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贞节牌坊就out了,蕉城清代令人称奇的三座石坊,听过没……

只知道贞节牌坊就out了,蕉城清代令人称奇的三座石坊,听过没……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

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

所立的建筑物。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

立牌坊是一件极为庄严隆重

且值得炫耀的事。

……

牌坊,不是谁都可以立,只有进入国子监读书和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方可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由官方出资建功名坊。至于立贞节忠孝牌坊、仁义慈善牌坊、德政牌坊者,要求就更严格,须经当地官府审查核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可建造。明清以来,从修筑牌坊的目的来分,主要有:功名牌、道德坊、德政坊、标志坊、陵墓坊、寿庆坊等。

蕉城区在明清两代,立的木质和石质牌坊数量颇多,尤其清中晚期,人们更热衷于建坊,有形成蔚然成风之势。最著名要数城区“十八坊”,位于今天闽东宾馆后侧一直延至单石碑,非常壮观,可惜在1950年被全部拆毁。目前蕉城区仅剩下三座清代石牌坊,分别是:七都冠英坊、八都节孝坊、漳湾青云坊,仍然屹立在宁川大地上,向我们诉说着,其背后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劫后余生——冠英坊

冠英坊属于功名坊,位于七都镇大厅村坊下坪,为林聪和林文迪两人共立,林聪为明正统四年(1439)二甲十九名进士,世称“会魁”。坊名“冠英”就是才学排在饱学儒士之前,可谓英名冠天下,故名“冠英坊”,坊名相当有水准,还相当霸气。

只知道贞节牌坊就out了,蕉城清代令人称奇的三座石坊,听过没……

七都镇冠英坊

我们今天在七都街上看到的冠英坊为清乾隆五年(1740)重建的,冠英坊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后毁。坊为石构牌坊,坐西南向东北,两柱一间,三楼,如意斗拱。通面阔4.15米,高5米,歇山顶。正脊中部有海浪朝阳雕饰,正中立坊匾,匾上竖刻“冠英坊”三字。坊匾下横刻“翰林少保”,系为明刑部尚书、太子少保林聪而立。背面横刻“奕世解魁”,系为林聪之侄——进士、刑科给事中林文迪而立,三处题刻均为楷书。为什么一座坊,同时为两个人而立呢?这是很少见的一种现象,原来是这样的,七都的林氏在明代中期的时候,可谓名门望族,光是有名可考的牌坊就有5座:“冠英坊”、“特赠坊”、“传柱坊”、“亚魁坊”、“解元坊”等。可惜以上诸坊皆毁于明代嘉靖倭乱期间。

到了清乾隆五年(1740),林氏族人想重树明代的辉煌,重建牌坊,但受到财力的限制,无力全部重建,故而只将有科甲的林聪和林文迪合建一坊,仍沿用“冠英坊”的坊名。

只知道贞节牌坊就out了,蕉城清代令人称奇的三座石坊,听过没……

冠英坊局部

重建的冠英坊屹立229年后,到了“文革”期间的1968年,劫难降临了,在那个年代,谁都无法阻止“破四旧”的浪潮,本来“红卫兵”要把整座石坊拆解砸毁。时任七都人民公社党委书记黄如松,眼看文物古迹将要遭到毁灭,心生一计进行软劝,以拆解下来的石构件可以用于修路铺桥造福百姓为由,说服了“红卫兵”只将冠英坊拆除,未对拆下来的石构件进行砸毁,最终保住冠英坊拆解下来的石构件,可算是逃过了一劫。冠英坊劫后余生有幸保存至今,需要感谢黄如松书记在那个年代就有保护文物的意识。1990年林氏族人利用原来的石构件重新立起了冠英坊,除个别石构件遗失更换外,基本保存完好,恢复了往日的辉煌。1992年12月,冠英坊被原宁德市人民政府(现蕉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冰壶雪藕——节孝坊

丈夫夭逝,妻子孝敬公婆,守活寡67载,换来一座节孝坊,这是何等之悲壮。

八都金垂节孝坊为八都镇闽坑村儒生余文焕之妻蒋氏所立,其未婚妻蒋氏系福安市下白石镇福屿村人。1985年开展的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据余文焕族人口述,余文焕22岁时身患重病不起,家里四方求医,药进无效而病日趋严重,文焕父母心急如焚,无法可施,只好与蒋家商量求将其女出阁冲喜,征得同意,举行了“冲喜”式的封建婚礼作为籍以驱魔治病。但事与愿违,婚后仅仅20天余文焕即夭逝。时年蒋氏仅18岁,正值青春,而性秉柔顺,为伺奉公婆,志坚不嫁,苦守一生。时有八都镇洋头村人,在京为官,闻悉此事,报奏皇上恩准,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派员建造“节孝坊”,颂扬其德,传留后世,后蒋氏寿终84岁,一生守寡67年。

