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子弟最后有多惨,卖盔甲流落街头

女真人就是失去了这样一种体系,但在其内部还有一种联合制度,其实就是个部落之间的联盟,这种联盟的领导者就是牛录额真。后来是逐渐发展成了八旗制。八旗子弟,为满清入关,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入关之后,也对各旗进行了封赏。清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对汉人的统治,他们也是任用汉臣,希望以此来削弱汉人对满人的戒备,这种方法还挺有效的,至少很多汉人也愿意为大清效力。

那些八旗子弟也获得了大量的封地,他们把房屋良田的管理和收益纷纷交给手下的族人,这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收入,但同时富庶的生活,也麻痹了这些马上的旗人,经过了一代又一代,后来的八旗子弟都变成了游手好闲的公子哥,毫无当年他们祖先的英气。等到清朝末年更是奢靡至极!

作为正红旗的老舍先生,他是十分了谓八旗子弟的生活,他对此是十分的厌恶。他曾经说到,这些八旗子弟的生活极其奢侈,极其讲究,他们十分擅长斗鸟斗蛐蛐,而对于国家政事却是一概不问,根本就是稀里糊涂的。因为他们手里有特权,不仅仅有人偷放高利贷,还有卖军粮,卖盔甲的,什么赚钱是做什么,用钱能干什么?抽大烟,上赌坊,逛窑子。等后来革命爆发的时候,威风凛凛的八旗军根本是不堪一击。

满清八旗子弟最后有多惨,卖盔甲流落街头

满清政府没有想到,他们利用的汉人,反过来倒是把他们给利用了。在清廷的圈地运动过程中,八旗子弟获得了为数不少的良田,其赋税和劳役尽数交给自己的族人管理,政府不要一分钱。这样的政策估计是学习汉人的分封制,然而,他们才认识到为什么西周分封制最终会迅速的瓦解。优惠政策导致了八旗子弟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了“生计”问题。简单来说,一座金山再大,也总有吃光的那一天。

满清八旗子弟最后有多惨,卖盔甲流落街头

八旗子弟爱玩、会玩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们中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就是正红旗满族人,他对于八旗子弟的状况深有体会,并且是深恶痛绝。在一部《正红旗下》的描写当中,很详细地记录了八旗子弟的生活:“他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他们在蛐蛐罐子,鸽哨,干炸丸子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有点糊涂的梦。”满八旗因为有法律庇佑,玩的更是过火,用印子钱来放高利贷,没钱了就用军粮来换钱,甚至还变卖军队的盔甲和武器,把军队的盔甲当成破废烂铁来卖,换了钱以后继续玩女人抽鸦片。

满清八旗子弟最后有多惨,卖盔甲流落街头

八旗子弟日常生活就是玩,那么他们的钱从哪里来?

对八旗子弟而言,他们唯一的正当职业就是当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旗兵。虽然朝廷没有明令禁止旗人从事其他职业,但对于这些自诩祖辈都是“随龙入关”的八旗子弟而言,如果去从事其他职业,那以后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就不用混了,丢不起这人。

努尔哈赤起家,皇太极建立清朝,多尔衮入关,根基都在于满清八旗的骁勇善战。因此清朝统一中国后,对立下大功,并且是自己同宗同族的满人,实行了优厚特殊的待遇。有功必赏,亲厚自己的族人,这些都无可厚非。但这些措施,也让原本剽悍的满人迅速颓废腐化。

满清八旗子弟最后有多惨,卖盔甲流落街头

最大的一个措施,就是通俗说的给满人的“铁杆庄稼”。满洲全民皆兵,这一传统,在统一中国后一直保存下来。因此,所有满人成年男子,都是要当兵的。当兵就要吃饷,这也正常。但天下安定后并不需要那么多八旗兵。因此,很多满人不用当兵,但清政府还是照给他们军饷,而且不用纳税。一般在京城的旗人,每月能领到2—4两银子(一两银子往往能换一千多文钱),外加1石左右的米(120斤)。不在京师的旗人,一个月能领1—2两银子,半石左右的米。这些银米,足够一家人过衣食无忧的生活。因此,满人要么是当官当差,要么就是不工作,整日里吃喝玩乐。

满清八旗子弟最后有多惨,卖盔甲流落街头

第二个,就是清朝入关初年,大肆圈地。满族显贵不用说,每个普通的满人都至少分到了30亩地,而且有些还得到了赏赐的或强占的土地被圈生活不下去的汉人为奴才。这些都是一笔不小的财产。到了清朝中后期,很多满人挥霍无度,入不敷出,就把这些地和奴才卖掉了。

三是做官便利。汉人要做官,基本上只能通过科举层层选拔。满人可以世袭、举荐、捐纳,少部分通过科举考试,也是满汉不同榜,满榜的竞争性要比汉榜差得多。而且满人做官,升迁都比汉人快。重要职位,核心权力,都牢牢掌握在满官手中,一般不容许汉人染指。这一状况直到镇压太平天国后才得以改变。

八旗子弟应征入伍成为正式八旗兵后,就可以开始拿粮饷了。由于粮饷是固定发放,不受外部条件影响,而且是终身职业,所以也被称为“铁杆庄稼”,就好比我们今天说的捧上“铁饭碗”。

