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了主立谁为太子的皇帝

作为高高在上的皇帝多数人会认为皇帝权力巨大,干点什么事还不容易;可是明朝的皇帝有些事做起来还真不容易;选谁为继承人的问题上皇帝没有更多的选择空间,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到了万历皇帝明神宗的“争国本”事件把皇帝意愿跟礼法谁优先的问题再次进行了细致的演绎。这个争国本事件可以跟大礼议事件相提并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文官集团和皇权的较量的体现。万历皇帝长子为朱常洛,但朱常洛生母出身卑微,仅为宫女;万历自己十分宠爱郑贵妃,也很喜欢小儿子朱常洵,万历皇帝想立朱常洵为太子,他预估到朝臣肯定会反对,最初朝臣都建议尽早把朱常洛册立为太子以固国本,但是万历一直拖延,迟迟不册立太子;最后被逼的没办法万历直接把三个儿子都封为王,以后再从其中选个优秀的皇子册立为太子,万历被没有放弃册立朱常洵为太子的想法,只是阻力太大而已;就这么持续了长达十五年都没册立太子,最终万历皇帝始终没有等到文官集团的分裂,自己被迫妥协,册立朱常洛为太子,但是万历皇帝也把在争国本事件中积极的官员降级的降级,罢官的罢官,充军的充军。处罚了一大批官员。

大礼议事件以皇帝胜利告终,但是争国本事件以皇帝妥协告终;大礼议事件中转折点就是文官集团内部出现分裂,而在争国本事件中万历等了十几年也没等到文官集团的分裂;认伯父做爹就是显得荒缪,但是在册立太子问题上文官的坚持那是符合礼法的,也符合祖制。所以没有人有足够的理论支持自己站在皇帝一边。

但是很快显得文官集团心口不一,前后坚持的原则不一样;朱常洛的两个儿子朱由校和朱由检前后做了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之后北京城被攻破,崇祯上吊身亡。他的儿子也不知所踪。很快南京留守政府成了正式国都,朝廷南迁,史称南明。因为崇祯所有儿子在都城被攻破时候不知所踪,这时候需要选立新皇帝,只能从宗亲中找,朱常洵应该是最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但是福王朱常洵在洛阳城被攻破的时候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抓住杀了,但是他的儿子朱由崧却逃到了南京,而且朱由崧逃亡南京还带了王府大量人员,朱由崧的身份是确定的。根据嫡法朱由崧应该立位皇帝,但是文官(主要是东林党)很快发现不对,在争国本事件中是极力反对册立朱常洵为太子的,现在他的儿子要被立位皇帝,说不定哪一天被秋后算账那不是很倒霉;觉得还是立贤好,这样他们就可以不用拥立朱由崧做皇帝了;所以坚决反对立朱由崧为皇帝。选择拥立年龄更小的朱常洛的弟弟朱由淓为皇帝。这个是有个对比的,明孝宗朱佑樘之后是其子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死后无子嗣,根据嫡法选立了朱佑樘最大的弟弟兴献王朱佑杬(朱厚照死的时候朱佑杬已经死了)的儿子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明世宗;万历皇帝明神宗先把皇位传给了长子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死后又传给其子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又将皇位传给了其弟崇祯皇帝朱由检,北京城被攻破后崇祯的儿子不知下落,朱常洛就朱由校还有朱由检两个儿子长大,但是到南明的时候已经找不到皇位继承人,南明朝廷根据嫡法就应该拥立身在南京城的朱由崧为帝;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跟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朱由崧的关系几乎一模一样,朱由崧跟嘉靖皇帝一样,都是外地藩王;但是文官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讲原则,嘉靖即位时坚持礼法,遵从祖制,可是到了朱由崧继位的时候就不坚持这个了,非要想办法要朱由崧做不成这个皇帝。这帮子东西在国家和平、稳定的时候依照嫡法选择皇帝;到了国难当头的时候选立皇帝不搞出来点花样不算完。这么干挑起南明内斗,加速了南明朝廷的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