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泰州學派?

raoyaoting

泰州學派是明朝時期一個頗具特色和龐雜的思想學派,是儒、道、佛三教合流的產物。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為王艮,因他是山東泰州人,所以被稱為泰州學派。泰州學派創立於明嘉靖六年(1527年),在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左右消亡,前後共延續了70多年。泰州學派從王陽明學派中分化出來,其關注的重點是“內聖外王”,“內聖”繼承了王陽明的心學,而“外王”便是由王艮獨創,其宗旨是教育民眾,改良社會。

泰州學派

泰州學派產生的背景與明中後期社會生活的變化有關。隨著明中葉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流動加快,許多人轉而從事商業活動,傳統的“士農工商”等級受到了挑戰,同時在“六民”之外又增加了許多龐雜的社會等級。泰州學派將個人與政治的關係往前推了一大步,重視人的自由,提出人可以獨立於政治之外來創造一片自由活潑的天地,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泰州學派從正統過渡到異端,具有反傳統的思想趨向。

王艮

崇儒祠

泰州學派的觀點並非一成不變的,明中後期開始,泰州學派的主體知識分子從代表儒家思潮一躍而為異端運動,從心學正統轉為了心學異端,從經院之學轉變成了大眾之學。萬曆三十年(1602年)前,泰州學派的幾位重要人物相繼逝世,對泰州學派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打擊,泰州學派也在這一時期走向了消亡。但是泰州學派在歷史上的影響十分重大,尤其是它解放個性的主張反映了16世紀新事物的發展狀況,在當時屬開風氣之先。

參考文獻:

季芳桐:《論泰州學派的性質、分化和消亡》,《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3卷第4期。

宣朝慶:《社會何以可能_16世紀泰州學派的探索》,《人文雜誌》2011年第3期。

張克偉:《論泰州學派之思想風格與特色》,《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31卷第6期。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小靜


季我努學社

泰州學派思想源自王陽明,是明朝中期專注於推動儒家世俗化的學派。泰州學派由王陽明弟子王艮創立,學派宗旨就是“百姓日用即道”。也就是把程朱以來的道學思想從神壇上拉下來,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結合。

泰州學派的理論相比心學更進一步,將“致良知”具體為百姓的日常實踐,緊接著引申出來的結論就是肯定“人慾”的合法性。

相比於道學“存天理滅人慾”中把天理神聖化的論調,泰州學派人為天理只是“天然自有之理”,去掉了天理神聖化的標籤。這樣一來,所謂的“人慾”,就變成了人對天理的著意安排,而人慾的產生,也是和人的本性緊密相關的。人若想存在,就不可能滅欲,所謂“良知”只是人遵從本性謹守正常人慾,做到了寡慾而已。換句話說,就是泰州學派不否認正常人慾的存在。這樣一來,在天理面前,人慾的合法性得以樹立,同時人也佔據主動。

而泰州學派之所以得到廣泛傳播,也是因為它的學派宗旨在於向百姓傳播儒家思想。為了這個宗旨,他們創造性的發明了許多接地氣的傳播方法。

第一,口訣和標題黨。泰州學派的顏鈞一些奇怪標題來吸引聽眾,並且通過自創口訣來幫助他們熟悉和了解儒家思想。他寫的《勸忠歌》、《勸孝歌》、《歌自由》、《歌經書》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而說到標題黨,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一次顏鈞在南昌講學,宣講標題是“急救心火”,聽起來就像是解決什麼心理疾病的方子。後來成為泰州學派重要代表的羅汝芳,當時正在尋找去火的藥,看到這個標題,以為是哪裡來的名醫,就跑去聽了講座。結果乍一聽不是那麼回事,剛要走,然後細一聽,覺得有理,然後深入的聽下去,竟然高興的說:“此真能救我心火!”,於是果斷拜顏鈞為師……這個事情,說明顏鈞的標題黨策略還是很有效果的。

第二,辦學堂。顏鈞的弟子何心隱,在傳播策略上借重了家族的組織形式。他創辦“萃和堂”,在保障經濟、政治生活前提下,提倡“率教”功能,也就是長輩以身作則,調動血緣親情的力量保證儒學的落實,平日裡在宗族的道德生活中,以講學的方式答疑解惑,促進儒學的民間化。

當然,手段只能是手段,泰州學派得以廣泛流傳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其理論方向更加契合於當時百姓的世俗價值取向。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他們把“致良知”解釋為“明哲保身”,以“保身”和“愛身”為良知的基礎,自身不得保,也就談不上良知與弘道。這樣的解釋,十分契合當時百姓求生存以保自身的價值取向,因而受到了大家的認同和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