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吃不完的菜最後都怎麼處理了?

餅臉星小胖丁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要分別對待。

溥儀回憶,他每次吃飯都是很多桌的菜。雖說沒有108道,但六七十道是有的。而慈禧太后,每頓固定是108道菜。

即便後來滿清亡國了,溥儀的菜才減少到三四十道。

不過,其中的一些菜,是所謂套菜,也就是不管什麼時候吃飯這些菜都會端上來。

因為皇上傳膳以後,必須很快上菜。同時,御膳房距離皇上吃飯的地方有一定距離,需要端上來。

顯然,現燒六七十道菜,就算有十幾個廚師也來不及。況且也不是皇帝1個人要吃飯,還有皇后、皇太后、皇太妃一堆人。

所以,這六七十道菜裡面,有一大半是道具。也就是,這些菜其實長時間在廚房裡面燉著,上桌的時候一起擺上去,湊湊樣子。

這些菜,皇帝是不會碰的,廚師也不會擅自處理,因為往往這些菜要用好幾天。

等到好幾天後,菜實在不能煮了,就處理掉。

處理的方法一般是丟掉,當然也有可能被廚師或者太監拿回去自己吃。

因為這些菜是道具,所以問題不大。

另外,每次上菜的時候,都有廚師現做的幾個菜,有的是廚師自己決定做的,有的則是皇上點的。這些菜就不同了,才是真正的山珍海味。

這些御廚如果放在今天,就是所謂國家特一級廚師,水平極高。同時皇宮裡面,各種珍貴食材也多入牛毛,比如熊掌、象拔、猴腦、魚翅等等。

這樣的幾道或者十幾道菜,才是皇帝真正吃的東西。

這些菜,就有講究了。

撤下去的時候,一律需要封存起來銷燬掉,任何人不能去碰。

一來,這是皇上動過的,沒人敢吃;二來,沒人敢去查看這些菜,也就是查看皇帝喜歡吃什麼,這很有可能會被認為是準備下毒謀害皇帝。


我們看看溥儀的回憶:

皇帝喚一聲“傳膳”,身邊的御前小太監就像復讀機一樣,向守在養心殿明殿上的殿上太監同樣說一聲“傳膳”,然後殿上太監再把話傳給立在養心門的太監,而養心門太監再傳話給侍奉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總之,皇上說了句“傳膳”後,要經過多個大小太監的口,一道門一道門傳到御膳房,然後御膳房再派出幾十個統一著裝的太監,抬著膳桌,捧著食盒,列著隊,浩浩蕩蕩把御膳送進養心殿。御膳房的太監只能到送到明殿為止,然後由皇帝身邊的專職小太監接過餐具和食物,在冬暖閣放桌擺宴。

皇帝用膳,要放滿7張膳桌——各色菜餚佔三桌,點心米粥佔三桌,外加鹹菜一桌。而且餐具也有講究,平常時節用的是繪有明黃金龍圖案、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瓷器,冬天用的則是下面盛有熱水的銀器。而且,每一樣餐具,無論碗碟,裡面都有一個銀牌子,用途眾所周知——防止有人在御膳裡下毒。並且,正如我們在電視劇裡看到的,御膳送來之前,確實都要經過一個太監一一嘗過,這就是所謂的“嘗膳”。


薩沙

皇上用膳,那可是件大事兒。以清朝皇帝為例,每頓飯最少得一百多道菜,可以不吃,但不能沒有,為的是體現皇帝的無上皇權。皇帝一天吃兩頓,上午一頓下午一頓,飯菜都在火上煨著,皇帝一說吃飯,馬上就得端上來,晚了就得挨罰,甚至惹上殺身之禍。因此,伺候每頓飯都是誠惶誠恐的。

那麼每天一百多道菜,皇帝顯然吃不完。偶爾會賞賜大臣們陪吃,但也不是每頓都有這樣的情形,大多時候皇帝自己用膳,那麼吃不完的飯菜怎麼辦呢?倒掉嗎?顯然不會。古代京城好多高檔一點的飯館都會打出皇家御膳的旗號,到處鼓吹飯館裡請到了皇宮裡的御廚,所以到我家吃飯就等於享受了皇帝的待遇,因為這個噱頭,生意很是火爆。但哪有那麼多御廚淪落民間呢?說白了就是御膳房的剩飯剩菜,被倒賣出宮了。

