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的文物鑑別水平怎麼樣?

西風烈戰地黃花

做為一個博物館的館長,老馬的鑑定水平自然沒的說,咱接下來擼一擼老馬的生平,為你揭開一個更加真實的馬未都。

記得第一次認識馬未都,還是在《鏘鏘三人行》這個談話欄目上,當時覺得這個人談吐和人生經驗頗多,讓人聽起來意猶未盡的感覺,但是長相也比較印象深刻,一對三角眼感覺特別霸道,俗話說的好,貌不驚人,但語出驚人。

觀復來歷有點意思,出自於老子道德經,原文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正是有了這些充足的文物存量和文物知識,老馬陸續出版了《馬未都說收藏》系列書籍,給老馬在收藏界奠定了基礎。


老豬的碎碎念

感謝題主提問:馬未都馬老師屬於實戰派的鑑定家、收藏家。但是要注意這個實戰派的意義在哪?

假如故宮的鑑定專家打眼了或者鑑定精準度太低,頂多挨批評或者大不了就不要這份工作了。但是對於一個實戰性專家來說,看錯了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因為鑑定文物只是開始,剩下來還要買進估價。一旦出錯,很有可能十年積蓄就完了。


我們經常看很多電視欄目的一些鑑定專家鑑寶,其實內行人通過三五句話就能知道,專家功力深淺。但是外行人要看出來根本不可能。而這樣的難度在分析一個實戰性的專家的時候就更加難了。

在收藏品這個行業,很多收藏家和鑑定家是不需要、也不希望拋頭露面的。關於行業的專業知識也是各有各的門道、各有各的鑑定方法和方向。所以很難評判一個收藏家的鑑定能力,特別是類似於馬老師這樣的收藏家。



但是,用事實說話。馬老師縱橫行業幾十年,早在十幾年前就應該是中國收藏界首屈一指之人。藏品豐富程度一般人都想象不到,我也實在是找不到質疑他鑑定水平的理由。。。


明清書畫鑑賞

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收藏家、古董鑑賞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主講系列節目《馬未都說收藏》。現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同時也是超級暢銷書作家。

2008年,馬未都以745萬元的版稅收入,登上“2008第三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發廣泛關注。 馬未都先生於2008年1月1日起做客央視《百家講壇》,先後播出52講。分別為《馬未都說傢俱收藏》(共10講)、《馬未都說陶瓷收藏》(共23講)、《馬未都說玉器收藏》(共8講)、《馬未都說漆器收藏》(共3講)和《馬未都說收藏雜項》(共7講),以及《薪火相傳說收藏》。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館長。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傢俱、玉器、漆器、金屬器等等。

1992年他的《馬說陶瓷》一書,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2008年1月1日,馬未都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授中國文物及其背後的歷史、文化知識。 更多的人通過馬未都的11部關於收藏的書籍、央視《百家講壇》、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無數視頻節目以及點擊量驚人的博客瞭解他。他的表達能力毋庸置疑,言論涉及範圍也實在廣泛。若以《百家講壇》當年的收視率、馬未都書籍的暢銷以及他博客點擊量計算,他無疑是中國藝術品圈子最具大眾影響力的人。


A股那些事

你好,馬未都的鑑定水平雖然有高估的成份,但在瓷器和老傢俱上至少在國內也是數一數二。至少在這兩個收藏項目上還沒有比他更有說服力的,很多所謂的專家經常出昏招,他們鑑定的東西都會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但是老馬沒有發生過這種事。

俗話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老馬不是完人,他也有不專長的,比如玉器、字畫、青銅器。國內這些項目上應該有比他厲害的,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中國公認的頂尖鑑賞家,至少他為人謙遜,不遮醜,看不出來的不會像其他人一樣死扛。



盛名之下,很多人都會變得膨脹,失去作為一個收藏者的初心。更多的人會利用自己的名頭去謀更大的利益,連一些懂得三瓜兩棗的人都四處冒充專家,四處騙錢。而馬未都懂得適可而止,守住本真,沒有忘記他收藏古玩最初是為了什麼。


也許他也會有看走眼的時候,但是沒有人願意去說破,因為大家都尊重他的人品。他給人鑑定雖然也會收幾百鑑定費,但是我們至少能聽到真話,他不會讓你去買他出具的鑑定證書(他也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賣鑑定證書),不會像其他磚家一樣別人的好東西就想方設法騙到自己手裡,不會為了別人買他們的鑑定證書而誇大其詞。

