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歐洲各國為了爭奪一份遺產分成兩撥大打出手,怎麼回事?(二、戰爭進程與結局)

三、戰爭進程一波三折,兩個轉折點值得玩味

這場戰爭史稱“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來看看主要過程吧!

1701年,法國進兵南尼德蘭,奧地利背後襲擊,出兵意大利,看來奧地利很懂得避實就虛啊!

戰爭初期,法軍佔優,在尼德蘭和意大利兩面開花,碩果累累。此時,巴伐利亞也乘勢攻入南德意志。

法國一方不僅在陸地上連戰連勝,在海上,西班牙海軍擊敗了英國海軍,把英國海軍妄圖控制地中海的圖謀一腳踢翻。

別忙,一時的勝利還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法國逞能一時,卻忘了它的戰略弱點。

法國日益明顯的擴張政策讓其他國家深感恐懼,紛紛站到了其對立面。

怎麼說呢?這和日後的俄國很類似,都是採取不斷蠶食周邊的策略,這樣無異於四面樹敵。

西班牙和巴伐利亞雖說是幫手,但實力有限,主要還要靠法國挑大樑。

法國的盟友太不給力了。

此時,法國的內部矛盾開始顯現,被路易十四迫害許久的胡格諾教徒揭竿而起,攪得法國許多地方動盪不已。這讓人想起來1904-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間諜在俄國挑動的暴動。

看來歷史總是在不斷的重寫,太陽底下原本就沒有什麼新鮮事兒。

法國的戰線拉得太長,逐漸內外交困。

如果路易十四能夠看到戰爭的結局,那很可能會選擇見好就收。但是,人總是要走到自己實在走不動了才知道後悔,然而,晚了。

轉折點來了。

1705年,戰局突變。

連戰連勝的變成了反法聯盟。

(這又很像二戰期間的1942年,眾所周知,那一年,斯大林格勒城下,蘇軍一改頹勢,痛打了德軍。那一年,在中途島,破譯了敵方密碼的美國海軍擊沉了4艘日本航母,拿回了太平洋的海上控制權,日軍在東南亞剛剛閃耀了半年的輝煌戰績變得無足輕重。

法國在幫手方面也很像後來的法西斯德國,同樣是盟友不給力,意大利和日本都是出了名的豬隊友。)

事情的發展總是瞬息萬變,怪不得有人說戰爭是最接近真理的學問。

300年前,歐洲各國為了爭奪一份遺產分成兩撥大打出手,怎麼回事?(二、戰爭進程與結局)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

繼1704年在布倫海姆小勝之後,接下來反法聯盟的勝利可謂紛至沓來:

1706年,拉米伊戰役,勝。

1708年,奧德納德戰役,勝。

一連串的勝利讓反法聯盟趾高氣揚的踏進了不少歷史名城:

1705年,都靈。

1705年,巴塞羅那。

1707年,馬德里。

如果當時有相機,相信反法聯盟的大軍一定會在那裡合影留念一番,以便日後回味。

反法聯盟的刺刀插進了法國,這下路易十四頭疼了。

人生總是諷刺,幾年前巴伐利亞軍隊逼近維也納時奧地利的感覺,現在輪到他“享受”了。

太陽王不得不為了生存而戰,否則眼看就要王冠落地了。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

1709年,馬爾拉凱會戰,法軍再次大敗。

眼看著法國就要給跪了,事情再次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不得不承認,人都是自私的,國家亦然。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小天平。

當勝利的天平倒向奧地利一方時,奧地利開始牛氣哄哄了,皇帝又開始為自己的不世功業飄飄然起來,甚至想把西班牙納入自己治下。

人不能高興的太早。

他忘了,“三十年戰爭”多半時間都是奧地利佔優的,恰恰是奧地利出現稱霸歐洲的明顯可能時,天平陡然轉移。

因為,天平上不只是有奧地利一個砝碼。

歐洲各國對於背信棄義和迅速變換聯盟關係是習以為常的。

狡猾的英國佬害怕奧地利坐大而威脅自己,所以立馬收手,撤出了在歐洲大陸上的龍蝦兵,不再支持反法聯盟。

僅憑奧地利這塊砝碼,不足以翹起法國。

交戰雙方力量平衡了。

300年前,歐洲各國為了爭奪一份遺產分成兩撥大打出手,怎麼回事?(二、戰爭進程與結局)

(英國的龍蝦兵很牛掰的)

四、草草握手言和,大國受損,小國受益,英國稱雄海上

1713年,都覺得沒意思的雙方握手言和,簽訂了《烏得勒支條約》。

丘吉爾說,結束戰爭比發動戰爭容易的多。

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兒——雖然,本人總覺得這話有問題,因為有時想停戰也不是太容易,因為國家有時也會因為面子而持續空耗國力,比如:美國的“越戰”,蘇聯的“阿富汗戰爭”。

300年前,歐洲各國為了爭奪一份遺產分成兩撥大打出手,怎麼回事?(二、戰爭進程與結局)

(丘吉爾或許不是個成功的政治家,因為他搞丟了英國的霸權,但是他絕逼是個出色的文學家)

根據條約,西班牙被瓜分——老國王的遺囑被戰爭摧殘的支離破碎。

路易十四的孫子——腓力五世拿到了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但他和他的子孫卻不得繼承法國王位,免得法西合併成為歐洲一霸。

其他戰勝國都獲益不少。

荷蘭得到了法國的安全承諾,並拿到了南尼德蘭一些地區作為“屏障”。

英國佔領了西班牙的梅諾卡島和直布羅陀海峽(這就是綿延至今的直布羅陀海峽爭端的開始)。

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沒能繼承西班牙王位,但也不算徒耗國力,一無所得。奧地利得到了南尼德蘭和意大利的一塊地盤,並把撒丁島收入囊中。

勃蘭登堡的腓特烈“升級”為普魯士國王。

葡萄牙也脅迫西班牙,在遙遠的南美洲取得了在亞馬遜河流域“通商”的權利。

可以說,歐洲各大國之間的“均勢”更穩固了,因為,顯而易見,大國普遍受到削弱,小國卻紛紛崛起。

哦,細心的讀者肯定想起了反覆無常的英國。

英國經此一戰,從一個不為人注意的島國成為歐洲一強。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戰爭的結局,可以說,歐洲大陸上的均勢更穩固了,海上則是英國走上了稱霸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