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尋夢環遊記》的價值觀:沒有傳宗接代就會永恆死亡?

thristan

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學的死亡;第二次是社會宣佈你死亡;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離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任何人記得你,你再也找不到任何和這個世界的聯繫。那麼你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死亡並不是永別,遺忘才是。

電影裡一直在強調的一點——遺忘。無論你是誰,只要不被遺忘,你就不會永恆的死亡。

題主的問題基本是把《尋夢環遊記》所表達的主題進行了狹隘的理解,重點並非是有沒有傳宗接代,永恆死亡的重點在於是否被遺忘。電影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電影中的埃克托,那個在地獄中的落魄樂手,難道是沒有後代嗎?並非如此,電影中他有一個龐大的家族,他的曾孫便是電影的主角——米格爾。但是他依然差點就永恆的死去,因為即使有子孫滿堂,如果家族中的人都忘記你的話,你依然無法跟親人團聚,你依然要邁入註定的永恆的死亡。

重點從來不是你是否擁有子女,而是你是否被遺忘,當coco醒過來,當coco想起了和父親埃克托之間的美好,當埃克托用自己的表現贏得了家族人的尊重,獲得了親人的原諒。家族裡都認同了埃克托的存在,記住了埃克托的存在,即使coco離開了人世,埃克托依然可以在亡靈節回到陽間和家人團聚,你看啊,重要的是什麼呢,是不被遺忘啊。

顯而易見,《尋夢環遊記》的價值觀並非是簡單的傳宗接代,如果這樣膚淺來理解一部質量如此之高的動畫佳作的話,這純粹應該是誤解了。如今的世界越來越包容,LGBT群體也開始被主流的價值觀接受,無子嗣並非什麼稀奇事兒,隨著文明的程度的日益提高,丁克家庭的越來越多,傳宗接代,開枝散葉這樣的傳統思想也不再成為每個人都必須完成的使命。《尋夢環遊記》也不是無後同性戀們的一場極大的噩夢。它應當是那些不懂得愛,也不會去愛的人的極大的噩夢。因為人與人之間最大的羈絆,並非是血緣關係,而是愛,唯有愛作為紐帶方可永不折斷。多少父子反面成仇,兄弟刀劍相向,又有多少高山流水,忘年之交,相見恨晚,酒逢知己千杯少。

所以電影真正的價值觀應該是,學會愛吧,去愛吧,也享受被愛吧。

正如《死亡詩社》中說的一樣: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醫學、法律、商業、科技,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音樂、詩歌、夢想、情感,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想要獲得活著的意義,就去愛吧,愛可以穿越浩瀚的宇宙塵煙;愛可以跨越寸早不生的荒蕪之地;愛可以陪你捱過冰冷孤獨的寂靜歲月,愛是那首我為你寫的歌,在你老去的時候,唱給你聽。


潮汐電影

我的觀點:與其說《尋夢環遊記》主要表達了這樣一種價值觀:沒有傳宗接代就會永恆死亡,不如說這種價值觀是基於創作者故事、情節和風格創新,以及中國文化語境下觀眾接受所帶來的一種附加的“溢出價值”。

在我看來,《尋夢環遊記》所傳達的主流價值觀還是非常“美國化”的傳統主題,那就是“Family first"(家庭第一,迴歸家庭)。在這種“迴歸家庭”的主旋律基調下,電影中處處展現著這一美國式家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愛情、親情、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母親角色的完整性、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理解和包容等。當然,家庭主題之外還有夢想的追逐,而這些,無疑是可以穿越文化和制度隔閡,引發人類共鳴的東西。

而在敘事和場景的設置上,這次的《尋夢環遊記》又“大膽出新”,採取了充滿墨西哥異域風情的“亡靈節”作為故事的引發點,並且採取了“陰陽兩界”穿越的情節來塑造故事的情感張力。這種設置無疑讓人耳目一新,及大地增加了電影的陌生感和觀賞性。

