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創始人戴自更:轉型文創投資 看好文化+IT

新京報創始人戴自更:轉型文創投資 看好文化+IT

作者 | 劉素宏 張皓月

“當巨頭的投資越來越向早期項目蔓延時,對整個創投行業是不利的。”

2003年,他創辦新京報,一紙風行十餘年。如今,轉型做投資人,尋找中國創客發起人、中國創客導師、北京文投集團總經理戴自更喜歡問,“你說對嗎”。他要通過不斷詢問年輕人、受眾,來確認自己對於最新投資風向的判斷,他更願意傾聽年輕人的看法。

“有些傳統媒體堅持的東西其實並沒有完全過時,”他也和身邊的年輕人交流看電影的品味,除了少年叛逆期,《美麗心靈》、《放牛班的春天》這些都是不同代際的人都會喜歡的。

做文創投資,他更喜歡發問,因為他要在不斷詢問中探底。他的投資價值觀和辦報的核心理念一樣:真善美。碎片化的文化消費產品和審醜的調侃需求,大多無法符合他對文化產品的定位。

想投出有長久生命力的產品和項目,這是戴自更對文創領域的期待。除此之外,他還在關注巨頭資本跑馬圈地下文創項目的生存困境。“我希望文化產業是多元的,多層次的。”

對於投資人而言,除了發掘好項目,更要盡力為文創創業者提供好的生存空間,這也是他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轉型投資人,恆定的價值觀是真善美

“作為內容生產者,必須傳達有價值的東西,要符合真善美的欣賞標準,而不是去消解、去惡搞正常的價值體系。”

尋找中國創客:最近文創圈崔永元爆出了范冰冰、馮小剛陰陽合同的事,你怎麼看?

戴自更:陰陽合同其實是這個行業裡普遍存在的。從崔永元爆料的角度講,我認為他是對的。我們的稅制等有有待完善的地方,但大家必須要遵守遊戲規則。

尋找中國創客:這件事會不會對影視行業產生更大的影響?

戴自更:要看相關主管部門對這個事件怎麼理解,對於納稅規範化確實需要政策方面的明確態度。政策方面如果沒有明確態度的話,僅靠企業和從業者自覺的約束是不可能的。

尋找中國創客:這件事背後映射出影視行業演員薪酬、製作成本高企,但優秀的內容不多,原因出在哪裡?

戴自更:我們能看到影視中技術的改進,但技術只是表象,故事的核心還是人性和價值觀。現在很多電影說不清傳遞了什麼。故事、情節都可以變,但背後應該體現文化和價值觀。《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樣的片子為什麼能夠打動人?馬小軍調皮、有很多缺點,但他身上體現了年輕人的迷茫、困惑,和時代背景緊密結合。真,才會動人。

尋找中國創客: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文化,你認為電影傳遞的價值觀應該是恆定的?

戴自更:對,目前我們的文化產品建立在沒有根基的沙子上,人的審美、情操、價值觀都無處安放。每個人都很焦慮、動盪、多變。因為底層的價值取向不統一,賣座的電影既不關精英什麼事,也不關大眾什麼事,很盲目。

尋找中國創客:從辦報紙到做投資,你自己恆定的價值觀是什麼?

戴自更:起碼是真善美。媒體求真,電影的故事可能是編的,但情感要講究真實;善就是向上的,好的;美就是審美的感覺,是美好的,而不是現在有些人追求的審醜,比如短視頻平臺上的惡搞段子,它帶來的是短暫的流量,但一陣風過去,留下了什麼?

尋找中國創客:你對如今的內容生產者有什麼建議?

戴自更:我認為作為內容生產者,必須告訴人家一點有價值的東西,要符合真善美的欣賞標準,而不是去消解、去惡搞正常的價值體系。

警惕巨頭入場催生估值泡沫

“資本一旦把棋下死了,後續的資金跟不上,文創平臺和內容很容易就垮臺,這是對文化多樣性的傷害。”

尋找中國創客:你做投資後,思考最多的問題是什麼?

戴自更:我特別想弄明白BAT的整個生態。阿里騰訊幾乎覆蓋所有的賽道,有點贏者通吃的局面,但其實扼殺了好多創業者的機會。創業者很難繞開BAT,選擇投靠BAT,有一種傍大款的心態,長遠來看,這對創新未必有利。

尋找中國創客:但在商言商,你做投資之後,還能保持這種衝撞感嗎?畢竟被BAT收購,也不是壞事。

戴自更:我們想投一些有特色的、專注於內容的產品和創業項目,但是慢慢的要麼遭遇巨頭打壓,要麼被互聯網巨頭企業收購,就這兩條路。有創業者一開始想著怎麼避開BAT,但是避開BAT之後,生存的空間也很小。

尋找中國創客:對於創業者、早期投資人而言,有BAT巨量資金來接盤,不是皆大歡喜嗎?

