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技术指标那么多,应该先看?

跑步技术指标那么多,应该先看?

Photo via Nike

跑步技术指的是执行跑步这项运动的能力;跑步技术越好越不容易受伤、效率也越好。科技进步所赐,现今的跑表提供非常多量化的技术指标:“步频”、“步幅”、“触地时间”、“垂直震幅”、“触地时间平衡”...等。但这么多的指标,该优先看哪些呢?

“先求不伤身体,再讲究效果。”相信这句广告台词大家都听过,正是训练的诉求。先避免运动伤害,再进一步追求运动表现。

跑步时“跨步”指的是把脚掌主动前伸、迈出去。跨步会让脚落地于身体前方,落地点离身体越远,对关节的压力越大,是造成运动伤害最常见的原因。跨步跑会延长每一步在地面的时间,因此可以利用技术指标“触地时间”监控。当“触地时间”大于240毫秒,代表很可能有跨步的状况,必须针对跑姿修正,让每一步落在身体正下方避免受伤。

跑步技术指标那么多,应该先看?

落地点在身体重心前方

“步频”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双脚合计落地的次数。跑步的“配速”可以简单想成是“步频”乘以“步幅”。可以用“高步频,低步幅”或“低步频,高步幅”跑出相同的配速。但是“低步频,高步幅”的跑法如同连续的跳跃动作,每一步要承受较大的落地冲击。反之,“高步频,低步幅”所承受的落地冲击较小。根据观察研究,“步频”在180spm(每分钟步数)以上能有效降低落地冲击。不论在任何速度下,“步频”皆需达到180spm的标准。若无法达到标准,须进行步频训练提高步频,减少落地冲击。

跑步技术指标那么多,应该先看?

RQ各强度步频表

RQ提供非常棒的功能:“各强度步频表”,计算各配速区的平均步频,可以选择近一天、近一周、近30天或自行设定时间。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步频会比单次训练准确。配速1至6区的标准皆为180spm,大部分跑者在配速1区的平均步频最低。当进行步频训练一段时间后,可以利用RQ“各强度步频表”选择训练前、后一段时间进行比较,检视配速1区的平均步频是否有进步。

“触地时间平衡”指双脚触地时间的比例。例如:50.0% 左 / 50.0% 右,代表双脚接触地时的间相等。为了让双脚尽量平均分摊压力,“触地时间平衡”相差1.0%以上受伤风险较大。

跑步技术指标那么多,应该先看?

单笔训练记录

如图示单笔训练记录的“触地时间(GCT)平衡”纪录,平均为:47.7-52.3(单位为百分比%)。右脚接触地面时间比左脚多4.6%,远高于标准值1.0%。若长期“触地时间平衡”都呈现类似分布,表示身体一直都处于失衡状态,受伤风险高。在操场绕圈或在左右高低不均衡的路面训练,也会使双脚触地时间不同,长期容易造成问题。若发现“触地时间平衡”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可以利用录影的方式进行跑姿检测,找出原因,必要时寻求专业谘询。

上述“触地时间”、“步频”、“触地时间平衡”三项技术指标可以用来监控、预防运动伤害,可归类于“避免运动伤害”的技术指标。当“避免运动伤害”的技术指标都符合标准,再进一步探讨其它与“运动表现”相关的技术指标。

跑步技术指标那么多,应该先看?

“避免受伤前提下,强化运动表现”是追求长期进步的最佳策略!

跑步技术指标那么多,应该先看?

·

用3小时发现跑姿问题

跑姿分析矫正课程全国开课

入门科学化训练

来学一学用心率安排训练

跑步技术指标那么多,应该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