只知道贞节牌坊就out了,蕉城清代令人称奇的三座石坊,听过没……

八都镇金垂村节孝坊

节孝坊立于八都镇金垂村村口,土名“圣旨坪”的水泥村道旁,坊石构,坐北向南,面阔5.35米,通高5.70米,四柱三间三楼。正脊上方中央有“日冕”雕刻,下方中央为双龙衔“圣旨”牌雕刻,坊柱方形,坊匾阴刻楷书:“节孝坊”。整体造型端庄、雕刻细腻、优美,具有较高的古建筑艺术价值。

坊的正额上刻有:“宁德县教,儒童余文焕之妻蒋氏,秉性幽间,立心柔顺,方幸青年,跨凤绣阁,春融何期,绮岁旌鵉,粧台月落,念翁姑莫奉供……。”这段文字是对蒋氏极大的褒奖。节孝坊属于道德牌坊类,主要是表彰封建社会在节操上没有污点,且尽心伺奉公婆,顺从公婆意志的妇女。是统治阶级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吃人的封建礼教对妇女身心的一种毒害。

只知道贞节牌坊就out了,蕉城清代令人称奇的三座石坊,听过没……

节孝坊局部

节孝坊为什么没有立在八都镇闽坑村,而是选择立在距离闽坑村10多公里外的金垂村口呢?原来立坊处原是金垂渡口,从金垂渡乘船过霍童溪,到对岸的八都镇岙村六罗塘自然村,金垂渡所处的古官道是当年宁德通往福安下白石镇、福安甘棠镇的要道之一。金垂村也是八都镇闽坑村通往蒋氏家乡福安下白石镇福屿村的必经之路。节孝坊立的位置金垂村,差不多也是闽坑村与福屿村之间,这是古人有意选择的地点。

“文革”期间,节孝坊也差点被毁,当地群众为了保护文物,想出了一招,保住了节孝坊,就是在坊的立柱上、正额上、横额上全部用壳灰粉刷一层,然后写上毛主席语录。今天我们在上部还可以看到当年壳灰粉刷过的痕迹。2012年6月,该坊被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点。

德高望重——青云坊

青云坊的“青云”,二字,旧时比喻道德高尚有威望之人。

青云坊为林思勉所立,位于漳湾镇汤湾村中心街91号民房左侧路中央。据坊上石刻所记,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坊坐北向南,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通宽4.3米,高3.6米。正额正面中部竖刻“青云坊”三字,正额背面中部竖刻“乡进士”三字;两边刻“明永乐癸卯科中式乡进士授湖广荆州府同知诏进朝列大夫林思勉立”;中间两柱正面刻对联“两代衣冠应紫诏白金节操压钱岩”,背面刻“廉慎褒章昭史册 简宽政纪著荆湘”。次间横坊浮雕鹿、鹤图案。

只知道贞节牌坊就out了,蕉城清代令人称奇的三座石坊,听过没……

漳湾镇汤湾村青云坊

林思勉,字懋臣,是从钱岩(今汤湾村)走出去的举人。先后担任了山东莱州府通判,湖广荆州府同知,朝列大夫(明代文散官名,从四品官阶,清代废除了朝列大夫)。林思勉为官清廉谨慎,深得民心,实行政令简宽,不苛求。群众对其评价很高,其任上政绩在荆湘一带是出名的,得到朝廷“廉慎”的褒奖,为官政绩可彪炳史册。林家两代属名门望族,高尚纯正的道德品质在家乡一带也是数第一的。明嘉靖版《宁德县志》记载:“戎籍有久隐者夜赂以百金,不纳,竟核出之”。还有坐落在村西侧的林思勉墓简朴至极,都说明了林思勉在任上的为官之清廉。青云坊就是对林思勉为政为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只知道贞节牌坊就out了,蕉城清代令人称奇的三座石坊,听过没……

漳湾镇汤湾村林氏祖厅

在青云坊西北侧有一座清早期的砖木结构古建筑,原为林思勉的故居,清代重建,直至今天都作为汤湾村林氏祖厅使用,大门口正上方有块匾额上书“中顺第”三个大字,“中顺”二字取至“中顺大夫”中的“中顺”二字。中顺大夫为明代文官名,正四品官阶。当年林思勉是否有被升授为中顺大夫,目前已无法考证。但该大宅子一定是为了纪念林思勉而建,勉励林氏后人不忘林思勉高尚品格和为人之道。

青云坊在“文革”期间差点也遭到了厄运,但还是有幸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据汤湾村老人会会长林桂安介绍,“文革”期间整座坊全部用壳灰粉刷一层,然后写上“共产党万岁”等语录。还是这种办法保护了许许多多的文物,而且屡试不爽。2012年6月,该坊被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点。

·End·

值班主任丨林翠慧

只知道贞节牌坊就out了,蕉城清代令人称奇的三座石坊,听过没……
只知道贞节牌坊就out了,蕉城清代令人称奇的三座石坊,听过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