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端午“避五毒”是怎麼來的

再過三天,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自古民間就有端午節“避五毒”的風俗,小兒要穿“五毒衣”以祛五毒;房間要貼“五毒圖”,用針刺之以“除五毒”……那麼何謂“五毒”?蛇、蠍、蜈蚣、壁虎、蛤蟆為什麼被古人視為“五毒”?

漲姿勢|端午“避五毒”是怎麼來的

清代鳳翔版畫《張天師除五毒》

“五毒”之蛇,其“毒最烈”

《本草綱目》:蝮蛇之毒“不即療多死”

“五毒”中以蛇和蠍的毒性最大、害人最深,所謂“蛇蠍心腸”、“心如蛇蠍”就是這個意思。

漲姿勢|端午“避五毒”是怎麼來的

蛇是爬行動物,因為體溫低於人類,又被稱為“冷血動物”。儘管大多數的蛇都無毒,但有毒的蛇都能要人命。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部》“蝮蛇”條引南朝梁陶弘景語:“蛇,黃黑色如土,白斑,黃頷尖口,毒最烈。虺,形短而扁,毒與同。蛇類甚眾,惟此二種及青為猛,不即療多死。”

因此,在端午節出現“避毒禳殃”的風俗後,毒蛇自然就被列入要除殺的對象。如何避害?使用雄黃。傳蛇最怕雄黃,《抱朴子》稱:“昔員丘多大蛇,又生好藥。黃帝揭趍焉,廣成子教之佩雄黃而蛇去也。”

“五毒”之蠍,其“毒在尾”

《蠍蛇吟》:“蛇蠍雖不同,其毒固無異”

蠍子是何物?隋代劉焯《毛詩義疏》認為是一種古稱“蠆(chài)”的毒蟲:“蠆,一名杜伯。河內謂之蚊,幽州謂之蠍。”看來,蠍子是北京一帶先叫出來的。

蠍這類毒蟲尾部帶毒刺,古稱“蠆芒”,《本草綱目·虫部》“蠍”條引古人言:“蜂、蠆垂芒,其毒在尾。”蠆毒與蛇毒一樣可怕,被刺中可致命。

因為蠍毒很可怕,傳商代末君紂王的寵妃妲己發明一種叫“蠆盆”的酷刑,就是將人放進有蛇蠍的坑中受刑,故妲己這類女人也被稱為“蛇蠍美人”。

歷史上還有以蜇人取樂的記載,據《北史·高綽傳》,昏淫的齊後主高緯有一次問同父異母的南陽王高綽,在地方上做什麼最快樂。高綽說:“多取蠍,將狙(蛆)混看,極樂。”高緯當夜讓人弄來蠍子,放進浴斛裡,要人光著身子躺進去,人被蠍子螫得反覆號叫,高緯見狀大笑不止,還對高綽說:“如此樂事,何不早馳驛奏聞?”

民間認為農曆五月為“毒月”,尤以五月初五最毒。巧合的是,高緯和高綽恰巧都是端午這天出生,這加劇了“毒端午”出惡人的印象,民間除毒蠍風俗日盛。

“五毒”之蜈蚣,毒蛇的天敵

《抱朴子》:蜈蚣見蛇,“能以氣禁之,蛇即死矣”

蜈蚣古稱“蝍蛆”。因為多足,又被稱為“百腳”,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說的就是蜈蚣。蜈蚣之毒並沒有蛇、蠍可怕,能入選“五毒”或與其“比毒蛇還毒”的說法有關。據《抱朴子·登涉》記載,過去南方人多用蜈蚣來捕蛇:“南人入山,皆以竹管盛活蜈蚣,蜈蚣知有蛇之地,便動作於管中,如此則詳視草中,必見蛇也。”山裡多大蛇,蜈蚣“能以氣禁之,蛇即死矣”。

因為蜈蚣能降蛇,民間還有用蜈蚣防身的。明代小說《初刻拍案驚奇》卷三里有一段描寫:“嶺南多大蛇,長數十丈,專要害人。那邊地方里居民,家家蓄養蜈蚣,有長尺餘者,多放在枕畔或枕中。若有蛇至,蜈蚣便噴噴作聲。放它出來,它鞠起腰,首尾著力,一跳有一丈來高,便搭住在大蛇七寸內,用那鐵鉤也似一對鉗來鉗住了,吸它精血,至死方休。”

五毒“之壁虎,比虎還狠毒

《淮南萬畢術》:“守宮途齊,婦人無子”

壁虎長得特別,漢武帝時詔拜為郎的東方朔稱:“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本草綱目》將壁虎與“蛇”一起分在“鱗部”。

古人為何認為壁虎狠毒?或與其能令女子絕育之傳說有關。《淮南萬畢術》記載有“守宮塗臍絕育法”:“守宮途(塗)齊(臍),婦人無子。取守宮一枚置甕中,及蛇衣,以新布密裹之,懸於陰處。百日,治守宮、蛇衣,分等以唾和之,途婦人齊,磨令溫,即無子矣。”虎毒不食子,守宮能令人無子,不可謂不毒。

“五毒”之蛤蟆,其毒在分泌物

《淮南子》:“蟾諸,月中蝦蟆,食月”

“五毒”中的蛇、蠍、蜈蚣、壁虎都是公認的,只有“第五毒”說法不一,有的地方認為是“蛤蟆”,有的稱是“蜘蛛”。與其他“四毒”不同,蛤蟆和蜘蛛還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吉祥之物,為什麼又成了“五毒”之一?這與其自身的分泌物確實含毒有關,但與古人早期錯誤認知也有關。

以蛤蟆來說,早期古人認為蛤蟆並不是好東西,與蜈蚣、蛇是一夥的。《淮南子》稱:“月照天下,而蝕於蟾諸;騰蛇遊霧,而殆於蝍蛆。蟾諸,月中蝦蟆,食月,故曰食於蟾諸。”蟾諸即蛤蟆,蝍蛆是蜈蚣,秦漢時人們認為月食是因蛤蟆作怪,把月亮吃了,並將這種現象與蛇遇到蜈蚣就危險一說相提並論,自然蛤蟆就不是善物了。

漲姿勢|端午“避五毒”是怎麼來的

民間將蜘蛛當成“五毒”也是這個原因,傳蜘蛛會傷人,甚至食人。《本草綱目·虫部》“蜘蛛”條引宋朝藥物學家寇宗奭語稱:“蜘蛛品多,皆有毒……遺尿著人,令人生瘡癬。”蜘蛛毒人的記載頗多。

“五毒”雖毒性極強,但均怕雄黃酒,所以過去端午節“男女皆飲雄黃酒”以避五毒。明馮應京《月令廣義》即稱:“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餘酒染額胸手足心,無虺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

文字 | 倪方六(有刪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