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海防塞防之爭各有道理,結果一個成民族英雄,一個成千古罪人

同治十三年,日本興兵侵略臺灣之後,讓大清國從廟堂到庶民都大吃一驚,連日本這個原來遠道稱臣的小國都打上門來了,這還了得,而當時沙俄在新疆也是虎視眈眈,於是主持國政的恭親王奕忻和武英殿大學士文祥的引導下,開展了一場史稱“海防與塞防”的國防戰略大辯論。

清末海防塞防之爭各有道理,結果一個成民族英雄,一個成千古罪人

恭親王的見識超過了一般的滿蒙權貴

這場大辯論中,地方督撫明顯分為兩派,一派以淮軍領袖、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為首,他主張先海防而後塞防的,甚至提出了暫時放棄新疆的主張,他認為當務之急在海防,日本為目前心頭之患,而且前幾年的戰敗都是因為海軍落後,所以要大力建設海軍,他認為,在當時不加強建設海軍,一旦開戰,各軍的海軍立馬可以威脅北京,但是新疆則不同,縱使失去亦難危及京師,對中國元氣無傷,他的觀點得到了兩江總督李宗羲、閩浙總督李鶴年、江西巡撫劉坤一、湖廣總督李翰章、山西巡撫鮑源深等地方大員的公開支持,其中李鴻章的大哥李翰章甚至明確提出“裁無益之兵”,以西征經費接濟海防,等以後經濟條件好轉了,再進行西征。

清末海防塞防之爭各有道理,結果一個成民族英雄,一個成千古罪人

李文忠公

另外一派最開始是以山東巡撫丁寶楨、湖南巡撫王文韶、文彬、吳元炳等均力陳加強塞防抗俄的重要性,而在朝中,軍機大臣沈桂芬和總理衙門大臣董恂也傾向於塞防。不過陝甘總督左宗棠在開始並沒有表態。

清末海防塞防之爭各有道理,結果一個成民族英雄,一個成千古罪人

文祥實乃一代名相,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光緒元年,清廷見“塞防”“海防”意見不一(估計滿清權貴由於很多出身蒙古族,內心裡還是傾向於塞防),於是發文要左宗棠發表自己的看法,一個月後,左宗棠完整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塞防海防都不可偏廢,若現在停兵節餉,於海防未必有益,於塞防則大有所防。他認為從新疆的戰略地位看,北京外有蒙古和新疆蔽衛,而蒙古與新疆又是唇齒相依,目前來說塞防更重要。

清末海防塞防之爭各有道理,結果一個成民族英雄,一個成千古罪人

左宗棠抬棺西征,成就了自己的不世偉業

最後,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文祥一錘定音,他認為疆蒙是京師肩背,主張火速派大軍出關,先解新疆燃眉之爭,待塞防基本穩定後再來認真從事海防建設,為兩宮太后接受。最後朝廷一面命左宗棠西征新疆,一面派李鴻章督辦北洋、沈葆楨督辦南洋海防,自此幾個月的關於海防、塞防的爭論才告一段落。

清末海防塞防之爭各有道理,結果一個成民族英雄,一個成千古罪人

曾文正公當時如果還在世,不知會持何觀點

今天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海防與塞防之爭,其實都沒錯,只不過都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

  首先在關於海防與塞防的關係問題上,主持朝政的文祥的認識是正確的,對於當時來說,列強還不至於在沿海挑起戰爭,新疆才是燃眉之急,但是也不是不加強海防,而是先把燃眉之急解決了再回頭加強海防。

但是從長遠看,李鴻章好象比左宗棠看得更遠一點,畢竟他所提倡洋務海防等都是新興事物,並多有移風易俗之措施,其眼光見識遠在世人之上,而塞防則是傳統的陸地思維,說明左的戰略眼光較李還略遜一籌,朝今天的世界來看,也充分說明李的戰略眼光。

清末海防塞防之爭各有道理,結果一個成民族英雄,一個成千古罪人

東南互保可以看出中國的元氣所在

後來的結果是左宗棠抬棺西征,成就了收復新疆的不世之功,列強也大為震動,以至於左宗棠在擔任兩江總督時,經過上海租界,洋人清除道路,換升中國龍旗,鳴炮十三響以迎接。第四次巡視時(1884年2月),外國洋行人員和英、美、德、俄、奧等國公使均前往坐船晉謁,後來被譽為民族英雄!

清末海防塞防之爭各有道理,結果一個成民族英雄,一個成千古罪人

而李鴻章,實際更受朝中重視,長期主持外交,由於國勢不振,以至於代表朝廷簽下了幾十個不平等條約,被國人視之為千古罪人,李鴻章自己也覺得死後無顏見列祖列宗。

清末海防塞防之爭各有道理,結果一個成民族英雄,一個成千古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