戴自更:表面上看似乎是好事。但是對於創業者和投資人的傷害在於,一是巨頭的戰略投資推高了估值,製造了泡沫。上市之前先拿一輪BAT的錢已成為趨勢,但巨頭已不滿足於僅僅做PE輪,當巨頭的投資越來越向早期項目蔓延時,對整個創投行業是不利的。項目估值虛高已成為行業問題,動輒100倍,PE真的撐得起麼?

二是大資本給創業公司的獨立發展埋下了隱患。估值泡沫做起來不難,但隱患在於,創業者如何繼續撐起這麼大的估值。初創公司商業模式並未成熟,此時一旦資本不再續命,創業公司就面臨崩塌。這樣大起大落的悲劇,我們今年已經在“共享單車”上看到了。

三是要警惕投資節奏被擾亂。資本可以起到加速的作用,但項目的發展一定是有周期的,投資人要抱定這樣的價值觀,避免心浮氣躁,如果都想去賺快錢,都想著儘快讓巨頭接手,那也違背了創業投資做價值發現的初衷。

尋找中國創客:對文化領域的威脅是什麼?

戴自更:文化內容生產如果被資本綁架,是很麻煩的事情。

我認為文化產業應該是多元的,多層次的。比如抖音可以活得很好,快手、秒拍也都有它的生存空間。但是現在的資本急功近利,一定要拼出“你死我活”。資本一旦把棋下死了,後續的資金跟不上,文創平臺和內容很容易就垮臺,這是對文化多樣性的傷害。

尋找中國創客: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獲得巨頭投資的文創產品也能得到巨頭的平臺和流量扶植?

戴自更:這也是問題。換個角度看,如果(產品)沒有獲得平臺的投資,那就得不到流量扶植,甚至可能遭遇“封殺”直至被搞死。如果大量的創業項目必須要成為“XX系”的企業才能生存下去,創新創業的環境怎麼可能好?

我認為要警惕這種新型壟斷。巨頭應該意識到自己的邊界,不能去做全生態。法律制度應當對新型壟斷作出判斷和規制,為創業創新營造更好的環境。

尋找中國創客:在你看來,這件事有解決辦法嗎?

戴自更:建議完善法律法規,避免巨頭企業到處兼併、收購。比如美國的六大電影公司,其實都是良性競爭和合作。我們應該有一個好的遊戲規則,避免“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資本廝殺對文化生態的影響。

資本逐利,但每一筆投資背後都有價值觀

“ 長遠看,有恆定價值觀的文化產品才能走得更遠,才能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回報。”

尋找中國創客:國內文化產品本質是消費品,消費品不在乎長久,而更在乎能不能收割流量或者給投資帶來指數級增長?

戴自更:投資當然為了賺錢,但要掙長遠的錢。從投資角度,通過指數級增長退出當然不錯,但長遠看,有恆定價值觀的文化產品才能走得更遠,才能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回報。

對於投資人來說,每一筆投資背後都有他的價值觀。文化需要一種將其視為歷史榮耀的敬畏之心,而不是盯著消費的帽子把文化的價值一下子吃幹榨淨。這背後是一個普遍的對於文化的價值觀認知問題。文化不是陽春白雪,但是也不能輕視用戶的心智。

文化要講究價值觀,投資要賺錢,擁有好的價值觀的產品一定會有市場的,一定是可以賺錢的,這兩者並不矛盾。

尋找中國創客:你最近關注什麼樣的文創項目?

戴自更:從內容的角度講,還是不希望看到粗製濫造的東西。歸根結底還是想更關注有價值內核的、能長久的產品。

文化與科技結合將帶來更多創業機會

“文創領域未來兩大方向值得關注。首先是深耕某個垂直領域的項目,專注、專業、深入,在某個領域做到最好。其次是文化與科技結合的項目。”

尋找中國創客:開始進行文化產業投資以來,你捕捉到哪些積極的市場信號?

尋找中國創客:未來文創產業最有可能出現的新商機是什麼?

戴自更:在以往單一靠廣告變現的時代,日活、時長是關鍵,獲取流量是與廣告商談判的重要籌碼。但在今天,隨著內容產業的消費升級,用戶對於好內容的渴求越來越強烈,支付越來越便利,支付意願和付費習慣逐漸形成,用戶付費率、付費收入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衡量因素。

創業者也不要簡單停留在模仿和跟風,一擁而上。投資人熱切盼望市場上出現好的文化產品,而不是一味跟風,趕熱度,賺快錢。投資要為好內容提供長久陪伴和助力,尊重文化多元。

我認為,做平臺的機遇越來越少,文創領域未來兩大方向值得關注。首先是深耕某個垂直領域的項目,專注、專業、深入,在某個領域做到最好。其次是文化與科技結合的項目。今後中國的創業趨勢一定會從模式創新到技術創新,文化與技術結合將會產生更多機會,會誕生更多偉大產品和公司。

互聯網技術催生了更多平臺型公司,對好內容需求越來越強烈,能夠生產優質內容的創業項目未來一定大有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