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朝晖:更好满足农村对教育的真实需求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全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联谊会主席,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2010年入选“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之十大教育工作者,2012年被网易评选为年度教育意见领袖,2014年入选搜狐“2014中国教育推动者”。

储朝晖:更好满足农村对教育的真实需求

在各地农村调研时,常常看到一些新建起来的校舍里,学生稀少。据知村里的孩子不少被父母送到镇里或城里更好的学校上学了,村里的学校虽经投资改建还是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建薄弱学校。还看到一些政府投资建起来的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单调、艰苦,表示想家,甚至一些孩子明显营养不良。由此想到,农村对教育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如何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这是一些地方政府在解决了农村教育资金问题之后,没有及时予以重视,缺少实地调查,也没有切合实际的方案,从而遗留下来或者说新出现的问题。

在农村基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后,在对寄宿的困难学生给予补助之后,农村教育中因贫困而不能上学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显然这只是保证了办好农村教育的一个必备条件,要真正满足农村对教育的真实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整体上看,中国教育正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经20多年国民经济和教育的高速发展,政府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全部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学龄儿童的出生率不断降低,教育在整体上已走出极度短缺、贫困的状态。长期为贫困所掩盖的中国教育自身的各种问题因贫困得以解决而开始显现。

当教育所必需的外部经济条件已基本具备,教育的主要问题便转向内部,从硬件转向软件,从校园转向教员,从关注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等外显指标转向学校教育是否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具体的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需求,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更有条件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包括农村教育在内的中国教育正在从粗放的外延发展进入一个以质量提高、品质提升、内涵发展、理念完善和技术更新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发展阶段。新阶段的最终目标是如何满足教育主体的真实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由于农村教育在整体上相对落后于城市教育,所以在进入新阶段的过程中,农村教育将会遇到更多的现实问题。让教育主体满意的教育远远超越了钱所能提供的限度,而是需要从根本上更新教育理念、哲学和思想,使教育哲学的基础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生活本位的方向转变,将一切教育设计和措施对应于具体的教育主体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改革教育体制和学校管理机制,进行一场深入的、实质性的教育改革。这样的乡村教育改革迫切需要理论和管理机制创新,迫切需要抛弃因循守旧,勇敢面对并积极深入乡村生活。要改进现实生活,解决教育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和弊端,在教育的热点和难点中创造性地实践,走上大众化、民族化、科学化的现代教育发展道路。

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乡村当事人满意的教育?即使在偏远的乡村,人们都已经有既定的认识。然而由于众多的人对教育的内在复杂关系知之甚少,多数人还不能清楚明白地表述自己对教育的真实需求,乡村教育管理者也不甚明确在基本实现免费“普九”后如何确定下一阶段教育发展的目标,乡村社会对此还缺乏必要的共识。不少人简单地把实行严酷应试教育的“重点学校”视为“优质教育”来追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耗费巨资打造重点学校、制造新的学校差距的角力。这些都是现实中可能将乡村教育引入花费很高却并不很好的歧路的信号。

因此,在了解农村教育发展新的阶段特征,确立农村教育发展新的目标之后,就必须深入了解农村对教育的真实需求,在准确把握教育主体的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对教育资源加以整体优化组合,围绕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重构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学科为本、以考试为本、以分数为本的教育。

在具体实践中,提升教师是更好满足农村教育需求的关键,同时还必须看到农村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流动性以及发展变化的特点,既要注重培养能够适合农村需要、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人才,又要看到城乡的一体性和人才发展以及流动的趋势。

简言之,解决了上学费用只是提供了农村孩子受教育的外部条件,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村教育内在的问题尚未解决,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出发,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建设包括乡村在内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尚需教育工作者作出更加细致深入艰巨的努力。(摘自储朝晖:《回归常识做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