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電影節最被看好的幾部均未獲獎噓聲一片,你怎麼看?

心大壓爛肺

身為曾執導影史經典《教父三部曲》的傳奇名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孫女的索菲亞·科波拉,繼承延續了家族的衣缽與榮光。

圖為,索菲亞與表哥奧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凱奇(左)爺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右)

由她自編自導的驚豔影片《迷失東京》不僅捧紅彼時年僅17歲的“寡姐”斯嘉麗約翰遜

2010年由其自編自導的《在某處》

口碑兩極的形勢下最終奪下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而其翻拍自1971年《牡丹花下》的同名作,

在今年

70屆戛納電影節的一片唱衰聲中斬獲最佳導演獎,亦引發外界對導演本人與戛納評審團的差評質疑。

索菲亞科波拉攜本片主演亮相紅毯

拋開圍繞影片與導演的是非爭議

對於普通吃瓜觀眾來說,

這部講述士兵誤入女校引騷亂撕逼的故事,確有不小的吸引力。

《牡丹花下》

The Beguiled

故事的背景設定聚焦在美國南北內戰時期,一家位於南方境內的女子學校內。

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飾演強勢的女校校長,

戛納影后克斯汀·鄧斯特飾演軟弱的法語教師。

正值暑假,僅有五名學生留校寄宿

其中一名學生在林中採蘑菇時,

發現由

科林·法瑞爾飾演的北方負傷士兵,並善心將其帶回女校救治。

女校長為其縫合傷口,細緻照料

而從她為敵軍傷兵擦拭身體的戲份,

已很難分出是出於人道主義,還是壓抑已久的情慾所致,亦或是兩者交織作用。

五名女孩對傷兵的到來及其興奮依賴,

顯然是對男性長者的一種“戀父情結”。

而其中一名由著名童星艾麗·範寧飾演的早熟女孩

試圖藉助傷兵實踐躍躍欲試的性事體驗。

原本相安無事處不同年齡段的女性,

因對士兵產生出各自的心理投射需求,氣氛微妙暗起波瀾。

更要命的是,士兵深諳女性心理,撩情手段高超,是個不折不扣的“藍顏禍水”。

他一步步俘獲看似性冷淡,實則痴情壓抑的女教師。

早淑女是主動獻身,女教師是被動獵物

只有高傲的女校長與士兵勢均力敵,關係對等。

然而,從女校長暗示士兵與自己同房的一刻,她也輸了姿態

士兵的人設典型直男癌,身處女性環境使他更加自負,笑聲中透著得意。

他唯一忌憚的是,這群女性隨時可能向憲兵舉報自己,

而隨著身體的復原,他開始籌劃自己的出逃計劃。

當決心獻身的女教師敲響了士兵的房門時,撞破他與早熟女的通姦,

繼而憤怒之下失手將士兵退下樓梯。

無法確定女校長是否藉機報復士兵的婉拒,

總之,為防止傷口感染她截肢士兵的一條小腿。

這個充滿象徵性的手術,如同閹割掉士兵的男性自尊。

悲憤的他哄騙女學生取得手槍後,

以最原始的暴力捍衛自傲的性別。

自責且帶有受虐傾向的女教師不顧眾人反對獻身士兵,

繼而以性愛使對方意識到並未喪失男性的身份屬性,怒火漸消。

不甘坐以待斃的女校長夥學生採摘毒蘑菇大擺鴻門宴。

妮可演技好評!

最終,眾人在餐桌上充滿儀式感的將蘑菇傳遞到士兵手中,食後暴斃。

在這場爭風吃醋中,唯一對士兵產生真實愛戀的女教師,沒有觀眾預想中的那般悲痛。

因為她理解此為保全自衛,更因她的愛在與士兵近乎野獸交配的性行為中燃至最旺,她餘生又要退回到封閉壓抑自我的狀態。

這是一場關於兩性與人性之間角力的故事。

牡丹花下死,做鬼難風流。

隨著藍顏禍水的暴斃,女人們彷彿又恢復到從前的平靜。

老編上文已提到本片翻拍自1971年的同名影片

原版中的士兵角色由傳奇影星兼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飾演。

新舊兩版故事的重合度非常非常高,

索菲亞·科波拉的翻拍,並未在人性挖掘上更高一籌,或主題更深入一層,

而是選擇提升場面調度,攝影與佈景較為亮眼,除此之外,乏善可陳。

這也正是外界對索菲亞·科波拉憑藉本片翻拍奪下戛納最佳導演的爭議所在。

同時,本片甚至為追求大師格局,刻意磨平弱化原版故事中,明顯帶有戲劇化的衝突情節。

如,原版中早熟女為報復士兵引誘女教師腳踩兩船,以當時舉報敵軍入侵的藍絲帶(南方軍稱北方軍為:藍肚佬)引來地方憲兵搜查,女校長急中生智化解危情。

歸納總結來說:

原版更像是一部氛圍強烈的驚悚劇情片,

而翻拍更似一部充滿濃郁古典氣息的小說。

可對比觀看,也可根據個人喜好擇選。


人人影視

德國影片《託尼·厄德曼》(場刊歷史最高的3.7分)與賈木許的《帕特森》(場刊評分3.5分)都顆粒無收,以及最後一部競賽片,大家都超愛的保羅·範霍文的《她》也同樣與獎項無緣。

多蘭的《只是世界盡頭》(場刊1.4分)拿到了評委會大獎,阿薩亞斯的《私人採購員》(場刊2.3分)拿到了導演獎,而獲得最佳影片的肯洛奇《我是布萊克》(場刊2.4分),同樣是一部場刊評分比較中庸的電影。

戛納不同於奧斯卡。

戛納的個人色彩比較重,是由幾個評審組成的團隊,而評委會主席的偏好更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這一屆主競賽單元的入圍作品質量頗高,但是最後決定獎項歸屬的是評委,而不是廣大媒體和影評人。

戛納始終都是那個頂尖的國際電影節,只是跟多數人的偏好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