老馬在時下的古玩大家中算是活得最明白的一個,他沒有任何架子,十分接地氣,讓人跟他交往沒有任何壓力和不適。他可以不是中國鑑定第一人,但他的小眼睛裡永遠閃耀著睿智的光芒,是我們永遠的馬爺,這就足夠了。



風雲說收藏

還未聽說馬先生走眼(我沒聽說不代表沒有啊)。但我知道故宮的工作人員潘家園撿漏得到個北魏佛,帶回去後經過多位專家一致肯定“真的”後還特批經費用來搶救。後來“佛”每天都在增加,成批次的上市後,經過調查,是xx地方(具體地方就不說了)的村民自行仿製的工藝品。

馬先生的眼力絕對國內頂級的!潘家園販子都說過“只要馬未都把東西拿起來看就行,他放下後馬上就有人買走”。可見對馬先生的認可。


老誰家小誰9

盲人摸象而已,所有的眼學都是不科學的……

古瓷器鑑定切不可走盲人摸象之路

世俗的社會里包容更多世俗的人,在古瓷鑑定方面也無不打上世俗的烙印,專家鑑定的正確與否,只不過是被世俗所包容而已,因為科學發展到今天還沒有任何一種辦法能夠像體溫計檢查病人是否高燒那樣來鑑定古瓷的真偽。

1 古瓷之大以偏難蓋其全

瓷器為中國之名,從宋代開始大量生產民間日常生活用瓷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究竟生產了多少日常生活用瓷、陳設瓷以及多少宮廷用瓷無人知曉,多少品種,多少種造型也無史可稽。但無論如何用種類繁多,數以萬計來形容不算為過。皆因瓷器是易碎品,也是消耗品,如能保存至今實為難能可貴。然而,專家不得不從各大博物館所藏的傳世品和窖藏出土品去尋求古瓷鑑定之法。故而出現所謂“眼學”,以造型、紋飾、工藝、款識、胎釉和顏料等六大特徵綜合鑑定。諸不知館藏品之匱乏,其數目與品種和古瓷總量相比只不過是九牛一毛,海水一滴,僅從館藏品得出六大特徵也好,八大特徵也罷,又怎能覆蓋所有的古瓷呢。換言之,如果不從館藏品找出古瓷鑑定的特徵又能從何處得出鑑定之法呢。時間把現代人與古瓷無情地隔離開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對古瓷的認識是茫然的,無知的也是盲目的。既然是盲人也只有摸象了,況且,館藏品並不能保證個個根正苗紅,對於專家來講不僅是摸象,也會摸豬。難怪有藏者抱怨:“許多專家在鑑定時,總是吹毛求疵,在枝節上煞費心機。器型哪稍歪了點兒,他認為不對;可器型太正了,他也認為不對。他們並不是不知道古瓷的生產全系手工製作,也並不是不懂得器物在燒製過程中,特別是大件器物,難免有變形的情況。大件瓷器,一個工匠繪製,要幾千筆甚至上萬筆才能繪成,哪兒有一兩筆的不到位,他們就認為不對。”

還有著名專家竟然把“成化器足一般較薄且深,凡飾有青花邊線的,雖圈足高低不同,均有同一種現象,即青花邊線都很規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無釉處的那條圈線,顏色較重,上面的一條則顯清淡”來做為鑑定標準。其不是愚昧無知之極還能是什麼呢。古人制作什麼樣形狀的瓷器,繪畫什麼樣的紋飾完全根據古人的藝術風格和當時的生產需要而定,那能會受現代專家的限制呢。什麼綜合分析一票否定竟然成為眼學專家的鑑定準則。能不是冤案成災嗎?所以,所謂“眼學”的六大特徵鑑定本身就是走進了一條時間間隔的死衚衕。

2 古瓷器不僅有愚型還有拙飾

專家對古瓷器鑑定時總會對它的造型、文飾等大做文章。如果判為真品,就說文飾流暢,器型優美。如果判為贗品,則是文飾滯澀,器型呆滯。其實,古瓷不僅有愚型更有拙飾,這些不僅體現在大量的民窯產品中,也出現在歷代官窯瓷器中。最典型的拙飾應該是成化雞缸杯了,專家總是把它說得活靈活現,神采奕奕,收五代畫師之妙,盡顯寫生之情趣。實不然,該畫面連最基本的應物象形都達不到,怎談什麼情趣。不僅雞缸杯是拙飾,明代拙飾多多,什麼高士杯、什麼花草紋梅瓶,拙飾筆筆皆是。只因它的存放位置就決定了它無論怎樣糟糕的紋飾也都會是栩栩如生,原來又是勢利眼在作怪!

