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朝暉:更好滿足農村對教育的真實需求

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長,全國第三方教育評價機構聯誼會主席,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秘書長。2010年入選“影響中國時代進程100人”之十大教育工作者,2012年被網易評選為年度教育意見領袖,2014年入選搜狐“2014中國教育推動者”。

儲朝暉:更好滿足農村對教育的真實需求

在各地農村調研時,常常看到一些新建起來的校舍裡,學生稀少。據知村裡的孩子不少被父母送到鎮裡或城裡更好的學校上學了,村裡的學校雖經投資改建還是成了名副其實的新建薄弱學校。還看到一些政府投資建起來的寄宿制學校,學生生活單調、艱苦,表示想家,甚至一些孩子明顯營養不良。由此想到,農村對教育的真實需求是什麼?如何更好地滿足這些需求?這是一些地方政府在解決了農村教育資金問題之後,沒有及時予以重視,缺少實地調查,也沒有切合實際的方案,從而遺留下來或者說新出現的問題。

在農村基本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九年制免費義務教育後,在對寄宿的困難學生給予補助之後,農村教育中因貧困而不能上學的問題基本解決了。顯然這只是保證了辦好農村教育的一個必備條件,要真正滿足農村對教育的真實需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

整體上看,中國教育正在經歷一個歷史性的轉變。經20多年國民經濟和教育的高速發展,政府教育投入不斷增加,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農村全部實施免費的義務教育,學齡兒童的出生率不斷降低,教育在整體上已走出極度短缺、貧困的狀態。長期為貧困所掩蓋的中國教育自身的各種問題因貧困得以解決而開始顯現。

當教育所必需的外部經濟條件已基本具備,教育的主要問題便轉向內部,從硬件轉向軟件,從校園轉向教員,從關注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等外顯指標轉向學校教育是否滿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具體的學生個體成長髮展的需求,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可能、更有條件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人民滿意的教育。因此,包括農村教育在內的中國教育正在從粗放的外延發展進入一個以質量提高、品質提升、內涵發展、理念完善和技術更新為主要特徵的內涵發展階段。新階段的最終目標是如何滿足教育主體的真實需求,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由於農村教育在整體上相對落後於城市教育,所以在進入新階段的過程中,農村教育將會遇到更多的現實問題。讓教育主體滿意的教育遠遠超越了錢所能提供的限度,而是需要從根本上更新教育理念、哲學和思想,使教育哲學的基礎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學生本位、生活本位的方向轉變,將一切教育設計和措施對應於具體的教育主體成長和發展的實際需求,並在此基礎上改革教育體制和學校管理機制,進行一場深入的、實質性的教育改革。這樣的鄉村教育改革迫切需要理論和管理機制創新,迫切需要拋棄因循守舊,勇敢面對並積極深入鄉村生活。要改進現實生活,解決教育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和弊端,在教育的熱點和難點中創造性地實踐,走上大眾化、民族化、科學化的現代教育發展道路。

什麼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鄉村當事人滿意的教育?即使在偏遠的鄉村,人們都已經有既定的認識。然而由於眾多的人對教育的內在複雜關係知之甚少,多數人還不能清楚明白地表述自己對教育的真實需求,鄉村教育管理者也不甚明確在基本實現免費“普九”後如何確定下一階段教育發展的目標,鄉村社會對此還缺乏必要的共識。不少人簡單地把實行嚴酷應試教育的“重點學校”視為“優質教育”來追求,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在初步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之後,又開始了新一輪耗費巨資打造重點學校、製造新的學校差距的角力。這些都是現實中可能將鄉村教育引入花費很高卻並不很好的歧路的信號。

因此,在瞭解農村教育發展新的階段特徵,確立農村教育發展新的目標之後,就必須深入瞭解農村對教育的真實需求,在準確把握教育主體的真實需求的基礎上,對教育資源加以整體優化組合,圍繞現代教育的核心價值、教育現代化的根本任務,重構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的關係,建立以人為本,而不是以學科為本、以考試為本、以分數為本的教育。

在具體實踐中,提升教師是更好滿足農村教育需求的關鍵,同時還必須看到農村對教育需求的多樣性、流動性以及發展變化的特點,既要注重培養能夠適合農村需要、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人才,又要看到城鄉的一體性和人才發展以及流動的趨勢。

簡言之,解決了上學費用只是提供了農村孩子受教育的外部條件,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村教育內在的問題尚未解決,從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出發,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建設包括鄉村在內的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尚需教育工作者作出更加細緻深入艱鉅的努力。(摘自儲朝暉:《迴歸常識做教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