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端午日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又是一年端午節,此時紛至沓來的,是荷韻的清涼,粽子的飄香。


食粽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滿嘴的香溢於唇齒相依,盈滿開來。不知不覺,走進了不管是屈原的記憶,抑或是伍子胥悲壯的歷史,與此同時民間加以豐富而傳奇,些許期盼驅邪些許警示,無不共同燦爛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蘊含。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賽龍舟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足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周以紀念之。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佩香囊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辟邪的寓意。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作不同的形狀,結成一串,玲瓏可愛。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懸艾葉菖蒲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雄黃闢毒

端午闢毒用雄黃酒。古人說它能殺百毒、闢百邪,佩在身上,鬼神不敢近;入山林,虎狼伏;涉川水,毒物都不敢傷。

但此物有毒,所以,“雄黃酒”不是喝的,是從端一(五月初一)日起,用雄黃少許泡酒,在陽光下曬熟後,塗在小孩的額頭與耳根上,以闢毒。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浴蘭節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端午時值盛夏,古人有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屈原《九歌·雲中君》裡說:“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女兒節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明代把端午又稱“女兒節”。《帝京景物略》雲:“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思鄉情切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隨手掬得的陽光,如你的心情漾漫,穿過了歲月的枝搖葉蔓,倒映守望的繁華,情親的牽掛,解讀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愫。儘管青蔥歲月已為一縷遠去的冷香,可那時的端午,卻光景綿長,總是給人以無言的千帆過盡的恆靜。

端午安康丨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端午所蘊涵著的憧憬,風韻了平淡,清幽雅緻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不管時代怎麼變遷,風雲如何變幻,傳寄託了人們太多美好祝願和感情的端午佳節一直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