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近年來,國學方興未艾。但國學啟蒙似乎有“狹義化”的教育趨勢,從三字經到千字文,從古詩到論語,記誦經典成了單一化的手段。殊不知,國學本身就博大精深,不僅包括傳統經典,還蘊含著琴棋書畫的人文根基。

所以,國學啟蒙,不僅僅要背誦經典,還應包括對傳統藝術的審美塑造,對文化習俗的感同身受。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以各種民俗事象為基本要素構成的,都是先人社會生活在文化層面昇華的結晶,所以,也正是小朋友們學習和感受傳統文化的大好時機!

這個端午節,Touchbox小創客帶著小朋友,講民俗,賞古畫,一起看看古人如何過端午,一起來做親子手工,用心感受自己我們文化中的雅與美。

賽龍舟

民俗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動。相傳戰國時期,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龍舟競渡之寓意,被《史記》所肯定,以至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各地民間一項重要的端午節俗活動。

古畫

《龍舟競渡圖》為唐代李昭道所繪。這位畫家擅長青綠山水,他的父親也是大畫家,被世人稱為“大李將軍”和“小李將軍”。父子二人的山水畫創作,在我國山水畫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以他們為代表的青綠山水一派,和盛唐以後興起的水墨山水,為晚唐五代山水畫的成熟,準備了較為充分的條件。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通過畫中的建築判斷,畫中的情景當為宮廷中歡度端午的場面。華麗的宮廷樓閣位於畫面的右下角,湖水以留白的方式體現出來,遠景為青綠的山巒。畫面中,人小如豆卻清晰可辨,所繪龍舟也生動有趣,靈動飄逸。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明代鄭重的《龍舟競渡圖》,繼承了唐代“大小李將軍”華美的青綠山水畫風,描繪端午時節南方湖區景象。畫面整體氣韻瑞麗生動,敷彩勾勒工麗細緻,具有明代工筆繪畫構圖佈局靈動、畫面充滿動感、人物細節精緻、風俗情景生動寫實的特徵。

其實,賽龍舟早已有之,而且也不限於端午。大家對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一定不陌生,描繪的是北宋京城汴京(今開封市)清明時節的熱鬧景象,而這幅《金明爭標圖》則是畫家描繪的汴京城中金明水池龍舟賽的場景。

每年三月,皇帝賜令開放著名的御苑之一金明池,並與士庶共觀龍舟爭標,郊遊賞玩,“爭標賜宴”成為京城一大盛事。這幅千年古畫,正向我們展示了繁華勝境中一場激烈的龍舟賽。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一艘大型龍舟為中心,其兩側各有五艘小龍舟,每船頭各立軍校一名,舞旗招引,舟中槳手則奮力劃棹,向前方標杆衝去。畫面中各龍舟左突右進的空間安排,營造出爭標的激烈、刺激與緊張氣氛。

龍舟賽的盛況,還被宋代孟元老將記錄在《東京夢華錄》一書中。到了元代,界畫大師王振鵬根據此書創作出《龍舟競渡圖》。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畫中也描繪了水鞦韆、水傀儡等水戲活動,還能看到龍舟競賽的終點線-標竿。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藉由此畫,我們一睹龍舟的細節,大小龍舟,還有形似鰍魚的小船。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創意做龍舟

看到這裡,小朋友是不是也想自己動手做一艘威武華麗的大龍舟?摺紙加少量材料就可以實現喲!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每一步,先折出船身。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第二步,再進行船身和龍頭的裝飾。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第三步,安裝上船漿,就大功告成了!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端午粽子

民俗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習俗,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粽子,是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又叫"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

古畫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這幅《裹角黍》是清代畫家徐揚的《端陽故事圖冊》全套八幅之一,分別描繪了端午節期間的重要民俗活動,每開均以隸書題寫畫名,並以行書對畫作加以註釋,以便讀者進一步理解畫面內容。此圖冊構圖嚴謹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動,線條遒勁流暢,色彩明麗典雅,顯示出作者較強的寫實功底和乾隆朝宮廷繪畫工整清麗的筆墨特點。

此幅正是五月五小朋友參與包粽子的場面。一個小朋友蹲在浸糯米的木盆旁,似乎在求問什麼,一旁則是洗好的粽葉;另兩個小朋友則在幫忙包粽子,有一個個子小一點的,要踩上了小凳子才夠得到桌面,雖是背影,卻能感受出他們興致盎然,和長者的一點無奈與好笑。原來古代的小朋友,每到大人們勞作時,也是“越幫越忙”啊!

齊白石的一幅《粽子》中,以濃淡赭色,用大筆塗出一個個的三角形,再以濃墨畫系粽的繩草,紅色的荔枝,櫻桃,正是端午的時令水果,鮮豔的色彩與粽子形成對比;切開的鹽蛋,朱磦色的蛋黃使滿幅生輝。整幅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包傳統粽子啦

包粽子,在小朋友的眼中,大概算是最好玩的手工了吧!快來看看,你家的粽子是哪一種?

