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N副總裁孟巖:企業不要總想蹭“區塊鏈”,搞清這一點才最重要

CSDN副總裁孟巖:企業不要總想蹭“區塊鏈”,搞清這一點才最重要

(全球最大開發者社區CSDN副總裁孟巖)

區塊鏈日益興起,眾多企業家紛紛把目光聚焦於此。區塊鏈是什麼?區塊鏈會給行業帶來什麼?公司業務能否藉助它乘風而起?這或許是各個企業經營者無不想知道的問題。在區塊鏈系統設計領域,CSDN副總裁孟巖一直是孜孜不倦的踐行者,他曾在短短几個月時間,親身參與設計20多個通證經濟系統,積累了大量經驗。

文/小雨

區塊鏈到底是什麼?大家眾說紛紜,到現在為止,我認同最深的是這一句描述:區塊鏈就是區塊鏈是一種人類大規模協作的工具,它通過經濟的正向和反向激勵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強協作。

01

區塊鏈通證是“強協作”的保證

強協作是什麼?強協作就是在協作過程中部分人甚至所有人都要為之付出代價。歷史無數次證明,小規模的強協作群體可以迅速、有效的戰勝大規模的弱協作群體,就是有組織的少數可以戰勝無組織的大多數。與強協作對應的就是弱協作,它就好比是我們幾個人一起做一件事,但我們幾乎只做自己願意的事而很少為此做出妥協和犧牲,這種情況就是弱協作,典型的有自由市場,還有媒體、互聯網社區,有人願意問,有人願意答,大家之間客客氣氣。

一般來說,弱協作比無紀律的烏合之眾強,構成一個和諧社會沒啥問題,但如果把這種方式拉出去競爭,去爭奪重要資源、那它的效果就遠不及強協作。

在區塊鏈之前,無論是基於懲罰或是經濟激勵的組織,需要形成最基礎的共識和信任必須要通過一些手段。如果要讓每兩個人之間都能建立連接和信任關係,就會形成F(x)=N*(N-1)/2這樣的拓撲關係,而人類學家已經證明,當N大於150,人類就不可能做到每兩個人都認識,做不到就沒法達成共識。

今天,我們擁有了一種基於經濟激勵的新手段,就是基於價值互聯網的可信任的價值、共識載體——通證,它可以進行全網範圍、大規模的人類強協作,這是以前人類社會沒有經歷和見識過的東西。

舉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

我所在的CSDN社區有2250萬個程序員,他們只在願意分享或者獲得知識的時候互動,是一種弱協作,我們對他們的激勵是有限的,如果我們需要大家犧牲一些時間、加個班一起開發個軟件,在傳統的互聯網社區很難做到。

但如果有了區塊鏈,就可以通過發行通證,以通證為紐帶形成激勵機制來調動程序員為了某個共同目標進行協作,這就把整個社區變成一個較強的協作體,可以一起去完成一些具有經濟價值的事情,整個社區的經濟價值和生產力價值也會成倍上升。這對我們這樣的社區來說顯然是一個歷史性的重大機遇。

以此類推,如果我們以通證為基礎建立一個新模式,可能就意味著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已經流行了近五百年的股份公司體制要面臨轉型,甚至是被顛覆。

02

協作效率:去中心化≤中心化

區塊鏈使我們第一次出現了沒有信任中心就可以大規模協作的結構,它沒有中心節點,會相對安全,而它的效率也可以達到和中心化一樣高,但並不會超過中心化的效率。最後也不一定做到完全平權,可能是局部去中心化,或是某些節點比其他更有權利,像美國的聯邦制一樣。

所以我們不用迷信去中心化,但要明白區塊鏈和我們原來人類組織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允許在去中心化的情況下實現同等高效的共識達成,並可以在此基礎上通過經濟激勵形成強協作體。

03

通證可以為權利轉移引入更高階的算法

接下來談談最重要的東西——通證

通證是根據Token這個詞譯過來的,它代表的東西會非常多,所以非常抽象。依據這種特點,在未來,通證可以當作人類大部分共識的主要載體。像我們生活中的身份證、信用卡、會員卡、鑰匙等,只要它背後有憑證,能被證明,那麼它就可以被表達為區塊鏈上的通證。如果未來的通證時代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先進,那麼除了實體物品,甚至意識等虛無的東西也被通證化、符號化。

通證從另一個角度看,它會給我們權利轉移帶來更高階的算法。打個比方,我們這個時代做的所有權利轉移和計算用的是算術,在有了通證之後,我們就有了代數,可以用x、y、z來進行運算了。然後初等數學到高等數學,是常量到變量,再到矩陣,微積分,它們是新的數學符號,這些符號的改變帶來了運算規則的大升級、大飛躍。我相信通證的引入會在權利運算、共識運算上產生質的飛躍。

怎麼看待一個東西是不是通證,有3個標準,這也是通證的最基礎的特點。

第一、可信,造假成本非常高,即“證”。

第二、可流通,有價值,能夠在二級市場上進行交換,即“通”。

第三、 有經濟價值。這不同於通過流通獲得的價值,經濟價值的本質是使人願意付出自己的代價,甚至做出犧牲去增加存量,比如說大家都希望自己工資卡的數額多一點,所以願意加班、付出更多勞動。