而在電影故事的敘述上,則遵循著矛盾產生-為解決矛盾出走-新的矛盾-矛盾消除-大和解的經典邏輯:

源於曾曾祖父對家庭的背叛,音樂在米格爾家裡成為禁區---不甘心放棄夢想的米格爾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不小心進入亡靈界----在此米格爾遇到了家人們的靈魂,以及作為矛盾源頭的曾曾祖父埃克托---亡靈節的一系列奇遇最後終於真相大白,家庭成員之間的誤會消除-----由於女兒的遺忘,曾曾祖父埃克托面臨永久死亡的威脅,而這可能意味著缺失的父親角色再難彌補----米格爾迴歸世間,通過重現當年曾曾祖父唱給童年女兒的歌《Remember me》換回了曾祖母的記憶(影片的主要催淚彈)----家庭成員之間的大和解:夫妻之間、父女之間、個人夢想與家庭傳承之間(音樂夢和家庭祖業做鞋)。

作為電影的主要情節推動點,在矛盾展開以及解決的過程中,衝突性角色和元素的設置必不可少。《尋夢環遊記》的衝突元素主要體現在兩點:第一、偶像歌神德拉庫斯和米格爾曾曾祖父之前的矛盾衝突第二、曾曾祖父埃克托與家人之間的矛盾誤會。前者以德拉庫斯宿命般的死亡宣告結束,後者則以女兒重新喚回的對父親的童年記憶和愛為終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與其說它傳達了一種價值觀,比如“沒有傳宗接代就意味著永恆死亡”,不如說它是源於一種情節設置意義上的推動。

文學中有一種理論叫做:作者文本和讀者文本。意思是一個作品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的,作者完成作品,讀者解讀作品。讀者解讀作品的時候,往往會出現“1000個讀者讀出1000個哈姆雷特的形象”現象。而這個“沒有傳宗接代就意味著永恆死亡”的價值觀讀解就是一個典型意義上的中國式解讀。


孫衛華

我並不認為《尋夢環遊記》的價值觀是:沒有傳宗接代就會永恆死亡。相反,

它傳遞的價值觀是,用盡手段的有毒的成功,遠沒有家庭的支持和愛更為珍貴。

所謂“傳宗接代”和“永恆死亡”,其實是用中國的“東方儒家”文化來強行嫁接墨西哥的“生死文化”。

有不少人把墨西哥文化,和美國文化混為一談成為西方的文化和習俗,其實其中有巨大的文化和價值觀鴻溝。墨西哥人今天的文化是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結合的產物。而“亡靈節”,繼承了印第安文化(瑪雅文化和阿茲特克文化)對待生命的態度。人們祭奠亡靈,卻絕無悲哀,甚至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意在與死去的親人一起歡度節日。


所以,動畫片《尋夢環遊記》中有一條桔紅色花永生花搭建的橋樑,無論是生者還是死者都歡天喜地的期待相聚。這種情景在《生命之書》(book of life)


中也有體現。阿茲特克人的文化不懼怕亡靈,認為亡靈和生者可以和睦相處,所以他們可以在墓地裡Party, 張燈結綵。整部動畫片的色調是溫暖的,是夢幻和七彩的,充滿的祥和和幸福。

相反,西方亡(幽)靈文化我們也看過太多,他們總是和陰暗的,恐怖的,侵犯生者的姿態出現。有一部動畫片《殭屍新娘》,是英國著名黑暗系導演Tim Burton導演。


在西方的幽靈文化中,亡靈總是要找個生者的替身回到生界,哪怕是自己的子嗣。所以,每當體現死的這個概念時,色調總是陰暗的,音樂總是恐怖的。也可以參考邁克傑克遜的 “顫慄” (Thriller) MTV,爬出墳墓的惡鬼。(好像扯遠了)


