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虎投資餘定恆|“佛系”私募人的修煉之道:熬得住、拿得長

採訪 / 郭金霞 文 / 潘攀

.

“我還沒看透,還在學習。”在和新浪財經討論外界給他的“佛系”標籤時,餘定恆卻這樣回答。

也難怪,走進餘定恆的辦公室,無論是辦公桌後牆上懸掛的出自佛教《思益梵天所問經》的“在所至處”四字橫幅,還是角落裡紅布籠罩的佛龕,都會讓來訪者以為,出身券商投行,浸淫資本市場二十餘年的他似乎已“修煉得道”,超然於市場風雲變幻之外。

翼虎投資餘定恆|“佛系”私募人的修煉之道:熬得住、拿得長

辦公室後牆上的“在所至處”四字橫幅

事實上,他認為一切標籤化、概念化的東西,都是在“給自己挖坑”。在他看來,一旦你追求名聲,就很容易固化觀點;而以此成名後會自我強化某些特徵,就會懼怕改變,懼怕調整。“這個行業喜好自己名聲的人,既做不好,又走不遠。”

“翼虎只有兩個階段:過去和現在”,在餘定恆看來,自己和翼虎投資也是一直在學習不斷進化。而翼虎創辦十二年以來,團隊由過去家長管理模式,到如今引入股權激勵計劃的現代管理;投資理念由過去的注重彈性和趨勢到迴歸價值成長。

在調整和進化中,餘定恆清晰地意識到,從大戶室起家、單打獨鬥式的私募創業已然成為過去時,當下有一定成就的私募必須擁有健全的團隊,以及和中國資本市場相契合的投資體系。“每一次市場發生鉅變,你就得不斷進化投資理念方法”,餘定恆說:“有的人跟得上,有的人跟不上,只有跟上的人才有機會。”

“你會發現,其實每一個階段我都不是明星,但每個階段都能看到我的身影”,餘定恆覺得對一個私募管理人來說,長期業績表現才是核心關鍵:“你別看一年、兩年,那有什麼看頭?你得拉長看三年看五年。”

數據顯示,代表產品“翼虎1期”在2013年至2017年這5年期間,實現年化收益率20.15%,大幅跑贏同期滬深300指數(10.19%)和私募股票多頭指數(12.31%),位於行業前30%水平。

談團隊管理的“育兒心得”:

從炒股大戶起家到現代管理制度摸索

市場波動率收斂、趨勢弱化的時候,自下而上是幹不過機構的。這個時候拼的是熬得住,是對公司和產業的理解、是你的研究團隊,這就是機構化的優勢。

2005年6月8號股市跌破千點至998點。餘定恆記得很清楚,那天他正在去珠海拓展客戶的路上。離開平安證券投行部在餘定恆看來是個“沒有選擇”的選擇,當時中國股市陷入低谷,股權分置改革讓自己的投行工作面臨調整。

經歷一年的潛在客戶培育期後,2006年11月10日,翼虎投資成立。

“那時候,我是基金經理,是交易員,是會計,是司機,還有業務員……”彼時的餘定恆,沒有成型的創業團隊,十幾個崗位一手抓。與其說是私募創業家,倒更像是炒股大戶,那時候自己胞弟餘定毅也加入進來,到現在一直擔任交易崗位負責人。

從單槍匹馬發展到26人的團隊,在餘定恆看來,是當時整個私募行業處在發展初期的特殊環境造就的。而從大戶室起家的草根模式,已經不適用於當下的私募創業。“整個市場都在去散戶化,去大戶化。”

一方面,現在的私募行業發展已經十分成熟,競爭對手的體量都很大,如果沒有團隊,個人炒股的成績再優異,也難以吸引機構和客戶的注意;另一方面,大戶們更多是在利用市場情緒和波動賺錢。交易能力強、趨勢把握準確,是這類私募創業者的優勢。而一旦波動率收斂,趨勢弱化,大戶們的信息弱勢就會顯現出來。

在他看來,過往大多私募盈利模式要麼是跑得快,要麼是熬得住,要麼是翻底牌,“現在越來越拼熬得住”,而熬得住就是看你對公司、對產業理解。“這時就要看你的投研體系和實力,看你能不能熬得住、拿得長。”

在進入比拼產業理解、比拼眼光和洞察力的競爭時代,餘定恆認為,機構化運作能力的團隊對機構配置和投資規律有更清晰的把握,也更有可能勝出。“靠天吃飯的人沒有幾個好下場,是老天爺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玩一把而已,長期還得熬著。”

而團隊打造,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餘定恆坦言,其實自己早年一直未在管理上投入太多精力,更多采用的是“家長式”的培養——效果雖然不錯,但也不能算是達到理想標準,“有時候我(和員工)說我覺得你適合幹這個,但是突然過了兩年他說我覺得自己不適合。也不知道是因為他遇到困難了?還是沒賺到錢?還是真的不適合?”那時的餘定恆只能像面對叛逆期孩子的家長,默默地在內心猜測原因。