談到古瓷器的愚型實在太多了,自古宋明琢器愚型多。這裡有文化變遷的原因,現代人的審美觀總會區別於古人。所以,我們今天認為是愚型也可能當時是最美的。就拿距離我們比較近的乾隆官窯瓷器也是有愚型的。例如,故宮所藏的乾隆黃地粉彩勾蓮紋玉壺春大尊,通高56

公分,形體碩大,顏色華麗,市場價值可能不亞於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但卻是愚型,它沒有元代玉壺春那種流水欲滴,鐵線遊絲般的順暢,也沒有清代玉壺春那種踏實勻稱的感覺,而是臃腫。也許中國的近代史是較為貧困的社會,人們以肥胖作為富貴健康的標準,所以它的造型是以大腹便便、雍容富貴為最美的。

古瓷的愚型拙飾可以說不勝枚舉。還有更不可思議的是在 05年“碗礁一號”沉船打撈的康熙青花瓷器竟然有一個正面繪著梅花的小盤,背面竟用簡體字寫著“雙龍”。因為官方發現這船古瓷器,可以把這些古瓷官復原職。如果是在一個農民的手裡,這個“雙龍”小盤即使再跳進大海也難以洗清贗品之冤。

河南某一農民在自家的院裡挖窖,不小心挖出了幾個瓶瓶罐罐。老兩口收看鑑寶節目得知,這玩意兒可能很值錢啊。於是,老伴準備盤纏打發老頭帶上一個去北京找專家看看。也許這下真的挖菜窖挖出了寶貝。到了北京老頭付了鑑定費,聽專家一說可就傻了:

“專家同志,俺不是讓你鑑定是真品還是仿品。俺是讓你看看這是哪朝哪代的東西。”

“哪朝哪代的?是現代的,現代仿品。聽懂了嗎?”

老頭鬍子都氣掘了:“難道還有哪個兔崽子把這東西埋在俺窖底下不成?”“砰”地一聲,碎片遍地。這下在場的專家無不目瞪口呆。嗚呼!勢利眼真的會暴殄天物啊!

民間究竟有沒有國寶重器?專家始終持否認態度。在06年景德鎮首屆中國民間元青花研討會開場時上演了充滿戲劇性的一幕,元青花被藏者視為掌上明珠,起初連照片都不肯輕易示人,生怕露相後被人仿冒,為了得到“名分”,卻要不惜砸碎價值數百萬的藏品,氣氛頗為悲壯。然而,同年某市舉行的一次別開生面的鑑寶會,更是另人啼笑皆非,鑑寶專家皆請自某博物院的資深道高的長者,持寶人詳細介紹所持寶物的來歷之後,專家鑑定團現場鑑寶,並出據相應鑑定證書。專家分別在證書上簽字,諸如:“南宋影青觀音坐像,市場參考價

30萬元人民幣”、“清康熙郎窯紅觀音瓶,市場參考價20萬元人民幣”等等。然後持寶人各自拿起事先準備好的鐵榔頭把寶物當場打碎,原來這一切竟是仿古制造者蓄意安排的。當然,這個鑑寶會最終是不歡而散,鑑寶專家們受到了從來未有的羞辱,仿古制造者也出盡風頭。多麼滑稽的世界啊!民間藏者打碎自己的藏品為抱不平,仿古制造者也要打碎自己的仿品以示成功,真可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在這盛世收藏的時代,專家倍受世人尊崇,其原因無非是真贗盡出專家之口,當專家把真品判為贗品的時候才是真正體現專家的水平的時候,場下無不為之敬畏,真乃玄之又玄,深不可測啊!其實,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燒窯在先鑑定在後,我們都是現代人,專家也沒有辦法回到古時代看看古人都製作了哪些東西

古人要製作什麼樣的瓷器更不可能打個電話爭得現代專家的同意,即使我們現代人,又有誰能把所有現代瓷器全部說得清楚呢?依據極其有限的條件歸納古瓷的特徵是十分片面的。而專家們卻把這些片面的特徵做為對古人制瓷的硬性規定,讓古人去遵守,超出了或者不符合這些特徵都是現代仿品。這不僅是本末倒置也是極不負責任極其荒謬的鑑定準則。有人在款識鑑定方面竟然把“宣德款識遍器身”當成經典,真看不出有哪一件宣德瓷器是款識遍器身的,也許這種說法是指宣德款識並不是只寫在器底上,也有很多瓷器款識寫在器身上。真不知道明代對宣德款識的寫法是否有什麼立法規定,而明代其他朝的瓷器也有很多在瓷器底部以外的地方寫款識的。這怎麼能說“宣德款識遍器身”呢?

