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的“汉妃”

经常有清史爱好者询问,清代有没有“汉妃”,或者“什么叫汉妃”。这大概是清代宫廷史上一个挺有趣的问题。

首先,“汉妃”这个词,在清代档案之中是并不存在的,所以它本身是现代语境下的一种概念。一般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指的是出身民籍的汉族女性,没有通过常规的选秀女行为而进入宫廷称为后宫主位的情况。

由于一般情况下对“汉妃”的定义如上,所以很多人认为“汉妃=汉族妃子”这种逻辑便不大准确了。像汉军旗,在民族学上他们既可以算作汉族也可以算作满族,但是在清代,他们属于“旗人”,和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一样,需要参加正规的选秀女。所以由汉军八旗出身的后宫,一般都不被归为“汉妃”一列。

关于清代的“汉妃”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虽然出身汉族魏氏,但是包衣旗人,所以不应该算作“汉妃”

网络上还有人说,清代不存在“汉妃”,因为入关的时候,孝庄皇太后下了旨意,说“汉女禁止入宫”。而实际上,不仅这条旨意在清代档案和官书中均找不到痕迹,而且清代“汉妃”是真真正正存在的。

以目前的档案来看,清代后宫中拥有汉妃的皇帝,至少有世祖顺治帝、圣祖康熙帝,以及高宗乾隆帝三位,但是这三位中,汉妃的情况各有不同,我们分别来讲一下。

世祖顺治帝的汉妃,相对而言“光明正大”一些,也就是知名的恪妃石氏。在顺治五年的时候,顺治帝下过两道旨意,均是关于满汉联姻的,明确指出,“汉官之女欲与满洲为婚者,亦行报部。无职者,听其自便,不必报部。”其中还特别说明“其满洲官民娶汉人之女,实系为妻者,方准其娶。”就在这个时期略后,顺治帝“身体力行”的,“选汉女以备六宫”。河北滦州的石氏被选中,入宫获封妃位,便是恪妃石氏。据说这位石妃入宫后,被安排住在永寿宫,还被允许使用汉式冠服,这是清代宫廷给予其的一种特殊待遇,也可见清初民族政策的另外一面。

关于清代的“汉妃”

高宗朝后宫中的汉妃(后排的两位穿着凤冠霞帔的)

而从康熙朝开始,旗人和民人之间不通婚的情况渐成惯例,光明正大迎娶民籍汉妃的情况已经不大可能发生。所以圣祖康熙帝和高宗乾隆帝的“汉妃”,来源就不如顺治帝的恪妃那么“正当”了。一些清宫奏折和档案表明,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曾经让在江南任职的朝廷官员在当地购买女童,送到宫中调教后成为宫女。其中一些这种汉女出身的宫女,被皇帝临幸,便成为了后宫主位。康熙朝的时期,宫廷档案系统还没正式形成,所以关于康熙朝后宫的一些情况,没有明确的档案。故而,康熙帝后宫中哪些确切是“汉妃”,还不好说。目前认为,圣祖康熙帝的熙嫔陈氏、襄嫔高氏等,皆有可能是民籍的汉妃。而乾隆帝的汉妃,则是有明确档案记载的。

比如说,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初七日,福隆安上了这样一封奏折给乾隆帝。

奴才福隆安谨奏。本月十八日奉旨:林贵人着入于内务府旗档,钦此。奴才遵旨将林贵人一户人丁查明户口,入于内务府镶黄旗化齐管领下作为另户旗人,与本管领下人一体造入旗档。

这位林贵人即是后来的恭嫔林氏,可知其原本并非旗人,而是地道的民籍汉人,属于标准的“汉妃”。

又如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后宫明贵人的本家亲戚从扬州来到北京,托人找到了当时的内务府大臣,说自己“为明贵人之兄”、“生活艰难”,以谋求官职。这位“明贵人”,便是后来的芳妃陈氏。

乾隆帝晚年时,曾经让内务府整理了一下乾隆年间后宫主位“入旗”的记录,其内容中显示,乾隆四年,纯惠皇贵妃家族入旗,在内务府正白旗佐领下。乾隆二十二年,庆贵妃家族入旗,在内务府镶黄旗佐领下。乾隆四十年,林贵人家族入旗,在内务府镶黄旗管领下。乾隆四十三年,明常在家族入旗,在内务府镶黄旗管领下等等。这样看来,高宗乾隆帝是拥有数位“汉妃”的,并且其中还有位分达到贵妃位的,也属于十分罕见的情况了。

关于清代的“汉妃”

纯惠皇贵妃苏佳氏

总之,这种从南方挑选家境较差之女子经过各种途径送入宫廷的方式,大致从康熙朝开始,直到了嘉庆朝才基本取消。严格而言属于“内部操作”,并不是正式的途径。这也使得“汉妃”这个词没有成为清代的正式称呼,属于制度上“不存在”,但是却“默许”的一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