而引入現代管理體系後,餘定恆才意識到,其中緣由,或許恰恰是自己作為“家長”的“教育理念”。投資行業不靠集體智慧,靠的是人才。

那為什麼公募、券商留不下人才?餘定恆反問自己,“因為缺乏體系衡量業績”。想要留住人才,就必須建立量化體系,幫助個人實現價值。

而這個體系,恰恰也是過往翼虎所缺少的。

“合夥人制度要出來,工作多長時間要持有股份;考核要出來,完成任務以後獎金怎麼拿;提成要出來,要落實到每個環節,分不同的崗位。”餘定恆把這個過程稱為“二次創業”。過去“拍腦袋”的決策悉數摒棄,從零開始打造一系列現代化的規章制度。

制度發生變化,對於團隊的要求也隨之改變。餘定恆認為,制度打造出來,不是拿來“遵守”,而是“共同完成”的。現在的他,更希望自己是員工的“支持”者,而不是事事包辦的“家長”。

“你要告訴我應該怎麼做,要我怎麼支持你,不是問我怎麼辦。”新制度下,餘定恆對團隊成員的要求也越發清晰:自我驅動成為了第一要素,“在私募行業裡,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想賺錢的人,而不是聽話的人。”

當然,“想賺錢”也需要有底線。餘定恆說,投資紅線絕對不能觸犯,極度真誠是自己對團隊的另一個要求。公司內部不能有人玩內部交易,價值觀有問題的人堅決不用。

翼虎投資餘定恆|“佛系”私募人的修煉之道:熬得住、拿得長

餘定恆和他的團隊

談投資的“婚姻之道”:

與枕邊人持續互動 不斷進化投資方法

2016年、2017年的市場就像一次中年危機。你會發現你身邊的這個人,雖然很熟悉,但又陌生。你肯定不能要求你的那一半去調整,你只有調整自己,學會接受對方跟你的不一樣,嗯,這很重要。

如果說團隊建設是餘定恆作為“家長”的“育兒心得”,與市場的相處則是“婚姻之道”。2016年,這段關係進入了“中年危機”的考驗,市場行情的極致分化,讓過往的投資理念、賺錢經驗總結忽然之間出了問題:“兩個人,他說他的,你說你的,同床異夢的感覺。”

沒有板塊輪動,沒有超跌反彈,沒有齊漲共跌,進入私募創業的第十個年頭,餘定恆驚然發現,曾經熟悉的資本市場,忽然成為了“陌生的枕邊人”。

從2016年一直到2017年的上半年,代表產品翼虎1期呈現出震盪下行態勢,一度處於行業低位。怎麼辦?讓市場這位“另一半”做出改變顯然是不可能的,餘定恆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你看破問題了,你就得適應他。”

然而看得破,卻不代表不痛苦。餘定恆說,當時自己表面上在追趕市場,熬夜調研,死磕機會,努力尋找與“枕邊人”的“共同話題”。內心卻還是在反覆煎熬:“這個市場怎麼突然變成這樣了?別人賺錢,跟你沒關係了。”

很難想象這是那個被外界認為是“佛系”私募人的餘定恆,但或許正如餘定恆自己對佛系的理解——不是看破,不是中庸,而是一種不斷學習的智慧;是瞭解痛苦後積蓄自我,重新把握方向的力量。

翼虎投資餘定恆|“佛系”私募人的修煉之道:熬得住、拿得長

現在的餘定恆,已經逐漸與變化的市場達成了和解。翼虎投資從過去的成長風格逐漸調整為價值成長;行業偏好從熱點趨勢,轉向了科技、消費、醫藥和先進工業四個行業,交易策略從兼顧擇時轉變為買入持有。代表產品翼虎1期於2017年8月份結束頹勢淨值大幅上行,不僅從上半年的坑爬出來還實現正收益,最終全年累計收益為13.99%。

回望曾經的痛苦和糾結,餘定恆以為,“中年危機”是每個投資人避無可避的一段經歷,只有走過去,才是真正地走向成熟。現在的他,更明白與市場相處,必須要風格契合,要將投資體系與中國資本市場的結構、週期、風格、政策相結合。

如果以後市場再起變化呢?餘定恆說,他將繼續努力去觀察它、學習它、接受它、感知它,能夠適應它。

“我要不停地適合最新的風格,但我的目標不是想適合所有的風格;我的目標是適合當下的風格。我不是為了適應而適應,我就是要活著,我要賺錢。”餘定恆語氣很堅定:“閱歷和經驗的積累固然重要,但我傾向於認為,持續戰勝市場的基金經理,其優勢在於,永遠保持積極學習的狀態,持續進行思考、糾錯、改進、前行。”

“每一次它的鉅變和變化,你就得進化你的投資方法論。”跟得上的人就有機會,跟不上就只能被淘汰。從2008年發行第一個產品至今,正好十個年頭,餘定恆說,翼虎投資進入“二次創業”:“看能不能從優秀到卓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