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了主立誰為太子的皇帝

作為高高在上的皇帝多數人會認為皇帝權力巨大,乾點什麼事還不容易;可是明朝的皇帝有些事做起來還真不容易;選誰為繼承人的問題上皇帝沒有更多的選擇空間,採用嫡長子繼承製;到了萬曆皇帝明神宗的“爭國本”事件把皇帝意願跟禮法誰優先的問題再次進行了細緻的演繹。這個爭國本事件可以跟大禮議事件相提並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文官集團和皇權的較量的體現。萬曆皇帝長子為朱常洛,但朱常洛生母出身卑微,僅為宮女;萬曆自己十分寵愛鄭貴妃,也很喜歡小兒子朱常洵,萬曆皇帝想立朱常洵為太子,他預估到朝臣肯定會反對,最初朝臣都建議儘早把朱常洛冊立為太子以固國本,但是萬曆一直拖延,遲遲不冊立太子;最後被逼的沒辦法萬曆直接把三個兒子都封為王,以後再從其中選個優秀的皇子冊立為太子,萬曆被沒有放棄冊立朱常洵為太子的想法,只是阻力太大而已;就這麼持續了長達十五年都沒冊立太子,最終萬曆皇帝始終沒有等到文官集團的分裂,自己被迫妥協,冊立朱常洛為太子,但是萬曆皇帝也把在爭國本事件中積極的官員降級的降級,罷官的罷官,充軍的充軍。處罰了一大批官員。

大禮議事件以皇帝勝利告終,但是爭國本事件以皇帝妥協告終;大禮議事件中轉折點就是文官集團內部出現分裂,而在爭國本事件中萬曆等了十幾年也沒等到文官集團的分裂;認伯父做爹就是顯得荒繆,但是在冊立太子問題上文官的堅持那是符合禮法的,也符合祖制。所以沒有人有足夠的理論支持自己站在皇帝一邊。

但是很快顯得文官集團心口不一,前後堅持的原則不一樣;朱常洛的兩個兒子朱由校和朱由檢前後做了天啟皇帝和崇禎皇帝,之後北京城被攻破,崇禎上吊身亡。他的兒子也不知所蹤。很快南京留守政府成了正式國都,朝廷南遷,史稱南明。因為崇禎所有兒子在都城被攻破時候不知所蹤,這時候需要選立新皇帝,只能從宗親中找,朱常洵應該是最有機會繼承皇位的,但是福王朱常洵在洛陽城被攻破的時候被李自成的起義軍抓住殺了,但是他的兒子朱由崧卻逃到了南京,而且朱由崧逃亡南京還帶了王府大量人員,朱由崧的身份是確定的。根據嫡法朱由崧應該立位皇帝,但是文官(主要是東林黨)很快發現不對,在爭國本事件中是極力反對冊立朱常洵為太子的,現在他的兒子要被立位皇帝,說不定哪一天被秋後算賬那不是很倒黴;覺得還是立賢好,這樣他們就可以不用擁立朱由崧做皇帝了;所以堅決反對立朱由崧為皇帝。選擇擁立年齡更小的朱常洛的弟弟朱由淓為皇帝。這個是有個對比的,明孝宗朱佑樘之後是其子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死後無子嗣,根據嫡法選立了朱佑樘最大的弟弟興獻王朱佑杬(朱厚照死的時候朱佑杬已經死了)的兒子朱厚熜,也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明世宗;萬曆皇帝明神宗先把皇位傳給了長子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死後又傳給其子天啟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又將皇位傳給了其弟崇禎皇帝朱由檢,北京城被攻破後崇禎的兒子不知下落,朱常洛就朱由校還有朱由檢兩個兒子長大,但是到南明的時候已經找不到皇位繼承人,南明朝廷根據嫡法就應該擁立身在南京城的朱由崧為帝;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跟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朱由崧的關係幾乎一模一樣,朱由崧跟嘉靖皇帝一樣,都是外地藩王;但是文官集團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講原則,嘉靖即位時堅持禮法,遵從祖制,可是到了朱由崧繼位的時候就不堅持這個了,非要想辦法要朱由崧做不成這個皇帝。這幫子東西在國家和平、穩定的時候依照嫡法選擇皇帝;到了國難當頭的時候選立皇帝不搞出來點花樣不算完。這麼幹挑起南明內鬥,加速了南明朝廷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