特別到明清時期,倒賣皇帝的剩飯剩菜竟然形成一條非常賺錢的產業鏈,據野史不完全統計,專門靠這條產業鏈掙錢的最多的時候竟然達到一萬人。從太監、宮女,到民間小販,三教九流都匯聚其中,可見其中利潤之龐大。這些剩菜剩飯裡品相較全好的,打五折賣給餐館,然後餐館隨便加工一下,再以御膳的名義賣給有錢人食用。就算食客們知道是剩菜,也不會計較,畢竟都是好東西啊,又是御廚打理,民間哪有這等美味。

而品相不好的,就轉給宮外的倒賣分子,這些倒賣分子將這些剩菜加米熬成各種各樣的粥,挑到街頭零售,最賤的時候能十個大子兒一碗,窮人都買得起,而且還能吃飽,更重要的是,味道竟然還不錯。

雖然說起來是一條灰色產業鏈,但不得不說的是,也算物盡其用,總比皇帝吃不完都扔了好。畢竟農民伯伯種糧食不容易啊!


南牆蹲在牆角下

皇上家吃飯首先就是一個多,不但食材多,樣式也多,就拿清宮來說,皇帝每天的份例: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油一斤,羊兩隻,雞五隻(其中當年雞3只),鴨三隻;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大蘿蔔、水蘿蔔、胡蘿蔔共六十個;包瓜、冬瓜各一個,苤藍、幹蕹菜各六斤;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醬和清醬各三斤,醋二斤;早、晚隨膳餑餑八盤,每盤三十個。

估計很多人會想,這麼些東西,一個人能吃得完嘛?沒辦法,這就是皇家的規矩,皇上吃飯講究“吃一看二眼觀三”,每道菜最多不過三箸,除了入口的之外,還得單擺兩桌子看菜。所以說咱們中餐不是不講究擺盤,而是擺起來太過奢華,不適合當代社會。

如此霸氣外露的一頓飯肯定是吃不完的,但也不會悉數倒作泔水,那實在是暴殄天物了,皇上家再有錢也不敢這麼糟踐東西。可吃不完又該怎麼處理呢?皇上自然是不會吃剩下的了,但還可以隨賞嬪妃、臣子、太監、宮女啊,總之就是一級一級往下賞,最後還有剩的,就被內務府的人拿到地安門擺攤賣折籮去了,折籮顧名思義,就是剩菜剩飯的大雜燴。所以這麼一看,絕沒有那麼浪費。當初在地安門一帶,等著買皇家折籮的百姓可謂絡繹不絕,甭管怎麼說,能吃到皇帝的剩菜也算有口福了。


紅小豆館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古代皇帝衣食住行都體現著皇權至上的榮耀,在膳食上,不但擁有頂級的御廚,而且有最好的食材,珍饈菜餚更是花樣繁多,據說清朝皇帝一餐有108樣之多,而帝王為避免有人揣測出口味,而被歹人下毒,往往“一菜不食三箸”,所以許多菜會吃不完,那麼古代皇帝吃不完的菜最後都怎麼處理了?



雍正曾下過一道聖旨:“諭膳房,凡粥飯及餚饌等食,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斷不可委棄。”


雍正皇帝告訴我們吃不完的菜切不可倒到溝渠中浪費了,有以下處理方式:


一、賞賜給下人


皇上用膳時,膳食用不同食盒傳上來,先用銀筷試毒,再由侍從試吃,確定無毒之後皇上才放心食用,皇上一般一人獨自吃飯,有時高興也賞賜嬪妃,皇子,公主,寵臣和皇上一起用餐,吃剩下的飯菜,就賞賜給一起用餐的人,用食盒盛回去給嬪妃,皇子,公主,寵臣的家人或服侍的下人們吃。


這御賜的食物可是莫大的榮幸,一方面能體現出皇上對你寵幸,二能從中體會無限的榮耀,三是這些御善房中御廚做出的菜餚確實是讓人垂誕欲滴,口舌生津的!



二、哺餵貓犬等動物


當皇帝吃剩的食物,人無法食用了,那可以餵給宮中的貓犬等動物,有如現代餵豬的泔水,讓物盡其用。


三、曬乾飼禽鳥


當食物發黴變質,可以曬乾變成顆粒狀,用以飼養雞鴨等家禽或者鴿子等鳥雀,以不浪費資源為原則。


其實皇帝們大概不知道有的菜沒動筷會端下去又存放起來,第二餐又端來一起湊數,而服侍皇帝的內務府的人就可以節省食材,從中漁利。


另外,宮中還有一條灰色渠道用以處理皇帝吃剩下的食物,那是內務府的人和御善房的人狼狽為奸,菜品完整的賣給宮外的酒樓,賣給達官貴人食用,賺取高額利潤,有的則做成大雜燴或熬成粥,進行零售,賣給平民百姓也能賺幾個錢幣一碗。



民以食為天,天子吃剩的食物卻成了不法商人牟取暴利的產業鏈,大概天子是做夢也沒想到的吧!