所以,迪士尼的《尋夢環遊記》中其實有兩種文化的衝撞,一方面是墨西哥印第安文化中對於死亡,和生命的哲學,“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如果死得毫無意義,那麼,其生必定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是美國商業文化的產物“成功學“,就是擁有商業成功,為名利雙收,可以不擇手段。用生與死其實沒有可怕的疆界,而永恆的死亡—被人遺忘才是,來拆 “不擇手段有毒成功”的臺。用家庭的愛與支持才是最珍貴的,繼續來拆所謂“夢想與成功“的臺。看看,即使是最偉大的歌神,死後依然會因為生的汙點而被遺忘、唾棄。

在這裡多扯一句,川普大帝硬要在美國和墨西哥邊界建築一條“長城”來防止非法移民和走私貿易,和咱們限制LOW END人口有點像。但是好萊塢的自由左派們還可以繼續把墨西哥的文化美化成美麗的動畫片帶入美國,傳播印第安文化的價值觀,就像《尋夢環遊記》。本來,文化和思想就是一條邊境長城擋不住的。

至於非要用中國的“傳宗接代”來摻和和墨西哥文化+美國成功文化的一個對壘的動畫片的話,老實說我心好累。“傳宗接代”的儒家文化和西方乃至南美的“家庭觀”不是一回事兒。你們注意到在《尋夢環遊記》中的家族長是女性了嗎?為什麼在西班牙還有意大利,很多家庭為單元的族群中也是女性家長呢?所以,這裡談的家庭觀和中國的以男權父權為核心以及準則的家族是不同的。這個咱們可以另闢戰場。


《尋夢環遊記》中最大的積極意義,我認為是教會孩子們(甚至成人們)直面死亡。我們中國人總是畏談生死,尤其對小孩子,當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有一天會死嗎?”100%的人馬上聞聲變色,用手堵住孩子的嘴,說:“小孩子別瞎說。”死,在中國人的教育裡是一個禁忌的詞。

但《尋夢環遊記》帶給孩子們的是,爺爺奶奶,甚至有一天爸爸媽媽都會在那邊的世界觀望你,而那個世界是平等的,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是一派祥和和生的世界沒有區別,甚至更加夢幻和色彩斑斕。死者和生者也非陰陽兩路,只要彼此惦記,不遺忘就會永存。


我是不懼怕回答孩子們這樣的問題:媽媽你死了以後會回來看我們嗎?

我肯定會說:會,媽媽會戴著花回來。

“死亡才顯示出生命的最高意義”。我們不畏懼死才能正視生。

(文中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席越

看完《尋夢環遊記》只覺得,沒有家庭的人將不得安寧,還被各種限制與禁止,直到永遠死亡。你怎麼看這一價值觀?

答主對《尋夢環遊記》的價值觀完全不認同。特別是個人和家庭的衝突的處理。影片選擇無條件服從家庭,為了家庭,夢想也可以放棄,甚至在影片裡隱晦的表達了,只要你不從,家裡可以讓你去死。

影片具體展現就是在亡靈的世界,小男孩的大家長,要求他不許再碰音樂,否則就不讓他回陽間。小男孩第一次是陽奉陰違,結果又被送回了陰間了。第二次要不是解開了一些誤會,如果他不放棄夢想,還未必能回的去。仔細想想,這和封建宗族有什麼太大區別呢?只是形式換成了愛的綁架而已。

我覺得家庭很重要的,一家人如果價值觀一致,整整齊齊確實挺好的。可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任何事情都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一刀切。如果讓我對一個很不好的家人,以及老是以為了我好,而折斷我翅膀的人也要言聽必從,我是做不到的。

影片中第二個隱晦表達的觀點就是要傳宗接代,因為沒有人記得你,你就灰飛煙滅了。說實話,我很反感。拿一些根本看不到的東西,恐嚇現世的人,再說任何事物都是要消亡的,沒有什麼是永垂不朽的。為什麼要讓現世的人,因為一個完全不可能實現的永垂不朽而做繭自己呢。