04

通證經濟系統的“二次分配”是核心

通證經濟系統的設計其實也涉及資源分配的問題,分配次數通常有3次。

第一次:挖出幣之後如何分配;

第二次:正常的市場交易中自發形成的分配;

第三次:是對區塊鏈的治理,由半中心化機構通過它所持有的幣進行激勵以校正前兩次分配中出現的價值偏離。

價值偏離是指前兩次分配中體現出的價值觀不符合當初宣告天下的價值觀,這是有問題的,這個時候就可以通過在二次分配過程中修改規則等方式調整分配。

如果想做好一個區塊鏈系統,第二次分配十分重要,就是要有一個治理方,這個治理方應該掌握著相當多的通證,當他看到系統中出現了偏差,該被獎勵的人沒得到獎勵,就應該主動用自己的通證予以獎勵。

另外,他還應該想辦法通過市場將通證從那些持有過多的人手中回籠,去調節市場上的分配。如果沒有這樣代表價值觀的機制就會出現軍閥混戰的情況,比特幣的實踐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05

弄清“業務性”、“經濟性”,區塊鏈不是萬能藥

很多人跑過來問我,我有個公司,業務出了問題,能不能給我設計一個區塊鏈系統,把業務問題解決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在區塊鏈經濟系統裡,你面對的是一群自由的人,在你的規則設計之下,形成你所希望的秩序,強調自由、激勵、交換、個體。但是你在設計公司業務系統的時候完全不這樣,你的思維不是一個市場,是一個組織系統。

很多人喜歡用比較長的流程來解決問題,這個習慣並不適合區塊鏈。我不是說區塊鏈系統上不可以有流程,規章制度,這些都是需要的。我要說的是,做業務、區塊鏈這兩個本身不是同一個層面的東西:一個在模擬市場,一個在模擬軍隊。你的軍隊出問題了,公司出問題了,你想讓市場解決,這是不可能的。

區塊鏈設計比較容易,但當你去解決具體的問題,是跟這個沒關係的,比如說徵信,徵信的困難,回款的困難,所以業務性跟經濟性不是一個事。越抽象的體系越容易設計,越具體的問題越難解決。顛覆容易,改良難。區塊鏈是這套思維模式,通證經濟這套方法跟現實世界之間是格格不入的,它讓你身處一個很大的白區。

06

企業上“鏈”要記住的4個原則、5個坑

現在不少區塊鏈項目都是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趁著一些企業家對區塊鏈又一知半解而又熱情似火,忽悠人家花錢做一些根本不需要用區塊鏈的項目。其實,一箇中心化系統結合一些成熟的密碼學協議,就已經可以解決很多業務痛點了。

所以判斷一個項目適不適合用區塊鏈來解決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是適合用區塊鏈來做,也必須遵守一些原則,這些原則我總結為4點:

1、反龐氏原則,系統必須能創造真實價值,很多經濟系統或明或暗地是龐氏騙局,用後來者的錢給前面的人付息,只是利息高低不同而已,但這是不可持續的,也是要堅決反對的。

2、增長原則,系統必須要吸引更多的要素投入,或在更大範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引發創新和生產率提升,或兩者兼備。經濟增長只能來自兩個因素,一個是增加要素投入,還有一個是由科技創新、交易成本降低、資源配置優化引起的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沒有這兩點,增長是不真實的。

3、協議原則,良好的經濟系統依靠協議行為和經濟鼓勵,而不是依靠冗長的流程和強制。

4、透明原則,系統可以有中心化設計,但應儘可能消除黑箱,必要信息應充分、完整、真實披露。

同時,設計系統時還要特別注意7個常見陷阱,可以說,現在外面的通證經濟系統90%以上都會落入掉到這些坑裡:

1、代幣陷阱,功能上單純想取代法幣,沒有任何新的機制設計。

2、央行陷阱,沒有改進生產率,幻想自己靠發幣上位當央行。

3、黑箱陷阱,通證分配依靠中心化機構,但又沒有監督機制。

4、烏托邦陷阱,無治理,無協商,無爭議解決機制。中本聰就陷入了這個陷阱,讓所有人全部自治,結果是軍閥混戰。

5、賭場陷阱,這是空氣幣最主要的特點,沒有促進生產率提升,依靠賭場對拉遊戲製造虛假繁榮。

6、通縮陷阱,單純通過人為製造通縮來造成升值預期。

7、軟頂陷阱,數字本位幣的升值直接或間接受限於某個「頂」。

07

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是“相互制約”關係

最後我再說說本人對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的看法,我看現在很多人喜歡把它門兩個拿來比較。

在未來,擁有更多數據的人是社會統治者,區塊鏈技術將起到制衡的作用。區塊鏈和密碼學可以做到保護個人隱私,也是區塊鏈發展的意義所在。

CSDN副總裁孟巖:企業不要總想蹭“區塊鏈”,搞清這一點才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