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泰州学派?

raoyaoting

泰州学派是明朝时期一个颇具特色和庞杂的思想学派,是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产物。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为王艮,因他是山东泰州人,所以被称为泰州学派。泰州学派创立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左右消亡,前后共延续了70多年。泰州学派从王阳明学派中分化出来,其关注的重点是“内圣外王”,“内圣”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而“外王”便是由王艮独创,其宗旨是教育民众,改良社会。

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产生的背景与明中后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关。随着明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流动加快,许多人转而从事商业活动,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受到了挑战,同时在“六民”之外又增加了许多庞杂的社会等级。泰州学派将个人与政治的关系往前推了一大步,重视人的自由,提出人可以独立于政治之外来创造一片自由活泼的天地,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泰州学派从正统过渡到异端,具有反传统的思想趋向。

王艮

崇儒祠

泰州学派的观点并非一成不变的,明中后期开始,泰州学派的主体知识分子从代表儒家思潮一跃而为异端运动,从心学正统转为了心学异端,从经院之学转变成了大众之学。万历三十年(1602年)前,泰州学派的几位重要人物相继逝世,对泰州学派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打击,泰州学派也在这一时期走向了消亡。但是泰州学派在历史上的影响十分重大,尤其是它解放个性的主张反映了16世纪新事物的发展状况,在当时属开风气之先。

参考文献:

季芳桐:《论泰州学派的性质、分化和消亡》,《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3卷第4期。

宣朝庆:《社会何以可能_16世纪泰州学派的探索》,《人文杂志》2011年第3期。

张克伟:《论泰州学派之思想风格与特色》,《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31卷第6期。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季我努学社

泰州学派思想源自王阳明,是明朝中期专注于推动儒家世俗化的学派。泰州学派由王阳明弟子王艮创立,学派宗旨就是“百姓日用即道”。也就是把程朱以来的道学思想从神坛上拉下来,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泰州学派的理论相比心学更进一步,将“致良知”具体为百姓的日常实践,紧接着引申出来的结论就是肯定“人欲”的合法性。

相比于道学“存天理灭人欲”中把天理神圣化的论调,泰州学派人为天理只是“天然自有之理”,去掉了天理神圣化的标签。这样一来,所谓的“人欲”,就变成了人对天理的着意安排,而人欲的产生,也是和人的本性紧密相关的。人若想存在,就不可能灭欲,所谓“良知”只是人遵从本性谨守正常人欲,做到了寡欲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泰州学派不否认正常人欲的存在。这样一来,在天理面前,人欲的合法性得以树立,同时人也占据主动。

而泰州学派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也是因为它的学派宗旨在于向百姓传播儒家思想。为了这个宗旨,他们创造性的发明了许多接地气的传播方法。

第一,口诀和标题党。泰州学派的颜钧一些奇怪标题来吸引听众,并且通过自创口诀来帮助他们熟悉和了解儒家思想。他写的《劝忠歌》、《劝孝歌》、《歌自由》、《歌经书》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而说到标题党,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一次颜钧在南昌讲学,宣讲标题是“急救心火”,听起来就像是解决什么心理疾病的方子。后来成为泰州学派重要代表的罗汝芳,当时正在寻找去火的药,看到这个标题,以为是哪里来的名医,就跑去听了讲座。结果乍一听不是那么回事,刚要走,然后细一听,觉得有理,然后深入的听下去,竟然高兴的说:“此真能救我心火!”,于是果断拜颜钧为师……这个事情,说明颜钧的标题党策略还是很有效果的。

第二,办学堂。颜钧的弟子何心隐,在传播策略上借重了家族的组织形式。他创办“萃和堂”,在保障经济、政治生活前提下,提倡“率教”功能,也就是长辈以身作则,调动血缘亲情的力量保证儒学的落实,平日里在宗族的道德生活中,以讲学的方式答疑解惑,促进儒学的民间化。

当然,手段只能是手段,泰州学派得以广泛流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其理论方向更加契合于当时百姓的世俗价值取向。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把“致良知”解释为“明哲保身”,以“保身”和“爱身”为良知的基础,自身不得保,也就谈不上良知与弘道。这样的解释,十分契合当时百姓求生存以保自身的价值取向,因而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欢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