但是,鼓勵傳宗接代這個事情要看兩面。

從國家的角度看,只有不斷出生的人口,這個族群才能存在,否則就是滅亡。所以生育這個事情,在任何國家都是一個大事,你看,在我國都是基本國策了。所以,國家希望大家能夠結婚,能夠生育,也是情理之中。

從個人的角度看,婚姻制度存在其實解決了3個問題,經濟、性資源分配和養育後代。只是隨著女性地位、收入提高,社會福利的健全,再也不需要仰仗男方或者家族而生存,婚姻和家族的基石其實就有點鬆動了,畢竟之前2個人或者一家人綁在一起才能活得比較好,而獨立的單身就很難了。

影片表達的觀點在100年前,無可厚非,這是符合當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但是放到現在就顯得有點不講理,他有可取之處,但是也有糟粕。畢竟時代變了,人和人之間的聯繫鬆散了,更加追求個體的幸福感,而不是你們長輩開心不開心。

如果一味強調要傳宗接代或者怎麼樣,就是屬於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另外,這也對被動成為邊緣人群的人,很殘忍,他們想要孩子呀,可是生不出,或者孩子早夭,他們是認可這個價值觀,但是因為沒有孩子就被你們打上了異類標籤,然後一輩子覺得自己處在鄙視鏈的下端,抬不起頭,鬱鬱寡歡。#很殘忍呀。#


言午許

想要理解《尋夢環遊記》的故事立場,就一定要明白“亡靈節”的意義。

從亡靈節開始


這並非杜撰出來的節日,而是真實存在的。

16世紀早期,西班牙征服了阿茲特克帝國,佔領了現在的墨西哥。由於宗教和政治因素,他們強迫土著居民改信天主教。同時,傳教士引入了“諸聖節”和“萬靈日”,分別是11月1日和2日。土著居民在這兩個節日中融入了自己的傳統文化,用於紀念死者。於是亡靈節就成了這兩個節日獨一無二的混合產物。

這不是傳宗接代的中國思想,不能偷換概念


所以不能將中國獨有的“傳宗接代”的思想,強加到這個同樣歷史悠久的西方節日上,以此類比的話,難道清明節祭奠先祖,是提倡繁衍生育嗎?這顯然是偷換概念。

與我們在悲切和眼淚中紀念故去親人不同的是,墨西哥民族的文化特徵、價值觀與哲學觀中,對生命的離去是有不同的見解。

如同墨西哥的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克塔維奧·帕斯說:“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如果死得毫無意義,那麼,其生必定也是如此。”死亡才顯示出生命的最高意義,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補充。”


只要有人記得你,你的靈魂就不會消亡


所以《尋夢環遊記》顯然是在闡釋一番最簡單的道理——生時勇敢的去愛,去跟家人、朋友、愛人珍惜每天。那麼死時,分別也並不可怕,因為活著的人會永遠記得你,只要有人記得你,你的靈魂就不會消亡。

如此感人的觀點,不知道為什麼非要跟“生孩子”掛鉤。當然了,就如同電影裡演的一樣,當人世間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也將你忘記,那麼你的靈魂將永恆的消亡。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吧,因為你存在的證據、意義,全部都沒有了,成了歷史長河中的一粒塵埃,消亡不是很正常嗎?即便“傳宗接代”了,關於你的記憶,又能在後人中流傳幾世呢?