有書共讀

封建帝王講究排場,衣食住行樣樣都超越普通人。尤其在每天的膳食上,更是一代比一代強,清朝所有席面、碗盤的件數,都是按品級規定的。比如;皇帝的菜品是一百零八種,皇太后的菜品也是一百零八種,皇后是九十六樣,皇貴妃是六十四樣,以下妃、嬪、皇太子、皇子等等,都有準的數目。



但是皇帝也是人呀,而且古代皇宮是有規定的,皇帝用膳,是不允許別人一起吃的,也就是說皇帝是吃獨食的,這樣看來,就算是皇帝撐死也不可能吃完這108道菜。那麼這剩下的菜也得想辦法處理掉呀。



第一;賞賜給自己的妃嬪,或是公主皇子,乃至於手下得寵的宦官及宮女,或者是侍衛大臣,這些都是經常的事情。

第二;端下去放起來,等到第二次再端上來湊數。這樣也可以產生巨大的差額。服侍皇帝的人也可以從中漁利。

第三;倒賣到民間,這個在明清時期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宮中專門有人挑選品相較好的剩菜。外面專門有人銷售。

第四;如果是餿了的話,也就只能倒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皇帝吃飯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一道菜最多吃三口。如果吃了第三口的話,就會有太監把這道菜端下去。以後很長時間不做這道菜。原因就是怕別人知道自己的喜好從而下毒。


我是越關

自古以來,皇帝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利,吃的、穿的,用的,包括妃子,都是最佳的。皇帝怎麼用膳呢?每個朝代都不同。


而我們瞭解的大多是清朝皇帝的用膳規則。


最重要的是避免下毒。御膳房直接由內務府直接掌管,還掌管著業務大臣若干人,而這些人都是皇帝信任的人,最大限度避免下毒。用膳也有一定流程,衛士傳膳,然後驗毒,再由宦官試吃,這個叫“嘗膳”,最後一步才是皇帝用膳,所以這整個過程是繁瑣而細緻

的。



再來看一個皇帝的菜單~


“萬歲爺重華宮正誼明東暖閣進晚膳,用洋漆花膳桌擺。燕窩雞絲香蕈絲火燻絲白菜絲鑲平安果一品,紅潮水碗。續八鮮一品,燕窩鴨子火燻片(月官)子白菜雞翅肚子香蕈,合此二品,張安官做。肥雞白菜一品,此二品五福大琺琅碗。肫吊子一品,蘇膾一品,飯房託湯,鴨子一品,野雞絲酸菜一品,此四品銅琺琅碗。後送芽韭抄鹿脯絲,四號黃碗,鹿脯絲太廟供獻。燒狍肉鍋塌雞絲晾羊肉攢盤一品,祭祀豬羊肉一品,此二品銀盤。糗餌粉一品,象眼棋餅小饅首一品,黃盤。摺疊奶皮一品,銀碗。烤祭神糕一品,銀盤。酥油豆麵一品,銀碗。蜂蜜一品,紫龍碟。拉拉一品,二號金碗,內有豆泥,琺琅葵花盒。小菜一品,南小菜一品,菠菜一品,桂花蘿卜一品,此四品五福捧壽銅胎琺琅碟。匙筋手布安畢進呈。隨送粳米膳進一碗,照常琺琅碗、金碗蓋。羊肉臥盡粉湯一品,蘿蔔湯一品,野雞湯一品。”


每一種上桌,都能被我們成為大餐,妥妥的大餐。皇帝一頓膳菜品就有幾十種,當然吃不完。那剩下的飯菜怎麼辦?



