榮格十九歲,不管是二十世紀還是二十一世紀,他們之間的交往都稱得上一場忘年之交。

正如榮格自傳中所言,1909年是二人的關係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年,比如一起去美國參加講座,一起去慕尼黑參加心理分析大會,一起分析夢。

他們都符合彼此心中對於某個重要人物的期待。

弗洛伊德在榮格身上投射的是兒子的形象,他堅持將他確定為自己的繼承人。

對榮格而言,弗洛伊德完全符合他心中的理想父親形象,因此,他在弗洛伊德身上投射的是父親的形象。

他敬重弗洛伊德在心理學上的權威,卻並不完全贊同他的觀點。

如果將精神分析比作弗洛伊德的王國,那麼榮格是弗洛伊德確立的王儲。一心只想探索真理的榮格對此卻並沒那麼稀罕。

這像極了一個“父親”想讓“兒子”繼承家業,然而“兒子”卻愛在他鄉。

1910年,三十五歲的榮格在弗洛伊德的再三堅持下成為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第一任主席,算是繼承了弗洛伊德的衣缽,然而,榮格另起爐灶的心像一顆種子也在此時埋下。

弗洛伊德的兩次暈厥也是驚豔了業界,一次是因為榮格在他面前大談沼澤地出土的木乃伊,一次是在慕尼黑的心理分析大會上,他從榮格的言談中發現危機——榮格的俄狄浦斯情結。

於是,長久以來的相知相惜變成了潛意識裡的相愛相殺。

當榮格遇上弗洛伊德:有一種感情叫“忘年戀”

右一榮格右二弗洛伊德

3.六年之癢

壓抑自我判斷,收起心裡的批判性觀點,是榮格與弗洛伊德“相知相許”的前提。

然而這種壓抑的觀點總會有破土而出那天,1912年榮格出版《轉變的象徵》,最終為二人曾經的“相濡以沫”劃上句號。

除此之外,榮格發現了弗洛伊德與其妻子和姨妹的三角關係,至此“理想父親”的人設崩塌,亦是二人決裂的重要原因。

六年前榮格寫信求教偶像,六年後亦是他寫信求“別”,也算得上另一種形式的有始有終。

任何一種深交的感情在決裂時沒有誰會多麼愉快,榮格與弗洛伊德同樣如此。

榮格跟隨弗洛伊德六年,榮格的離去讓弗洛伊德感到痛苦,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後的榮格也失去了方向。

此後,榮格隱居了六年,苦苦探尋自己的夢和幻想,四十四歲那年創立了分析心理學。

一個混跡江湖的治癒系井姐,堅持暖心,專注情感治癒和心理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