八旗兵的铁杆庄稼分为“坐粮”和“行粮”两部分,“坐粮”就是固定工资,高级兵丁月饷4两银子,饷米46斛;马兵月饷3两银子,饷米46斛;步兵月饷1两5钱,饷米22斛。“行粮”相当于奖金,只有在打仗的时候部队出征才有发放,每人每月2两银子。除了每月领取的粮饷,八旗兵每个季度还可以领取“季米”一次,相当于现在的季度奖金。此外,八旗兵还有一些福利收入。比如皇帝遇上什么大喜事,就会来个“遍赏八旗”,每个兵丁能额外领到一个月的饷银。还有遇上红白喜事,也有银两补贴。

清朝中前期,北京普通百姓的家庭月收入约为1到2两银子,和普通八旗兵丁的固定工资收入差不多。所以,八旗子弟虽然有机会可以吃到“铁杆庄稼”,但也算不上是高收入群体。上面提到的那些整天喝茶、遛鸟、抽大烟的八旗子弟,基本上都是家里有产业,有一定官阶品级,普通旗人的收入根本玩不起这些。

清朝前期,由于八旗子弟人数少,基本上都能补上“兵缺”,吃到“铁杆庄稼”。不过到了清朝后期,旗人的人口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而“兵缺”又固定只有这么多岗位,所以很多人补不上缺,吃不到“铁杆庄稼”,这些人被称为“余丁”。余丁是没有收入的,哪怕是皇帝恩典“遍赏八旗”也没他们的份,所以日子并不好过。

许多八旗子弟过惯了坐享其成的日子,没有掌握什么劳动技能。当时代发生剧烈变化后,他们的日子就开始感到举步维艰。一些原本出身富贵的旗人,靠着祖辈积累下的财富,仍“打肿脸充胖子”,维持着从前的生活方式。结果因为入不敷出,又不善于理财。没过几年就彻底败落,有些甚至沦落到沿街乞讨的地步。当时的报纸上经常会刊登出“世子王孙倒毙城门洞,郡主命妇坠入烟花院”的新闻。至于普通八旗子弟,那生活就更是落魄不堪了。不过,也不是所有旗人的生活都日益窘迫,有一群人不但没有受到时代变化的影响,反而比过去更有钱了。这群人就是当时给末代皇帝溥仪的“小朝廷”当差的内务府工作人员。

内务府的主要工作人员由八旗满洲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包衣奴才构成。这些人虽然出身卑微,但他们是皇帝的家奴,有着近水楼台的优势。自清朝开国以来,内务府一直就是整个清朝“油水”最多的部门,在里面当差的人几乎是个个富得流油。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出身于正白旗包衣世家,从他曾祖父曹玺开始,曹家就一直担任内务府旗下的“江宁织造”。可以说《红楼梦》里贾家多有钱,曹家就多有钱。而曹家也仅仅是众多在内务府供职的包衣奴才的一个缩影。

据满族文化研究专家统计,满洲八旗的姓氏可考者共993个,其中的皇族爱新觉罗氏清亡后多以“金”为汉姓(因为“爱新觉罗”在满语中是“金”的意思),还有以赵、罗、艾、肇、毓、骆等为姓的。

但是皇族并没有全都改姓,还有不少保留爱新觉罗姓氏的,比如溥仪在新中国成立后,户口本上写的仍然是“爱新觉罗溥仪”。

至于满族其他姓氏,几乎全部改成了汉姓,大体有如下几种规律。

满清八旗子弟最后有多惨,卖盔甲流落街头

1.沿用金代时所冠汉姓。

满清八旗子弟最后有多惨,卖盔甲流落街头

2.谐音取姓。即依满族的多音节姓氏,取其中一个音节作为姓氏,或与某汉姓音相近而取以为姓,或数音节相切求其相近汉字作为姓氏。在满族改为汉字姓氏中,这种情况是最多的。

满清八旗子弟最后有多惨,卖盔甲流落街头

3.以父祖辈的名字为姓氏。以父祖之名字为姓氏,取名字的第一个字作为本家族的姓氏。

4.译义求相近字为姓氏。根据满语姓氏的含义,以求相近之汉字或汉姓作为姓氏。

满清八旗子弟最后有多惨,卖盔甲流落街头

5.复用原汉姓。早期加入满族共同体的汉族人早已满化,反映在姓氏上,也慕效满族的多音节姓氏,在自己原姓后加上“佳”字或“尔佳”字,后来满族盛行冠以汉字姓时,这些人又去掉“佳”或“尔佳”字,而复姓其原姓氏。

满清八旗子弟最后有多惨,卖盔甲流落街头

6.明朝所赐姓氏的沿用。15世纪后,明朝对女真人首领多有赐姓,如李、张、郭等姓氏,当清代满族人盛行冠以汉字姓时,一些满族人就会沿用之。

满清八旗子弟最后有多惨,卖盔甲流落街头

7.乱改。清亡以后,有些满族人比较任性,随便找了一些汉字作为姓氏,完全不符合冠姓规律,无迹可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