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要求漢人剃髮留辮,孔子後裔不滿寫信上書,最後被貶為平民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孔子開創的儒家或許並沒有得到諸多統治者的認同,大概是因為亂世中“仁”的力量過於薄弱了吧。可到了太平盛世,一統江山的時候,漢武帝立刻從董仲舒這裡瞭解到了儒家對鞏固統治的益處,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也因而成為諸位讀書人心目中的聖人,孔姓後人歷朝歷代都獲得厚待。

多爾袞要求漢人剃髮留辮,孔子後裔不滿寫信上書,最後被貶為平民

大家或許熟知的便是孔融,小時候學過的孔融讓梨,讓孔融成為第二位為後世傳頌的孔家子弟。可孔家的基因並不是一直都這麼好的,在清朝時期,孔子的一位後人便自作聰明而惹怒了當權者多爾袞,結果被革職為民,永不敘用,沒過多久就在家病逝了。

此人名為孔聞謤,表字觀生,山東曲阜人,正經的孔子六十二代孫。孔聞謤出生於萬曆葵酉年十一月十五日(1593年12月7日),縱使名門之後,孔子的面子在科舉面前不過是個噱頭罷了,並無大用。故而孔聞謤還是要老老實實考科舉,在天啟二年(1622年)與族兄孔聞詩同榜考中進士,授官為禮部行人司主事,又升任禮部郎中,崇禎七年(1634年)出任河西道副使,任期之內遭遇父母病逝,便因丁憂(回家守孝)回鄉。

多爾袞要求漢人剃髮留辮,孔子後裔不滿寫信上書,最後被貶為平民

十年之後,滿清在關外立國,並經吳三桂的幫助入主中原,定都於北京。以女真族的人數如何統治偌大一個漢人王朝呢?多爾袞便接受一個漢奸的建議,命令漢人模仿女真人剃髮留辮,徹底摧毀這個民族的自尊心。孔聞謤和許多漢人一樣,他不想要做這種背祖忘宗之事,可又擔心多爾袞逼迫自己難以抗拒。

於是,孔聞謤想到了自己的老祖宗。他上書多爾袞說:“臣家的宗子衍聖公孔衍植已率領四氏的子孫告於祖廟,都遵循命令剃髮。但念在先聖孔子是典章禮儀的宗師,顏子、曾子、孟子三大聖賢共同興起和維護。他們所制定的禮儀,沒有比冠服之禮更大的了。先聖的章甫和縫腋,子孫世世代代謹守,所以從漢朝到明朝,各朝制度雖然有增減變化,但下臣家族服制卻三千年沒有改變。今日一旦變更,恐怕皇上尊崇儒學重視道德的目的沒有完全達到。是否應該蓄髮,以恢復先世的衣冠?”

多爾袞要求漢人剃髮留辮,孔子後裔不滿寫信上書,最後被貶為平民

這個上書的請求可謂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了。孔聞謤大概十分自信,多爾袞絕不敢冒犯孔聖人,激怒天下讀書人來逼迫他剃髮。說不定,多爾袞還會賞識他,給他加官進爵。可實際上呢?多爾袞才不會這麼想,他只會覺得如果讓孔子的後人都剃髮了,那天下讀書人誰還敢不剃髮呢?孔聞謤想做一個典範,那多爾袞就讓他做一個典範,殺雞給猴看嘛。

於是,多爾袞批覆說:“剃髮的嚴格旨意,違反的人絕不赦免。孔聞謤上書請求蓄髮,已經觸犯了不赦的條令,姑且念他是聖人的後裔免去一死。何況孔子是聖人中能適應時勢發展的人,孔聞謤像這樣違反法規,是玷汙了他祖先的合乎時宜的中庸之道。下令:革去孔聞謤的官職,永不敘用。”

多爾袞要求漢人剃髮留辮,孔子後裔不滿寫信上書,最後被貶為平民

其實孔聞謤的想法還是不錯的,多爾袞確實給了聖人孔子一些顏面的,至少孔聞謤沒被多爾袞砍了腦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