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最推崇的养生方法是什么?有哪些历史典故?

中老年保健杂志

苏轼,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生于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去世。


苏东坡一生起起伏伏,宦途多苦难坎坷,在当时人们普遍平均寿命并不高的情况下得以活到66岁,实属难得。培固元气、坚持静坐的养生理念起到了很大作用,他举重若轻、苦中作乐的心态也十分重要,值得今人借鉴。

年少成名 才华横溢

苏东坡出身名门,父亲苏洵,就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便占了三席。

苏东坡年少成名,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伴随着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几人的兴起更替,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几起几落,最后流放儋州(今海南儋州市),虽得大赦,终于在北返路上离世

仕途坎坷 深受人民爱戴

虽然官当得不顺,几次由京官外调,但每到一处,他都关心百姓生计,兴修水利,深受人民爱戴。“东坡处处筑苏堤”,苏东坡一生修过三道长堤,除了大家熟知的杭州西湖苏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的热情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0岁的苏东坡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市)。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师苏轼。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不为人知的养生家

苏东坡在散文、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佛、道等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人所共知,但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在养生方面他也很有造诣。

苏东坡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古人有人生四大乐事之说: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苏东坡则认为,人生赏心乐事很多,不单只有四件,而总结了十六件:“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翻译过来就是:在清溪中行舟;夜雨对床(雨夜在床上聊天);夏天在小溪边洗脚;下雨后登楼遥望青山;在种满柳树的河堤上漫步。苏轼在杭州的时候也极喜爱在西湖边的堤岸上散步;喝茶饮酒;隔江听山寺的钟声;美女在月下吹箫;早上起来喝茶;中午困了就在藤枕上睡觉;开深埋多年的酒的时候不要遇到陶渊明和谢灵运这样的好饮之人;与真正熟识知心的朋友在一起,可以穿着便服而不用穿正装,说想说之话,谈乐谈之事;求得珍贵的花的绽放,进一步引申为求得美人;儿子开口说话,“自语”,谦称自己的儿子;客人来的时候用泉水煮茶;弹琴的时候听的人能理解音乐,即拥有知音。

看得出来,苏东坡天性乐观,善于细品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与快乐,放下烦恼,每件小事都值得仔细享受。

苏东坡的养生观

苏东坡养生观的要点在于培养元气,使五脏六腑功能强健,相互协调。在《上皇帝书》中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养生理论:“人之寿夭在元气……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服而无害者,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他强调人应当注意起居饮食的合理健康,经常活动四肢、关节,不得已用药时,也要注意药品的质量。这样才能使五脏健康,寿命延长。

生活中,苏东坡采取散步、旅游等健身法,但坚持最久且颇见成效的还是静坐调息法。

静坐调息法
静坐调息时,不限时间,选一处安静的地方,端身正坐放开衣带,使全身放松。两目垂帘,似闭非闭,用舌头在嘴里上下左右搅几次,同时张口吐出浊气,再用鼻吸进清气,这样十几遍后把口中的津液咽下,然后叩齿数次,舌抵上腭,静静地数呼或吸的次数,从一数到十,再由十数到百,一定要专心,记清数目。这样坐的时间越长越好。如果不想再坐,可以先放松手足,然后再缓缓起身。
如此长期坚持,必可使身体健康无病。
这种静坐调息法简便而有效,练功者身心都集中在呼吸之数上,自然就进入了入静状态,全身高度放松,使机体充分休息,自我调节,从而达到防病祛病之目的。

——追随您的心声 提供专业回答——


中老年保健杂志

苏东坡从(小我)向往(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到沉静再到沮丧(无自我),从思考消极的解脱逃避(我欲乘风归去)再到自我觉醒(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最后进入认识并且尊重了自然规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热爱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回归现实人间(丰满成熟理性的自我)的养生态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很值得称道的。一首水调歌头就可以初步了解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