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赏下端午节礼前,作者写王夫人换了黛玉的太医,这意味着什么?

屏山语红楼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贵妃元春带出一百二十两银子,命贾府初一至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并赏下了端午节礼,重点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礼物一样,也丰厚,黛玉和迎春姐妹的一样,比宝玉宝钗物品少一些。书中的这一情节向来被认定为元春支持“金玉良缘”的铁证。

屏山却不认可这个结论,此处前后之情节、细节有一些不寻常的现象,很值得商榷,现在我们来分析。

元春打发夏太监出来传谕赏赐的当天,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问黛玉:

“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

黛玉回道:

“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很明显,王夫人为黛玉换了太医和药方,而且这个事老太太不认可,仍旧让黛玉吃王大夫的药。贾母一惯都是王太医诊脉调理的,有一次还夸王太医之叔祖王君效“好脉息”,这里证明王太医家族为贾府服务有些年头了,有那么一种世交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贾母有什么理由同意为黛玉换大夫呢?但事实是王夫人的确是换了,而且效果不好。王夫人黛玉说话,宝钗、宝玉、凤姐都在场,大家讨论一番药方,贾母那里传晚饭叫黛玉宝玉过去,黛玉就出去了,宝玉要跟着王夫人吃斋,王夫人劝他正经跟老太太去吃,这时宝钗笑着说:

“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他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


宝钗意思就是宝玉不陪着走一趟黛玉就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宝钗在这里不但多心,而且当着王夫人的面,简直是在玩心机啊!王夫人会怎么想?自已唯一可依靠的儿子在林姑娘面前要如此伏低作小,陪着走一趟比儿子吃饭都重要,哪个母亲受得了!王夫人怎么可能接受能让儿子如此低三下四的姑娘做儿媳?宝钗这句话看似为黛玉着想,实际上就是引着王夫人反感黛玉。

就在同一天,元春打发夏太监传谕打平安醮,以及赏賜了端午节礼,该由谁出面接待料理呢?当然是身为贵妃之母的王夫人,节礼也应该一并先存在王夫人处,宫里人不可能再一一分发给个人。荣国府里重要主子都有赏賜,怎么分到个人手里的实在没有必要专门交代,但作者不写别人偏偏写宝玉的东西是袭人从老太太屋里取回来的,为什么要多这一笔呢?应该是作者另有它意,也可能提醒读者对于这个节礼多一分思考。我就在想,这黛玉算是刚刚堵了王夫人的心,既然太医药方可以换,那么王夫人会不会拿节礼来做文章呢?不管是否做手脚,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宝玉宝钗的一样,这种敏感的暗示当然举府皆知,宝钗都自觉的联想起了“金”“玉”之事,而且“没意思起来”,一向身上无一富丽闲妆的宝姑娘认真戴上了元春所赐的红麝串子。借力元妃的力量代表的是皇命,老太太也不能违旨,我想王夫人一派此刻应该是无比得意的吧。



贾母呢?有没有招儿应对呢?当然有。

元妃掏一百二十两银子让打平安醮的主题是什么?唱戏献供,让贾珍这个族长带着众爷们跪香拜佛。是一场宗教仪式活动。贾母只轻轻表达了自己也愿意去看戏,还到园子里传话,有愿意去的,都可以一起去,这些女眷们天天不得出门,都愿意随老太太去逛,有意思的是王夫人告假不去,这非常不合规距情理,婆婆出门,儿媳妇理当随侍在左右,而且王夫人这方面一向做的都好,这时却告了假,贾母不强求,但提出一个要求,薛姨妈必须去。于是到了初一,贾府女眷大轿大车浩浩荡荡几十乘开拨去清虚观,本来处于主角地位的贾珍等一干爷们成了为贾母等看戏的后勤保障人员了,打醮就从宗教活动变成了贾母自己的娱乐活动了。贾母当然有自己的目的,观里的张道士是贾代善当年的替身,他上来给贾母请安,话还没说两句,就扯到了宝玉的亲事上,妙在张道士为宝玉提亲的那家小姐的条件完全就是一个宝钗嘛,这时贾母当着众人抛出了宝玉订亲的具体条件,挑重点:

宝玉命里不该早娶,过几年再说,而且这是一个和尚说的。

宝黛钗三人,宝钗最年长,当然是最耗不起的,宝玉要晚娶,宝钗岂不要成大龄老姑娘。这一招基本就否定了“金玉良缘”,如果元春的力量真掺和进来,那老祖宗这一招仍然高明,你元妃也不可能不顾亲弟弟的性命让他娶亲吧,何况有贾珠早娶夭亡为前车之鉴。王夫人虽不在场,薛姨妈和薛宝钗听清楚就行,就是说给她们听的,王夫人自有人给她传达。 打醮回来后,宝玉黛玉哪里懂老祖宗的这一番苦心,还真为张道士提亲又什么金玉闹了个沸反盈天,害的贾母一叠声的哭二人这对小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

一派利用贵妃的力量暗示“金玉姻缘”,一派公开表态宝黛才是一对小冤家。贾母这两招简直给王夫人一派当头一盆凉水,而且无法辨驳,贾母这水平你说高不高?

王夫人一派当然不爽,这个打击也确实够分量,一向稳重平和的薛宝钗或许忘了吃冷香丸,当众动怒了,先怼宝玉做不得杨国忠,一个小丫头靛儿也撞在了宝钗的枪口上,宝钗指着她怒斥:

“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她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

这场看似平静,实则激烈的宝玉婚配权之战还有一个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就是金钏。我们可想而知王夫人此时心里的挫败感有多强,有多窝火,恰时宝玉过来挑逗金钏,宝玉这个爱红的性子做母亲的当然深知,平时她也不会理会,金钏还真没出什么格,但此刻的王夫人正敏感此事,一腔怒火发向金钏,并发狠决绝的撵她出去,导致羞愤交加的金钏跳井自杀。


这一连串的事就发生在三五日之内,单看作者每一具体事件都略感突兀,要么像闲笔、要么语境不搭,但是只要把这些事件串起来,再要结合前文诸事、后文章节,富贵祥和之下是一片刀光剑影,个人权益面前哪里有退让的余地,整部小说两派争斗贯穿始终。

《红楼梦》单一情节拎出来说事对于正确解读这部书都是有问题的。《红楼梦》的一大特点就是前后情节不可隔裂,必须对照,作者最擅长作“一击两鸣”之法,还有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妙,屏山以为,元春前期不大可能过问宝玉亲事,贾母倾向越来越明显,几乎公开坐实了宝黛关系,就宝玉的婚事,王夫人与贾母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王夫人又不能明着抵抗,她利用和打好元妃这张牌倒在情理之中,元妃后来偏向“金玉姻缘”可能性也极大,毕竟贾府里唯一可以常见到她的就是作为母亲的王夫人,受母亲影响确也正常。

所以,写王夫人为黛玉换太医,并不是要告诉读者王夫人有多么关心黛玉,为什么?因为这个太医姓鲍,古人一向对此姓在文学作品里作贬义,所谓“鲍肆之臭”,书中就有实例,你看那个“鲍二”是何等样人!当然,也不是说王夫人要害黛玉,还不至于,作者此写,看似闲笔,实则要透露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甚至会做手脚,尤其是离端午节礼如此之近,加上宝玉之礼的多此一举,不能不让人展开联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