現代的教育制度存在一種缺憾,就是沒有把邏輯學做為必修課,專家也很容易把不必要的條件當成必要條件,把必要條件當成充要條件。因此才會有人把“宣德款識遍器身”當成經典,當然也會出現滑天下之大稽的鑑寶會。

3 古瓷的鑑定必須走科學的道路

古陶瓷是不可再生資源,來源只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傳世品,另一個便是出土或出水器物。傳世品是一代傳一代,藏者畢竟清楚。而對於窖藏出土器物的鑑定就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作偽者很容易把器物做成出土的樣子。古陶瓷專家楊靜榮說:“一件出土文物,如果想鑑定,最簡單的方法是在上面潑涼水,然後聞是否有墓地的味道,埋的時間越久,土味越濃。” 其實這種辦法對瓷器不大靈,因為瓷器是高溫燒製而成,加之釉面光滑,本身不具有吸味能力。如果能夠對出土瓷器清洗乾淨的話,根本聞不到土氣,如果洗不淨當然贗品也可以有墓土味,怎麼能作為鑑定的標準呢?

現在人們推崇元素分析鑑定。這畢竟在科學的方法上邁開一步。其實,元素分析方法也是鞭長莫及。經過大量的實驗證明古瓷的元素與現代瓷的元素重合範圍太寬了,被鑑定的瓷器很容易落在元素重合範圍內。可口可樂配方之所以保密至今就是因為元素分析無能為力。也就是說,如果化驗可口可樂的成分並按其比例嚴格配出的飲料一定不是可口可樂,而是一種根本不可口的可樂了。更何況現在好多仿品就是用古瓷粉燒製而成,那還談什麼元素分析鑑定。

熱釋光鑑定古瓷器也曾紅火一時,因為陶瓷的胎和釉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礦物晶體,如石英、長石和方解石等,其中石英晶體含量最大,同時具有最強的熱釋光效應。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2,這些晶體在受到核輻射(如α

βγ等射線)的作用時,在微觀結構上產生了變化,並積累了相應的能量。通過把陶瓷樣本加熱,這些礦物晶體在歷史上積累的能量會以發光的形式釋放出來,而且熱釋光的強度與它們所累積接受的核輻射數量成正比。一件古陶瓷在當年的燒製過程中,它胎土中的石英、長石、方解石等礦物晶體千萬年原始累積的熱釋光能量都會因燒製時的900~1300高溫而全部釋放掉,就像是把“熱釋光時鐘”重新撥回零。從它燒成之日開始,該陶瓷器將重新積累熱釋光能量,它與燒製後時間長短成正比的。熱釋光方法就是通過測量所累積的輻射能得出古劑量,古劑量除以年劑量就得出該器件燒製後距離現在的時間,從而達到斷代的目的。看來熱釋光鑑定可以說是鐵面無私的黑包公。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者又可以把贗品經過X 光照射以達到熱釋光鑑定的效果,使熱釋光鑑定大跌眼鏡。不僅如此,熱釋光鑑定更存在著不可告人的黑暗一面,那就是瓷器不像青銅和古陶器那樣只存儲輻射能而不存儲光能。因瓷器傳世品和出土器存放的環境大相徑庭。出土器主要受到具有較強穿透能力的
β射線和地磁的輻射以及自然環境所含的微量放射性雜質(如鈾、釷、鉀40等)的輻射等,尤其絕對受不到光的照射。由於瓷器的材質決定熱釋光能量主要來自天長日久的光能,試驗證明傳世品和出土器所受各種輻射的程度相差60倍。目前熱釋光斷代鑑定機構一律使用傳世品的年劑量。這樣一件600年的出土器,如果用熱釋光斷代才只不過十年而已。若使用出土器的年劑量,那麼一件在光線充足條件下存放10年的贗品就可以有600年的檢測結果。05年某古玩愛好者從加拿大某古玩行買了一塊唐三彩瓷片,然後拿到倫敦熱釋光實驗室鑑定,結果是五十年左右。買主有意退還瓷片,可古玩店硬是不肯,一氣之下買主把這家古玩店告上法庭,最終導致古玩店被罰款約
20萬美元。從此,加拿大古玩行統統把古玩當作商品來出售。熱釋光鑑定的另一缺陷是,即使真老的傳世古瓷,也可能由於當時燒窯溫度過高而破壞了礦物晶體的原有結構使其不能繼續承載輻射能。熱釋光的研究者們也不得不承認有個別的傳世古瓷在熱釋光檢測上失去作用。所以,與其說熱釋光斷代是鐵面無私的黑包公,倒不如說是亂殺無辜的劊子手。