皇帝每次用完膳,往往將吃不完甚至沒動過筷子的飯菜賞賜給臣下,比如內容的妃嬪、皇子公主、侍衛等等。事實上,在皇帝用膳時,除了宦官,在場的還有聽賞的人,比如寵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者是一時心情好,會把美食賞賜給他們。被賞賜的人也只能在單獨設的桌子前站著吃,是站著吃完哦~因為是皇帝大大賞的,不想吃不餓也得吃完,而且還要表明“味道好極了”。


這個感覺有點像進了丈母孃家,給你夾菜,就算你不喜歡吃,也得全吃下,還要開心地表示非常好吃,哈哈,不過皇帝的膳食應該是大餐中的大餐,有幾個味道不好呢?


好吃佬兒

過去皇帝都是兩餐。上午約九點十點左右,早朝結束後一餐。下午三四點一餐,這兩餐是正餐。中間和晚上會上些點心宵夜。

平時,御膳房會將所有菜放在一兩百口鍋中熱好。皇帝想起來,吩咐傳膳。身邊的大太監喝一聲,傳到御膳房,小太監列隊將所有菜品都擺上。嘗菜小太監在大太監監督下將皇帝座位面前所有菜品都挑一筷子出來,裝在銀碗中並馬上吃完(吃多了可就是受罪了)。

這之後皇帝才會入席,看哪個菜超過三秒,大太監立即端到皇帝的面前。傳說,每盤菜不能吃超過三口。一旦吃了三口,大太監就將這盤菜立即撤下,過後幾個月甚至幾年都不準再出現,是以防止皇帝的飲食偏好被人窺測。

兩頓正餐的菜當然很多,幾個桌子擺不完,可距離位置遠的菜一般不會吃,而且皇帝真正喜歡吃的也就面前那十來二十個菜。

剩餘龐大的菜品主要有三種處理方法。

一是撤回去,下頓再端上來充數,這之間的巨大差額被御膳房太監及採購官員貪汙了。

二是,皇帝不時賞給妃嬪皇子公主大臣,甚至宮女太監一些菜。

三是因為餿了,得倒掉。傳說有太監賣出去的菜,這當然也有可能。

很簡單,沒有怪味的菜,只要品相好,尤其冬天是最方便,蒸幾十遍也不會壞。反正皇帝口味太監都一清二楚,遠處的菜最多也就是瞟一眼(尤其那些油膩重的菜)。

皇宮關於飲食的開支是極其龐大的。清代,皇宮太監超過萬人,宮女麼麼大約一萬人,還有數千武裝侍衛。每天大約三萬人的食品開銷是個天文數字。

而皇帝、妃嬪、未成年皇子女的飲食開銷也不少。比如妃嬪每月的牛羊肉、雞鴨、蔬菜、水果、各樣乾菜、糧食、食用油,各有標準。皇帝就更不用說了。正餐就是108道菜。

可實際上,皇帝吃的菜並不怎麼營養,味道再好也就蒸燉炸這三種烹飪方式,炒菜,想都別想了。太監一般也不敢給皇帝上應季菜,最多酸白菜豆腐豆芽這些東西。萬一要是皇帝吃順了口,冬天想起黃瓜葫蘆就要命了。

所以皇帝飲食的配菜多是發海參,幹筍,幹蘑菇這類。因此,某些電視劇說什麼皇帝對著蒸芋頭大吃肯定是假的。這些應季新鮮菜,根本上不了皇帝的餐桌。

皇帝也更不會隨便在外面吃飯。


張勇達州

古代的皇帝生活給我們的感覺是三宮六院,吃的是滿漢全席,玩的是花天酒地。只要不是真的玩昏了頭,國家太平一點,做一個太平皇帝,日子過得就是神仙般舒服。這樣的皇帝,這樣的生活,那麼他們吃不完的菜最後都會怎麼解決呢?

在古代,皇上吃飯可是件大事,

“民以食為天”更何況皇上呢?就以清朝皇帝舉例,當時他們的每一頓飯大概都有一百多道以符合皇家的氣派,這一百多菜吃肯定是吃不完的,每次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皇帝有時候獎勵哪個大臣都會“賜他們一起吃飯”,但畢竟不是每天都有,而且一起吃也吃不完這麼多菜。

剩下的菜會倒掉嗎?當然不會,正所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百姓連飯都吃不飽,皇帝“愛民如子”是不會倒的

,而且宮裡面有著一些人還靠著這些東西發財呢?據野史上記載,當時宮裡面的太監宮女,京城裡面的飯店老闆,民間小販許多人都靠著這條“黑色產業鏈”發財,宮裡面的人把這些剩飯剩菜倒騰出來買給外面的菜館,菜館再把這些東西稍微加工賣給食客,食客雖說知道這些是剩的,但畢竟是皇家的東西,平常哪裡吃的到,所以內心並不牴觸。