珍惜當下,珍惜每寸光陰,跟愛的人好好相守,縱使死亡來臨,我們也要歌著唱分別。我想,這才是《尋夢環遊記》的意義所在吧。


北京民俗

迪士尼最新動畫片《尋夢環遊記》最近十分火爆,而影片主要以墨西哥亡靈節為歷史背景,其中提到的“二次死亡”概念頗值得探討。

按墨西哥人的民俗與傳說,在亡靈節期間,之前死去的親人會在這天跨越生死的界限,回到人間和活著的親人重聚。

只有善待亡靈,讓亡靈高高興興地回家過個節,活著的人才會得到亡靈保佑,無病無災,莊稼也會大豐收。

尤其需要重點指出的是,在墨西哥人的觀念中,死亡並不完全是一件沉痛的事,因為死後的人會在另一個世界活得很好,有唱有跳,一如既往享受他們的派對。

所以,悲傷並不是亡靈節的主調。

古阿茲特克人也認為,死亡既是生命的歸宿,也是新生命的開始。墨西哥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克塔維奧·帕斯曾說:

“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補充。”

因此,墨西哥人坦然接受生命週期的完成,並一年一度迎接生者與死者的團聚。

每年的亡靈節,墨西哥人祭奠亡靈的同時卻絕無悲哀,甚至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意在與死去的親人一起歡度節日。

而這,也是《尋夢環遊記》中故事推進與音樂渲染的基本色調。

最後值得一說的是,墨西哥人的死亡哲學有“兩次死亡”的說法,即:第一次死亡是自然死亡,故去的人離開人世前往亡靈世界;

之後,在得到後人的供奉後,已故去的人就會一直存在於亡靈世界,除非人世間已經不再有人記得他們。

那時,亡靈世界的他們也會被消失。這就是所謂的“終極死亡”。

而在影片中,埃克托因為離家追尋自己的夢想一去不返後而家人怨恨而失去供奉資格,但他一直存在於他女兒coco 的記憶當中。

直到coco年邁即將告別認識,他在亡靈世界也岌岌可危,直到米格最終找出他被害的真相,埃克托才最終迴歸了家族。


坑爹史冊

當然能把你的照片放到供桌上的一定是“親人”,沒有血緣關係的朋友恐怕也不會把你的照片放到供桌上吧。因此從這種邏輯上來說“沒有傳宗接代”就被人遺忘也是說得通的。但是就算傳宗接代了而沒有親人記住你,同樣會永遠死亡,譬如維克多就是面臨這樣的“窘境”,所以才有了他的後代“米格”的尋夢環遊記。



2、電影中並沒有侷限在“傳宗接代”這個狹隘的理念上,而是講述重視家庭親情的故事,因為在美國的主流價值觀裡似乎並沒有不生孩子的概念。

3、不管是南美洲還是北美洲的像墨西哥這樣的國家裡其實還是以農業社會的思維為核心的。這與中國社會非常相似。我們可以在《尋夢環遊記》中找到很多似曾相識的“中國元素”譬如剪紙、供奉祖先的方式、對於鬼魂世界的想象等,大家族生活的模式等,都讓人感覺毫無違和感。而對於祖先和家族傳統甚至傳宗接代的重視在很多時候可以被看作“農業社會”思維。



4、特別是南美洲,南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曾經大行其道。比如馬爾克斯的作品就曾經影響了像莫言這樣的中國作家,主要是這種“魔幻現實主義”中國的作家從骨子裡就太熟悉了,甚至於都不用模仿。南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創作理念特別相似,中國的《西遊記》、《山海經》、《封神榜》其實都可以算作魔幻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



5、作為一部墨西哥文化題材的動畫電影,能讓中國感同身受,其實也說明了很多時候文化是相同的。至於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是否曾經漂洋過海對南美洲產生過影響,這就是歷史學家的事情。


大米有文化

這個問題很有趣。

我先講一個小故事。我有一個大學同學,結婚有兩年了。但是一直有點丁克主義傾向,到現在沒有要孩子。看完《尋夢環遊記》,我就推薦給這個同學。看完之後,似乎是有點觸動了。“死了以後沒有人供奉”想想是挺可怕的。

一部電影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我覺得這部電影真的是非常厲害的了。

其實以前皮克斯在中國的電影票房非常差。好萊塢電影基本上是通吃全球,但是有兩個大ip中國觀眾不是太買賬,一個是星戰系列在中國的票房一直不好,另外一個就是皮克斯的動畫電影。我們看看迪士尼和皮克斯在中國市場動畫電影的票房情況。

之前最高的去年的《海底總動員2》也只有2億。但這部電影全球票房高達10億美元,中國票房產出實在是對不起全球第二電影市場的位置。

為什麼這部《尋夢環遊記》突然就讓之前在中國水土不服的皮克斯,突然開光了呢?