牛角粽在廣東的河源等地比較流行,尖尖的像極了牛角,粽子古代的時候叫做“角黍”,這可能是和古代粽子最相像的一個品種了。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三角粽的形狀比較好看而且特別,可以製作成甜、鹹兩種口味,蛋黃、叉燒、蜜棗都是不錯的餡料。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北方四角粽在北方地區非常流行,個頭不是很大,為斜四角形,多以小棗、豆沙做餡,也可以適當放一些果脯蜜餞等。當然也可以蒸完全的白粽,蒸後可以直接蘸食白糖。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寶塔粽子主要是廣東地區的特色粽子,體型龐大,可以說是粽子中的霸王粽,由於可以裝非常多的東西,因此也形成了甜和鹹兩種口味。甜餡主要是豆沙,而鹹餡則是用醃製好的雞肉或者豬肉來做。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南方四角粽,主要是以鹹味粽為最大的特色,餡料相當豐富,可以是醃肉、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海米、栗子等。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長粽子,這種粽子多見廣西等地,一般用粽葉包裹,粽葉非常寬大,像芭蕉葉一般,這樣可以在其中放入豐富的餡心,之後用繩子捆綁,形狀雖然一般,但味道絕美。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懸艾人,掛菖蒲,佩香囊

民俗

農曆五月在古時民間稱為“惡日”或“毒日”。由於夏至到來,氣溫陡升,蟲虐恣肆,各種病菌衍生繁殖,婦女兒童以及體弱者容易染疾。人們為捱過這段難熬的日子,便想出懸艾人,掛菖蒲,佩香囊等多種方式,大量使用具有驅蟲解毒功效的植物,祛病驅邪。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雖然是一種民俗,但也不失為一類預防瘟疫的方法,並寄託著人們辟邪的心願。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之功效。每至端午節,人們將新採的艾條插於門楣上,或將艾草捆紮為似人似虎的形狀,稱為“艾人”、“艾虎”,懸掛在屋簷下,或置於屋中,以驅蟲避邪。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小朋友,則在端午節佩戴香囊,避邪驅瘟,也是好玩好看的小裝飾。香囊是將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如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樟腦等製成藥末,裝在特製的布袋中,外包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或結成一串,或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

古畫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懸艾人》也是清代《端陽故事圖冊》全套八幅之一,描繪的正是端午節的情景。一個紅衣衫的小朋友,手握蒲扇,旁邊兩個身著夏衣的大人,似乎在教小朋友指認剛剛掛好的艾人,非常生動有趣。

清代任頤的《端午圖》,則以直立的艾草、菖蒲、蜀葵為主要表現對象,以地面上擺放的枇杷、蒜頭為輔。將與端午習俗有關的常見植物,以新穎構圖表現出來,用筆用色講究韻味和富有文人趣味。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給家人做個香囊吧

巧手媽媽們,也可以買些芳香類的植物或中草藥,和小朋友一起,自已動手做香囊。

首先,下載打印模板,裁剪成下圖的形狀,固定好掛繩和對應掛穗,再按標識線摺疊,包成香囊。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收集一些艾草或在藥店買些常見的芳香類植物,放入香囊。最後,用綵線纏於外表做裝飾。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系彩絲

民俗

五彩縷,又叫長命縷、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闢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

在古代,端午節的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趁孩子熟睡之時,在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彩縷。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端午節戴的五彩線可是很有講究的,用五種顏色的線製成。而這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就可以,而必須是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徵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端午節後的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也有一種說法說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裡讓水沖走。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帶來一年的好運。

古畫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端陽故事圖冊》中的這幅《系採絲》描繪的正是系五彩絲線的情景。

一起做個幸運五彩繩

自制五彩縷也不難,先編小辮,再打中國結,就可以啦!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除了上述這麼保留至今的端午傳統習俗,古畫還向我們描繪了很多非常有趣但時至今日,已不太常見的端午節日遊戲。

射粉團

射粉團是一種唐代宮廷端午遊戲。粉團是類似麻團的一種點心,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小弓射粉團,粉團滑膩而難射中,射粉團成了宮中盛行的遊戲。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養鴝鵒(qúyù)

鴝鵒其實就是俗稱的鸚鵡。古人發現了野生的鴝鵒有模仿人語的能力,於是將其捕來有意地調教馴化,而這個調教的最好時間據說就在每年的端午。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從漢武帝開始,端午賜梟羹給百官食用的做法一直延續到了清代。梟被認為是一種惡鳥,在端午節這一天賜大臣梟羹,其政治象徵意義是驅逐惡人、奸臣。

端午|講民俗、賞古畫、做手工,感悟傳統文化的雅與美

通過古畫,瞭解了這麼多端午節的習俗,再來看蘇軾這首關於端午節的詞(“天中節”乃端午節之別稱)。

六么令·天中節(宋·蘇軾)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慼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裡面的“虎符纏臂”,“門前艾蒲青翠”,“粽葉香飄十里”,“天淡紙鳶舞”,“龍舟爭渡”等,是不是一下子變的很容易理解,也彷彿有了一幅幅的畫面在眼前?

上片,是撲面而來的民俗風景:童之臂、門之艾、菖蒲之劍、風箏漫舞、對酒當歌、龍舟競發、誦君之賦;再看下片,懷王之昏、秦之吞楚、異客垂涕、新亭對泣、汨羅江渚......從慶祝端午,到感懷屈原悲苦仇怨,詠今嘆古,這首詞的意境一唱三嘆,如同神來之筆。

通常,我們讀過的東西,特別是初讀,多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而已;對美的體驗,不外乎是淺顯的韻律美。只有在情景的啟發下,如繪畫,如民俗,如經歷,產生共情,才能真正的理解和體會其中的含義。

詩詞,繪畫,民俗文化,正是通過這樣的融會貫通,在 "共情"中真正“讀懂”,才會感悟世俗百態中藝術提煉出的雅與美,才能認同淡泊寧靜的人文情懷。

帶著小朋友,在我們的日常與節日中,多多接受各種優質傳統文化的薰陶,慢慢體會,開啟真正的國學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