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代的“漢妃”

經常有清史愛好者詢問,清代有沒有“漢妃”,或者“什麼叫漢妃”。這大概是清代宮廷史上一個挺有趣的問題。

首先,“漢妃”這個詞,在清代檔案之中是並不存在的,所以它本身是現代語境下的一種概念。一般在使用這個詞的時候,指的是出身民籍的漢族女性,沒有通過常規的選秀女行為而進入宮廷稱為後宮主位的情況。

由於一般情況下對“漢妃”的定義如上,所以很多人認為“漢妃=漢族妃子”這種邏輯便不大準確了。像漢軍旗,在民族學上他們既可以算作漢族也可以算作滿族,但是在清代,他們屬於“旗人”,和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一樣,需要參加正規的選秀女。所以由漢軍八旗出身的後宮,一般都不被歸為“漢妃”一列。

關於清代的“漢妃”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雖然出身漢族魏氏,但是包衣旗人,所以不應該算作“漢妃”

網絡上還有人說,清代不存在“漢妃”,因為入關的時候,孝莊皇太后下了旨意,說“漢女禁止入宮”。而實際上,不僅這條旨意在清代檔案和官書中均找不到痕跡,而且清代“漢妃”是真真正正存在的。

以目前的檔案來看,清代後宮中擁有漢妃的皇帝,至少有世祖順治帝、聖祖康熙帝,以及高宗乾隆帝三位,但是這三位中,漢妃的情況各有不同,我們分別來講一下。

世祖順治帝的漢妃,相對而言“光明正大”一些,也就是知名的恪妃石氏。在順治五年的時候,順治帝下過兩道旨意,均是關於滿漢聯姻的,明確指出,“漢官之女欲與滿洲為婚者,亦行報部。無職者,聽其自便,不必報部。”其中還特別說明“其滿洲官民娶漢人之女,實係為妻者,方準其娶。”就在這個時期略後,順治帝“身體力行”的,“選漢女以備六宮”。河北灤州的石氏被選中,入宮獲封妃位,便是恪妃石氏。據說這位石妃入宮後,被安排住在永壽宮,還被允許使用漢式冠服,這是清代宮廷給予其的一種特殊待遇,也可見清初民族政策的另外一面。

關於清代的“漢妃”

高宗朝後宮中的漢妃(後排的兩位穿著鳳冠霞帔的)

而從康熙朝開始,旗人和民人之間不通婚的情況漸成慣例,光明正大迎娶民籍漢妃的情況已經不大可能發生。所以聖祖康熙帝和高宗乾隆帝的“漢妃”,來源就不如順治帝的恪妃那麼“正當”了。一些清宮奏摺和檔案表明,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曾經讓在江南任職的朝廷官員在當地購買女童,送到宮中調教後成為宮女。其中一些這種漢女出身的宮女,被皇帝臨幸,便成為了後宮主位。康熙朝的時期,宮廷檔案系統還沒正式形成,所以關於康熙朝後宮的一些情況,沒有明確的檔案。故而,康熙帝后宮中哪些確切是“漢妃”,還不好說。目前認為,聖祖康熙帝的熙嬪陳氏、襄嬪高氏等,皆有可能是民籍的漢妃。而乾隆帝的漢妃,則是有明確檔案記載的。

比如說,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初七日,福隆安上了這樣一封奏摺給乾隆帝。

奴才福隆安謹奏。本月十八日奉旨:林貴人著入於內務府旗檔,欽此。奴才遵旨將林貴人一戶人丁查明戶口,入於內務府鑲黃旗化齊管領下作為另戶旗人,與本管領下人一體造入旗檔。

這位林貴人即是後來的恭嬪林氏,可知其原本並非旗人,而是地道的民籍漢人,屬於標準的“漢妃”。

又如乾隆四十三年的時候,後宮明貴人的本家親戚從揚州來到北京,託人找到了當時的內務府大臣,說自己“為明貴人之兄”、“生活艱難”,以謀求官職。這位“明貴人”,便是後來的芳妃陳氏。

乾隆帝晚年時,曾經讓內務府整理了一下乾隆年間後宮主位“入旗”的記錄,其內容中顯示,乾隆四年,純惠皇貴妃家族入旗,在內務府正白旗佐領下。乾隆二十二年,慶貴妃家族入旗,在內務府鑲黃旗佐領下。乾隆四十年,林貴人家族入旗,在內務府鑲黃旗管領下。乾隆四十三年,明常在家族入旗,在內務府鑲黃旗管領下等等。這樣看來,高宗乾隆帝是擁有數位“漢妃”的,並且其中還有位分達到貴妃位的,也屬於十分罕見的情況了。

關於清代的“漢妃”

純惠皇貴妃蘇佳氏

總之,這種從南方挑選家境較差之女子經過各種途徑送入宮廷的方式,大致從康熙朝開始,直到了嘉慶朝才基本取消。嚴格而言屬於“內部操作”,並不是正式的途徑。這也使得“漢妃”這個詞沒有成為清代的正式稱呼,屬於制度上“不存在”,但是卻“默許”的一種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