唯一的解說,就是關於亡靈、親情、家庭、傳承這些主題詞深深打動了中國觀眾的內心。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人是有來生觀念的。怎麼面對生死,對我們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對於最傳統的中國人來說,最好的死亡,是家庭子女後代都圍繞床邊,想想過去在世上也沒有太多遺憾,於是,對於那個死後的世界,就不會感到恐懼,因為死亡並不是一種“終結”,不是“生”的對立面,在子女的記憶裡,自己仍然是鮮活的。

這最關鍵的,就是在子女的記憶裡。

死後的靈堂上,擺著自己的牌位和照片,像這樣。

死前就能感受到四世同堂的家庭溫馨。有後代的後代溫馨可愛。像這樣。

試想一下,如果你沒有了子女,這一切還會發生嗎?

不會的。沒有了子女。所有這一切都是虛無。

人總有一死。死了之後,可能會有人記得你做的事情,寫的書,拍的電影,飾演的角色。但那都是身外之物。

如果說非要找出和自己身體曾經相關的遺留,那就只有自己的子女後代。他們繼承了你的基因,讓你的基因得以延續下去,於是,我們某種程度上可以達到“永生”。

如果沒有了子女,那一切就沒有了意義。

就如同電影裡的豬皮哥,按照電影的設定,他死之後沒有後代供奉,沒有人再記住他,於是他化成一縷飛煙,就此飄散。

電影中看到這一幕,我是忍不住哭了。這是太過於悲催的結局了。

沒有了後代,無法活在子女的回憶中。

這是這部樂觀全家歡題材電影裡面,為數不多的讓人覺得悲傷的畫面。

除此之外,電影把亡靈的世界拍得非常好玩。地下的世界是個精彩的世界。

非常符合我們中國人關於死後地下世界的幻想。非常好玩。

電影最讓人感觸的還是結尾,主題曲《請記住我》是一個爸爸即將遠行,寫給他留念不捨的女兒,COCO,在電影結尾,小男孩唱出了已經老去的老奶奶記憶中她爸爸曾經唱過的那首歌。於是照片破鏡重圓,

小男孩意識到了家庭的意義。

觀眾對於家庭傳承的情緒得到了最好的釋放。

這種奇妙幻想閤家歡的電影,又如此和中國人家庭觀念相契合,怎麼會不取得票房神話啊?

這注定會是今年最為神奇的票房奇蹟。

剛剛過去的週末,在《尋夢環遊記》上映的第3個週六,它的票房居然還能破億比起第2個週六,幾乎是持平,沒有跌幅!

我們看看它和《瘋狂動物城》票房走勢的對比。動物城 是中國市場動畫電影票房冠軍。去年曾經創造過票房神話,和它比起來,《尋夢環遊記》首映票房要低得多(1200萬和2200萬的區別),後面的走勢《尋夢環遊記》卻更加神奇。

可以看到:動物成第2個週六票房大幅增長近3倍,但是第3個週六下降較多;而《尋夢環遊記》第2個週六票房增長3倍以後,第3個週六居然持平,還是破億。

這麼多年電影票房看下來,第3個週末票房不跌的,只有這一例啊。這票房走勢遠遠比《動物城》要厲害啊。

搞不好,這個賀歲檔,這麼多國產片一起上陣,最後唯一票房能破10億的,就這有這部《尋夢環遊記》。

看著吧,這週五,《芳華》和《奇門遁甲》就要上映了,說不定,它們首映的票房還不一定能比《尋夢環遊記》高呢,這個週末,《尋夢環遊記》很可能還會再次爆發。

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啊。

我是深深被它折服了。

國產片要是能拍出這樣水準的作品,真是死了都值啊。

感謝這部電影,讓我們更好看到了家庭的意義,生命的價值。


梁鵬飛

如何評價《尋夢環遊記》的價值觀:沒有傳宗接代就會永恆死亡?