古瓷器的鑑定應該是嚴謹的、科學的、應該尊重歷史的,我們當今的任務就是要還歷史的真面目。古瓷鑑定的道路決不能再走以偏蓋全、盲人摸象的道路。仿品是可再生產品,而真品是不可再生的,區別不在於造型,也不在於什麼紋飾。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有什麼樣的器型不能仿製,又有什麼樣的紋飾不能仿製呢?真正的區別在於究竟是古人制作的還是今人制作的。是古人制作的不論是什麼樣的形狀,什麼樣的紋飾都是真品,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和智慧,才製造出許許多多的奇珍異寶。在這些寶器的身上無不留下後人不可模仿的痕跡。真品就是真品,仿品就是仿品,把仿品鑑定為真品是無知,把真品鑑定成仿品就是罪人。因此,古瓷鑑定的真正意義是科學地發現古人在器物上留下那些不可模仿的痕跡。凡是後人可以模仿的都不能作為鑑定的標準。

4 收藏最好不要鑽進古垃圾堆裡

現在人們收藏總有一種誤區,對一件器物首先要考慮的是到不到代,夠不夠老,如果夠老就是寶。其實,古代也有垃圾,數量還很多。有位藏友一次捐給地方博物館一千四百多件古陶器。其中有一件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陶鳳,被稱為“天下第一鳳”。他還有些後悔,我稱他是個古垃圾愛好者。這個“天下第一鳳”原本就應該是博物館的東西,它的考古價值極高或者是無價可衡,但個人收藏價值極低,放在個人手中永遠實現不了它的真正價值。我的觀點是隻有寶器才值得收藏,因為夠老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隨便在馬路揀一塊石頭一定是原始的,卻不具備收藏價值。寶器至少應具備以下特點:

1

)、質地優良、用材名貴。像金銀珠寶這類東西自從發現那天起就被人們視為珍寶,直到現今仍是珍寶。古瓷器雖不是金銀珠寶所制,也不失為寶器。因為“鐵足冰絞火變蠲”,這就是“千窯得一寶”的道理。經過歲月的流逝,方顯珠光寶氣之效果。民國收藏家趙汝珍說:“唐代以前的瓷器真品的確很少。偶爾得之,也不要當成稀世之寶。因為它們在當時的燒造水平和價值就不高。”

2)、寶器是集三才之靈於一身,是永恆的,不可複製,即使照樣定做也無法仿製成真。

3)、寶器是藝術極品,具有一種言語難以表達的美感。所以,“民者喜,官者愛,藏者愛不釋也。”


量子收藏

馬未都有些文藏圈內人沒有的能力,首先就是表達能力,口齒清晰乾淨,講解張馳有度,這估計也是某電視臺願和他長期合作的主要原因,畢竟上鏡是個很高的坎,不信你自己對著手機自拍講解一段試試,新手想要拍一段乾淨點的講解沒有幾十遍上百遍嘗試錄不好。

第二他搞收藏有一點資歷,比起民間草根出過書搞過私人博物館,但比起官方出身又略有不足,文藏圈資歷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果只是面向大眾他的資歷綽綽有餘,但在專業圈卻又不夠,承認他的人少之又少。

第三文藏的東西80%往往是模糊的,只要是搞收藏的是你會發現所有人都自以為是,讓一般人作出判斷的往往是評判人的身份、資歷等外面的東西,真假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價值依據更是隨心欲,同一東西賣給此人100萬,換個人可能1000就拿下,這圈子裡混有時候連自己都要騙,要入戲。

所以別去較真水平行不行,這玩意兒鬼才知道,重要的是有人會對你的眼光接盤不?