出了出口到外面,這些菜還有別的出路,比如下頓繼續在飯桌上湊數,一百多道菜還不帶重樣的,御廚們也很為難,所以他們也會把一些菜保留下來,下頓繼續往上放,順便還能貪汙不少。此外,皇帝有時候賞賜給愛妾,皇子們的可能就是這些菜了。

其實我個人覺得單論“吃喝玩樂”這些事情,古人遠不如今人,皇帝也不例外。


一樹梅花一放翁

古代皇帝被認為是天底下最富貴的人。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擁有天下的皇帝如何吃飯呢?

皇帝有好壞,當然各個皇帝吃飯也各不同。我們先說個儉樸的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貧苦出生,所以當上了皇帝也是極為儉樸的。在吃飯上朱元璋喜歡吃豆腐,菜品也極為簡單。哪怕宴請大臣也只有四菜一湯,為了節約錢財,朱元璋在宮牆邊種菜。

再來看一下清朝皇帝的吃飯。清朝皇帝一般一天吃兩頓正餐,正餐之後各加一頓小吃,時間不固定。用餐前先要用銀製試毒牌試毒,然後由太監再試毒。確認無毒後,皇帝用膳。


每頓菜品一般在118道左右。一個月大概要花15000兩白銀。這只是原材料的錢,還有人工費。如此之多的菜,皇帝每道菜吃不超過3口,若皇帝覺得菜好吃,會說一聲“賞”然後菜被端走,賞賜給嬪妃,器重的官員,皇子公主等。


橙子的桔子

皇帝乃是九五之尊,吃穿用度都講究排面,就以用膳來說,皇帝每一頓膳食少則幾十道,多則上百道。那麼問題就來了,皇帝也是普通人,那麼多菜他肯定吃不完,那剩下的飯菜是怎麼處理的呢?

皇帝一天兩頓正餐,分別是早朝後和下午,其他時候傳膳就是宵夜。皇帝用膳時間不固定,所以御廚把菜色做好後都在爐子上溫著,皇帝傳膳,膳房太監要第一時間把溫熱的飯菜端上皇帝的餐桌擺好,眾人退下,只留下侍膳太監。出於安全考慮,菜色上齊後,侍膳太監要逐一嘗一口,確保無毒後,皇帝方可用膳。後來發展成用銀針試毒代替人工試毒。

餐桌那麼大,皇帝不能走著吃菜,所以都是由大太監佈菜,給夾什麼吃什麼。清朝皇帝都有祖訓,喜歡的菜餚也不能超過三口。以免被仇人瞭解皇帝的喜好在菜餚中投毒。如果皇帝遇到喜歡的菜色多吃了幾口,可能有生之年他的餐桌上都不會再出現這道菜了。慈禧太后一生那麼驕奢享樂,也嚴格遵守好菜不過三口的原則。

宮廷劇裡常出現皇帝與嬪妃共進晚餐的橋段,這是真實歷史裡不可能的,因為安全起見,皇帝都是獨自用膳的,除非下旨傳后妃方可一同用膳。不過皇帝把吃剩的飯菜當做獎勵賞賜給嬪妃和大臣倒是可以的。受賞的妃子和臣子,要站在餐桌前,當著皇帝面,將皇帝賞賜的菜餚吃掉。就算飯菜難吃或者本來已經酒足飯飽,受賞之人也得表現的好吃的不得了,否則會惹得龍顏不悅,那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即使賞賜妃嬪、臣子還會剩下許多菜,何況也不能天天賞賜,宮女太監也都開小灶,畢竟不能天天餓著肚子等皇帝剩飯啊,豈不是沒力氣幹活了。

那大多數剩菜都去哪了呢?

古代京城有一些高檔飯店會打出皇家御廚的旗幟,宣揚請到了宮中御廚掌勺,生意很好。但是哪有那麼些御廚出來接零活啊,可這些飯店提供御膳是真的。

原來皇帝剩下的御膳,會有宮中太監倒賣出來,有扒皮的負責倒賣到民間,品相好的半價賣給這些大飯店,這些飯店加工後以御膳的名義高價賣出,至於那些品相欠佳的,就賣給宮外賣粥的,御膳加上米熬成粥,味道不錯,價格便宜,老百姓吃得起,也大受歡迎。明清時期倒賣御膳已經形成了一道完善的產業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