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放特岗教师的一颗从教心,让乡村教育的文化香火永续!

特约评论

远离家乡和亲人,学校条件差,生活工作诸多不便,情感孤独,婚嫁不易,这是很多特岗教师的整体状况。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被称为“特岗教师”的群体在延续着乡村教育的未来,他们是乡村教育未来的希望。

但是有点可悲的是,至少在目前,社会、教育部门、政府鲜有对他们表示关注和关切,一部分人在去与留中纠结,在情感孤独中煎熬,在对未来渺茫中躁动不安。如此境遇,如何安放他们一颗从教的内心?

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来来去去似赶场,特岗教师的一颗从教的心永远难以安放,这就是当前很多乡村学校特岗教师的现状。呼吁学校、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以及全社会,请给予这些身处异乡,生活不便,情感孤独,婚嫁不易的可怜的特岗教师们一点关爱吧!让他们安放好一颗从教之心,让我们的本已危机重重的乡村教育有人来延续文化的香火。

以下内容由特岗女教师“夜风恋月光”自述:

毕业后在社会摸爬滚打了一年,受够气的我毅然决然辞职,回家一心考教。这期间我饱受家人的语言暴力和自我否定的双重折磨。

我深知考教难度大,于是选择难度不大的特岗教师。因为我想给家人和自己一个交代。后来我考上了,欣喜若狂,仿佛人生重见光明。我早都做好心理准备去面对一个闭塞的农村。(后来发现自己思考得还不够全面)

临开学,中心校学校校长并没有给我安排住宿,情急之下我采取村小同事的建议,住在离学校不远的农户家里。房租一年1000,水电我谈的是50一月,最烦的是厨房是公用的,旁边连着吵闹的棋牌室。经常做饭就有好奇的村民来观察,问我这个城里人怎么想到来村里教书。

房东一家经济条件不好,大儿子19岁,二女儿是弱智,三儿子三岁。之前他家对我还可以,经常叫我一起吃饭,当时我完全不知道农村人的套路。后来他们问我有没有男朋友,我说没有,他们花了很大功夫策划他家大儿和我培养感情。还说村子里很多女大男小的婚配。情急之下,我叫妈赶紧来帮我。后来在一次交谈中得知这家奶奶和爷爷是近亲结婚。我和妈都惊呆了。后来,我渐渐地我找到了现在的男朋友,他也是特岗教师,离我工作地三个小时。他来过我住的地方,深知我处境艰难。这时,这家人才放过了我。

其实最想吐槽的是学校的条件。第一次来我根本辨别不出废墟里的教室,还好半年内新房子修好了。一年了,操场还是坑坑洼洼的,校门没修还是两座垃圾山。全校76个学生,五个班,六个老师,平均一个老师每周上24节课。早上八点五十上课,下午三点放学。日子混的还挺快,我和男友都有车,他每周都会来看我,大假就回家。整体来说,虽然在村里没有朋友,但可以耍手机,我坚信自己不会一辈子留在这里,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这是进校园的路,没有校门,也没有围墙:

安放特岗教师的一颗从教心,让乡村教育的文化香火永续!

这是校内全景:

安放特岗教师的一颗从教心,让乡村教育的文化香火永续!

这是老师们的办公室:

安放特岗教师的一颗从教心,让乡村教育的文化香火永续!

下学期不知道住哪,因为他们家已经下了逐客令。我已经给领导说了,他说可能住学校厨房吧,可具体情况怎么样,洗漱晾衣服安全问题,我耐心等待。

这是个深度贫困村,距离县城一个半小时车程。村里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务工,留下的就是老人和小孩。村小一共有六名教师,两女四男,最老的60岁,其他老师35岁左右,他们既是老师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除了日常工作交流,我平时不怎么和他们聊天——我原本是个性格活泼的人。

村小没有大门,是个“开放式”学校,吃瓜群众经常来闲逛。上学期听说学校和操场一年就能修成,结果现在学校成型,操场依然还是尘土飞扬。每天看到这个环境,特别不是滋味,好在孩子们一点都不嫌弃,玩得不可开支。学校旁边连着村委会,最近要重建。

我其实最不满意就是学校的环境和教师的住宿条件,其他工资待遇还好。还有,没同龄同事朋友实在孤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