你確信你同我看的是同一部《尋夢環遊記》嗎?這部電影有任何一幀是講沒有傳宗接代就會死亡嗎?如果從字面來看裡面對死亡的理解是“真正的死亡是被遺忘”,被遺忘與傳宗接代有半毛錢關係嗎?

這部電影講了個什麼樣的價值觀,我的理解:

一:這部電影在我看來探討的是家庭與夢想的關係,它告訴我們追求自己的夢想沒有錯,但是家庭更重要,與家人在一起更重要。

二:第二層關於死亡,這部電影給我們傳達的一個價值觀就是真正的死亡是被遺忘

故事的第一個階段:米格的內心音樂夢想比家庭更重要

主人公米格爾出身里維拉斯家族,當地一個製鞋家族,但是與這個家族其它成員熱愛製鞋不同,米格爾有著自己的音樂夢想,但是這個夢想不被家人理解,特別是自己的奶奶,奶奶為何這麼痛恨所謂的音樂夢想,是因為奶奶的外公曾經就因為追尋音樂夢想拋棄了家人,給這個家庭帶來了許多痛苦的回憶,但是年幼的米格爾不懂,在一些陰差陽錯的情況下他以為已故的歌神德拉是自己的外曾祖父,最後在去歌神陵園取吉他的時候進入了亡靈世界,在進入亡靈世界之後米格爾很快遇到了自己已故的親人,得到親人的祝福就能返回人間,但是已故的外曾祖母因為所給的祝福裡也有不讓米格接觸音樂的詛咒因此不被米格所理解。

故事的第二個階段:米格發現他的夢想與他想象的不一樣

米格偷偷離開自己的外曾祖母等遇到了一個快被世人所遺忘的亡靈埃克托(實際上這才是他的外曾祖父),希望通過埃克托的幫助找到自己以為的外曾祖父歌神德拉,最後在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後米格見到了德拉,最後米格發現了兩個完全不同追逐夢想的案例。

第一個:歌神德拉

歌神德拉實際上是一個極端自私的惡魔,他剽竊了埃克托的歌並且毒死了埃克托,最後用卑劣的手段成為了受人崇拜的歌神,在他的眼裡只有利益和個人的榮耀,其它人都是工具。

第二個:亡靈埃克托

埃克托曾是歌神德拉的夥伴,一起追逐音樂夢想,為此埃克托還離開了自己的家人,後來在追逐音樂的過程中埃克托漸漸體會到家庭的重要,在他想回歸家庭與德拉告別時受到了德拉的毒害成為了一個孤獨的亡靈。

故事的第三個階段:米格真正理解家庭更重要,但是他仍熱愛音樂

之前的一個小插曲:

在埃克托帶米格爾找德拉的過程中,為了借一把吉他,米格爾見到了另一個亡靈,通過這個亡靈的故事知道了終極死亡是怎麼樣的,被徹底的遺忘,不僅僅消失在現實世界,而且被現實世界所遺忘在亡靈世界也會消失。

正是因為如此埃克托才願意幫助米格爾,目的是希望通過米格爾把自己的照片帶入現實加以供奉,那樣自己才不至於消失。

後面的故事:

在歌神德拉發現米格爾有可能對自己不利時,原本和藹可親的面目徹底變了,把米格爾投入了一個深坑當中,在這裡米格爾也遇到了被拋棄的埃克托,在這裡米格爾才知道埃克托實際上才是自己的外曾祖父,而且外曾祖父並沒有拋棄自己的家庭,而是在想回歸時被德拉害了,如果現實世界自己的祖母(就是埃克托的女兒COCO)故去了那麼埃克托就會徹底消失。

