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放特崗教師的一顆從教心,讓鄉村教育的文化香火永續!

特約評論

遠離家鄉和親人,學校條件差,生活工作諸多不便,情感孤獨,婚嫁不易,這是很多特崗教師的整體狀況。但就是這樣的一個被稱為“特崗教師”的群體在延續著鄉村教育的未來,他們是鄉村教育未來的希望。

但是有點可悲的是,至少在目前,社會、教育部門、政府鮮有對他們表示關注和關切,一部分人在去與留中糾結,在情感孤獨中煎熬,在對未來渺茫中躁動不安。如此境遇,如何安放他們一顆從教的內心?

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來來去去似趕場,特崗教師的一顆從教的心永遠難以安放,這就是當前很多鄉村學校特崗教師的現狀。呼籲學校、教育部門和地方政府,以及全社會,請給予這些身處異鄉,生活不便,情感孤獨,婚嫁不易的可憐的特崗教師們一點關愛吧!讓他們安放好一顆從教之心,讓我們的本已危機重重的鄉村教育有人來延續文化的香火。

以下內容由特崗女教師“夜風戀月光”自述:

畢業後在社會摸爬滾打了一年,受夠氣的我毅然決然辭職,回家一心考教。這期間我飽受家人的語言暴力和自我否定的雙重摺磨。

我深知考教難度大,於是選擇難度不大的特崗教師。因為我想給家人和自己一個交代。後來我考上了,欣喜若狂,彷彿人生重見光明。我早都做好心理準備去面對一個閉塞的農村。(後來發現自己思考得還不夠全面)

臨開學,中心校學校校長並沒有給我安排住宿,情急之下我採取村小同事的建議,住在離學校不遠的農戶家裡。房租一年1000,水電我談的是50一月,最煩的是廚房是公用的,旁邊連著吵鬧的棋牌室。經常做飯就有好奇的村民來觀察,問我這個城裡人怎麼想到來村裡教書。

房東一家經濟條件不好,大兒子19歲,二女兒是弱智,三兒子三歲。之前他家對我還可以,經常叫我一起吃飯,當時我完全不知道農村人的套路。後來他們問我有沒有男朋友,我說沒有,他們花了很大功夫策劃他家大兒和我培養感情。還說村子裡很多女大男小的婚配。情急之下,我叫媽趕緊來幫我。後來在一次交談中得知這家奶奶和爺爺是近親結婚。我和媽都驚呆了。後來,我漸漸地我找到了現在的男朋友,他也是特崗教師,離我工作地三個小時。他來過我住的地方,深知我處境艱難。這時,這家人才放過了我。

其實最想吐槽的是學校的條件。第一次來我根本辨別不出廢墟里的教室,還好半年內新房子修好了。一年了,操場還是坑坑窪窪的,校門沒修還是兩座垃圾山。全校76個學生,五個班,六個老師,平均一個老師每週上24節課。早上八點五十上課,下午三點放學。日子混的還挺快,我和男友都有車,他每週都會來看我,大假就回家。整體來說,雖然在村裡沒有朋友,但可以耍手機,我堅信自己不會一輩子留在這裡,生活還是有希望的。

這是進校園的路,沒有校門,也沒有圍牆:

安放特崗教師的一顆從教心,讓鄉村教育的文化香火永續!

這是校內全景:

安放特崗教師的一顆從教心,讓鄉村教育的文化香火永續!

這是老師們的辦公室:

安放特崗教師的一顆從教心,讓鄉村教育的文化香火永續!

下學期不知道住哪,因為他們家已經下了逐客令。我已經給領導說了,他說可能住學校廚房吧,可具體情況怎麼樣,洗漱晾衣服安全問題,我耐心等待。

這是個深度貧困村,距離縣城一個半小時車程。村裡的青壯年基本都外出務工,留下的就是老人和小孩。村小一共有六名教師,兩女四男,最老的60歲,其他老師35歲左右,他們既是老師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除了日常工作交流,我平時不怎麼和他們聊天——我原本是個性格活潑的人。

村小沒有大門,是個“開放式”學校,吃瓜群眾經常來閒逛。上學期聽說學校和操場一年就能修成,結果現在學校成型,操場依然還是塵土飛揚。每天看到這個環境,特別不是滋味,好在孩子們一點都不嫌棄,玩得不可開支。學校旁邊連著村委會,最近要重建。

我其實最不滿意就是學校的環境和教師的住宿條件,其他工資待遇還好。還有,沒同齡同事朋友實在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