圈聯科技

我是山東的,在一個市級電視臺工作。記得在10年左右中央電視臺的探索與發現欄目組來我們這考察一個北魏將軍墓,我們這派了我們三個人陪著服務。中間和北京來的老師聊天,他可能是做這種系列的欄目。所以和他聊了關於歷史啊,古董啊,盜墓啊,出土文物啊這些。一看就是很專業的樣子。我們就問他現在這些鑑寶專家啊,故宮研究院的專家啊都是什麼水平。他說這些專家有點言過其實了,沒有那麼厲害不過也還可以。說真正比較懂行的還是馬未都。而且馬未都從來不給他鑑定的東西說價格,他說我要是給報了價格這個東西就變質了。後來看了他不少視頻他說文物古董都是有意義有文化的不是說值多少錢就完了的。還是很佩服他的。比那些收了錢幫別人炒作古董的專家強很多。


風雨走天下

我不說馬未都的鑑賞水平,因為我自己對文物一無所知,更別說去有能力判定一個人對文物的鑑定水平!我一直認為,只有自己站在一定的高度之上,才能有資格去評判別人!馬未都在我抬頭仰望的位置站著,所以無法下定論!

我只說馬爺的《嘟嘟》和《觀復嘟嘟》。嘟嘟,這兩字,馬爺曾說過,是老北京話,嘟嘟囔囔的,就是單純地說會兒話。老聽眾都知道,馬爺的嘟嘟改版過一次,後面就改為了《觀復嘟嘟》。

第一次接觸這個節目是2016年的10月份。當時在跟一個大約40幾歲同事聊天,他比較喜歡小動物,小貓小狗的都喜歡,那天剛好聊到貓,他說貓的智商比狗高,我聽得一個節目裡那個人說他的貓為了獲得寵愛,裝瘸。當時覺得頗有意思,多問了一句,那個人也是蠻逗的,這就打開了同事的話夾子,他滔滔不絕的講了一個鐘的“馬未都”,說他是中國開私人博物館的第一人……他在喜馬拉雅有一個節目,叫嘟嘟,你可以聽聽,說得特別好!我嗯嗯的回應了。後面並沒有立刻去搜,畢竟,我連喜馬拉雅這個APP都沒有裝。

過了幾天後,早上洗漱的時候,沒辦法盯著手機看網易公開課了,因為要洗臉。我又是一個想一心二用的人,想起了同事說的,下載了APP,搜了《嘟嘟》,出來了,隨便點開一集……一扇新的大門向我打開了,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別人聽歌我聽嘟嘟,別人看劇我聽嘟嘟,偶爾在路上走的時候,被馬爺逗的撲哧一聲笑出來……

馬爺的聲音真的特別好聽,是那種渾厚的男低音,娓娓道來,緩緩的在講述,不急不躁,感覺剛好!以至於後面改版的時候,加了綠袖添香時,我一時無法適應,停了幾期。比聲音更好聽的,是文化。馬爺的閱歷之廣泛,識人之眾多,文化底蘊之深厚,思路之清晰,表達邏輯之順暢,我想了許久,不知道怎麼形容,這麼形容也許貼切:像深淵,深不可測,深不見底!隨著馬爺娓娓道來,緩緩地,向我走來的,是那些文物裡面蘊含的,中華名族沉澱幾千年的文化底蘊:是馬爺睿智的處世之道,馬爺會在不經意間,蹦出幾句金句來,滿含智慧,我都小心翼翼的存下來慢慢學習。

馬爺曾經說過,真正的大哥,是沒有江湖氣的,真正的高手,是沒有殺氣的!那馬爺呢,我的認知裡面,大概就是一個睿智的老頭,愛貓,非常可愛。

自己真的足夠幸運,能夠聽到這樣一檔節目。也許此時我所知甚少,但我會一直努力,豐盈自己。


小梵雜談

馬先生對文物鑑定的專業水準肯定不是最高的,但他絕對是最具有專業精神的。

所謂專業精神主要體現在馬先生首先尊重文物,他是真把祖宗留下的東西當寶貝,從來都是以文化價值衡量文物古玩,這把他和那些對文物做估價的專家一下就區分開了。

我覺得馬未都的出現是時代的需要,至於是時代需要他還是他需要這樣一個時代都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