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居民有購房意願,央行釋放了什麼樓市信號?

23%居民有購房意願,央行釋放了什麼樓市信號?

每一個季度央行都會針對居民對房價的反應做調查,2018年第二季度,央行在全國50個城市進行了2萬戶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下季房價,36.5%的居民預期“上漲”,44.7%的居民預期“基本不變”,8.5%的居民預期“下降”,10.3%的居民“看不準”。居民偏愛的前三位投資方式依次為:“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理財產品”、“基金 信託產品”和“股票”,選擇這三種投資方式的居民佔比分別為 48.7%、21.9%和 18.4%。

被問及未來3個月準備增加支出的項目,按照居民選擇比例由高到低排序為:旅遊 (32.2%)、教育(27.3%)、醫療保健(23.9%)、購房(23%)、大額商品(21.1%)、社交文化和娛樂(16.9%)、保險(14.5%)。

由此可見,購房依然是人們選擇的一項重要支出。

不過安家融媒發現,隨著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層層深化,房地產黃金十年的結束,人們對於房子的投資需求也在慢慢發生改變。記得2014年,那是個節點,很多開發商開啟了轉型之路,購房者心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23%居民有購房意願,央行釋放了什麼樓市信號?

當時央行的調查是這樣的,2014年第3季度同樣的調查顯示居民投資房地產的熱情降溫。居民偏愛的前三種投資方式分別是“基金及理財產品”、“債券”和“實業”。這也是房地產投資2014年以來首次未出現在居民投資意願前三之中。

房地產黃金十年的發展,買房成了人們相繼追逐的投資方式,似乎很難找到其他更好的投資產品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隨著限購等調控深入,2014年購房者預期發生了改變。終於歷史性把房地產排除在前三位投資方式中。未來3個月內準備出手購買住房的居民佔比為14.2%。

再來看如今的調查,實際上我們的房地產大環境已經大大不同,在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全新定位指導下,人們的觀念在發生變化,包括調控的思路,購房的邏輯都在變化。

購房依然沒有排在前三位,這說明房地產大勢已去,但是居民對房子的需求依然存在。

2014年佔比14.2%,2018年央行第一季度顯示,未來3個月準備買房的居民下降至22.9%,第二季度顯示,未來3個月準備買房的居民下降至23%,應該說跟上季基本上沒有多大變化。

23%居民有購房意願,央行釋放了什麼樓市信號?

但是這個數字到底算不算高呢?也就是說老百姓打算購房的意願是不是依然很強烈呢?安家融媒認為,不用調查,居民購房的意願自然是很強烈。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人們的心態是有變化的,但是對房子的需求仍然是客觀存在的。

所以,央行釋放出的信號很明顯,這麼多年房地產調整的累積效應已經進一步體現出來,一些城市的房地產高峰期已過,逐步進入平穩期,增長空間有限,需求更是被透支。

但安家融媒相信,別說23%的居民打算未來三個月買房,即使你說80%我都相信,只是現實殘酷,2014年佔比14.2%,2018年則成了23%,購房者購房意願絕對數提高了很多,除了房地產短期波動外,另一方面也說明近段時間,大家對當前市場有點恐慌了。

回顧前幾個月,很多剛需依然期待著房價下降買得起房。就拿最近的搶房大戰來說,全國各地都在上演,然而據說買到房子的都是什麼人呢?似乎並不是我們認為的剛需。杭州樓市出現萬人搖號盛況,大量市民在開發商指定銀行排隊等候購房誠意金凍結,很多人為了增加中籤率,動用了父母、子女的名額前來搶房。武漢也由於新房低於二手房10%~40%而遭瘋搶。這不是搶房,分明是“搶錢”!如果有幸能搖到一套房子,適時出手能輕鬆賺個100萬到200萬。

23%居民有購房意願,央行釋放了什麼樓市信號?

可見,一方面讓剛需更加緊張入市,另一方面,一些投機客也趁機而入。

之所以想買房的人還有很多,就說明還有很多人缺房住。但你們必須接受現實,越來越買不起了。意願是一方面,實際會不會買又是另一方面。安家融媒建議,該不該買房不是問別人,而是問自己,問自己的買房目的是什麼。剛需必須清楚未來買房難度越來越大,尤其是大城市有資格又有錢的就沒必要過多擔心和猶豫,而是抓住機會能買則買。這是我的觀點。但我從來不鼓動大家傾家蕩產去買房,我更不會反對大家買得起還不買。這就是樊綱“六個錢包買房”理論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