最後在自己外曾祖母的幫助下米格爾與亡靈世界的家人一起戰勝了德拉並且撕開了他邪惡的面紗,最終迴歸人類世界,在COCO彌留之際返回人間的米格爾唱起了COCO小時候爸爸常給她唱的歌,COCO想起了爸爸,最後埃克托的照片迴歸家庭。

第二年的亡靈節,所以的家人歡聚一起,唱著歌。


心安理得君

首先更正一下,《尋夢環遊記》裡面雖然以自己的直系後代來說永恆死亡的,但是我認為他所表示的價值觀是:不被記住的死亡,才是永恆的死亡。不一定非得是自己的後代,也可以是別人。

《尋夢環遊記》以一個輕鬆的態度,講述了死亡的這個沉重的事情。大體劇情小男孩米格爾為了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在亡靈節當天進入了亡靈世界,與自己的曾曾祖父埃克托來了一場神奇的音樂大冒險。最終米格爾可以玩音樂,埃克托可以在亡靈節的時候回到自己的親人身邊!

其中有兩個劇情是關於題主的傳宗接代與終極死亡的,一是:當埃克托帶領小米格爾去找自己的好友豬皮哥借吉他的時候,他卻在亡靈世界來了一場終極死亡。當時是這麼解釋的:如果在活人的世界裡,沒人記得你的時候,你就會從這個世界(亡靈世界)消失。這就是終極死亡。而是隻有當人死前所認識的那些人的記憶才有用。也就是說,當人死了以後,當現實世界裡面不再有人談論已死的人,那麼這個人將真的永遠不再存在!

二是:一開始的時候,埃克托的後人因為憎惡他拋棄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去追尋“音樂夢”,一直不會在亡靈節當天的祭壇上擺放他的照片,那麼他就不能通過花瓣橋。這樣就不會在亡靈節的時候,回到自己的親人身旁。同樣的在這裡,導演也沒有說只有自己的後代擺放的照片才能使已經逝去的人通過橋回到現實世界。因為在劇情中,有一個人的照片出現在了自己的牙醫的家中,也一樣通過了。這就是說只要有人擺放照片,就可以通過橋,不一定非得是自己的後人。

那這樣,就很好的說明了,並不是沒有傳宗接代就一定會終極死亡,而是在現實世界裡沒有人記得你才會是終極死亡!

這個劇情同樣會引起我們的反思,那就是什麼樣的人死後才會是終極死亡呢?是那些在活著的時候,沒有做出有意義的事情,是那些在死後活著的人拍手,並且不想再記住的人。這些人才是真正的終極死亡,才是永恆死亡。因為這些人活著的時候沒有給身邊的人,帶來任何的意義;更甚至於是帶來了極大的傷害。這樣的人死了,活著的人不會再去談論他,更不想再記住他,因為想起他們就只會帶來再一次的傷害!

還有一部分人,雖然沒有後代,但是他們活著的時候,給很多人帶來了生活的意義,救助了很多人,那這樣的人死後,會依舊被談起,那他就不是永恆死亡了。舉個例子,一個兵哥哥,年紀輕輕,在一次執行任務中為救助他人不幸犧牲,死後捐獻自己的器官,讓更多人活下去。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後代,雖然不能傳宗接代,但是他的死亡就不會是永恆死亡。因為在他死後,已久遠會有很多人談起他的英勇事件,被他救助的人,更會在他忌日那天格外想他。這樣的人就不會永恆死亡!

所以不是沒有後代就是永恆死亡,而是沒有被人記起才是永恆死亡!這個觀點你滿意嗎?歡迎留言評論,更希望關注“莒國小嚴”,我們一起用文字交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